主角介紹: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刀,一種平直、細長、帶尖、一面有刃的武術器械。
刀的種類很多,根據宋代《武經總要》和明代《三才圖會》等書記載,長柄刀有:屈刀、掩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二郎刀、鉤鐮刀、挑刀、寬刃刀、片刀、虎牙刀、陌刀、三尖兩刃刀、掉刀、戟刀等。短柄刀有:環刀、長刀、手刀、腰刀、佩刀、短刀、鬼頭刀、響環刀、象鼻刀等。在近現代武術運動中,將他們泛稱為「單刀」,並以清代的「腰刀」為基本形制。
清代腰刀
還有一種「短柄長刀」或大刀形短柄刀,即武術器械中的「撲刀」、寬刃刀、船尾刀等,其刀身狹長,刀柄較短,是一種介於長柄刀和短柄刀之間的兵器。
刀術的特點是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武術中的刀術練習可分為單刀、雙刀、長柄大刀三類。
單刀刀法主要有劈、撩、扎、掛、斬、刺、掃、架、腕花、背花等。雙刀,即兩手各持一刀,左右配合,圓轉靈活,主次分明,繁而不亂。刀法與單刀基本相同,但其中刀花較多,並與身法、步法相協調。大刀即雙手舞刀,氣勢雄偉,威武凜嚴,古有「百兵之帥」之稱。
千百年來,劍的外觀一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前文講過,劍的生存之道在於它的乖巧和適應性,可如此幸運的兵器畢竟只是少數,無論戰場還是民間,與人搏殺都是一件事關生死的大事,多少都得講究點實用主義,刀就是這種實用主義思想的體現之一。論起源,刀要早於劍,論發展沿革,刀遠豐富於劍。劍之所以不變,是因為他辭去了戰場主力的職位,刀之所以善變,是因為它補上了劍的空缺後,就一直站在行伍的最前沿。
所以談刀,就要從古至今一點點說來。
漢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早在商代就已有製作精良,形制完善的青銅刀出現,其外形就是與明清時代的刀相比也不遜色,可就當時而言,士兵的防護裝備簡陋,刀比起劍來沒什麼優勢,所以刀的地位並不突出。在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和冶鐵業的興盛,刀迎來了他的第一個春天,向主力短兵的地位發起衝擊。
漢刀和我們現在在武術套路比賽中常見的各種刀在形狀上差異很大:狹刃直身,刀身細長,看起來似乎就是一把單刃的劍,它最特別之處在於刀柄末端有一個很大的圓環,此處一般稱為「刀首」,於是這種刀被稱為「環首刀」。
環首刀雖然細長,卻是一種十分沉重的兵器。用於騎兵作戰的環首刀一般長一米左右,刀背(學名「刀脊」)厚度能達到接近一釐米,而且從頭到尾幾乎都是這個厚度,刀寬三釐米左右,可見如果環首刀不開刃,完全就是一根大鐵棒。這與當時尚不成熟的鐵質器物加工技術有關。鐵兵器與青銅兵器至少在加工技術上沒有什麼繼承關係,商代能造出成熟的銅刀,並不意味著到了漢代就能造出成熟的鐵刀,至少在大規模製作的制式兵器上很難做到十分精良。對於包括刀在內得所有鐵兵器來說,漢代是一個幼年時代。
既便如此,還帶著奶味的鐵刀還是參加了一場漫長的較量。
漢代是統一的中國的第二個朝代,從諸侯爭鋒的緊張時代中解脫出來的中國農耕民族開始關注來自北方的威脅——匈奴。這個出身於貧瘠的草原大漠的強悍遊牧民族視南方的農民們為自己的後勤來源,大肆劫掠。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矛盾很快激化,公元前200年,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率兵三十萬出擊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包圍,在用了一些非軍事手段後才得以逃脫。這場以中原軍隊狼狽敗逃告終的戰役使漢朝軍隊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做出了一個改變刀一生命運的決定:大規模發展騎兵。
刀與騎兵密不可分,騎兵善劈砍而不善刺擊,尤其是漢代,馬鐙尚未出現,騎在馬上捅地上的人一劍,很可能還沒穿透敵人的鎧甲,馬上的仁兄就已經被推出馬背摔倒在地。雙刃劍一面刃朝自己,在顛簸的馬背上誰傷誰都是個問題,所以刀的大規模裝備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推了刀一把,那就是成本。
環首刀不客氣一點的評價,就是比起後世的良兵來,它就是塊稍加加工的鐵。雖然漢代已出現諸如百鍊鋼之類的先進鍛造技術,但能否將其全部用在動則數萬十數萬的普通兵器上還是個問題。何況對手匈奴本事遊牧,裝備上也好不到哪去,其優勢在於強大的機動能力和靈活的戰術(從白登之戰便可見一斑),所以自己在兵器上無意義的提高成本算不得聰明的做法。低成本給國家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買得起,用得起,損失得起。對匈奴的作戰持續224年,持久戰中這種優勢就更明顯。
漢代對匈奴的早期政策是和親,說明白點就是女人換和平運動,還得搭上一大筆財物。對於一個泱泱大國來說,把皇族的女兒(雖然不一定真的是皇族)送到自己認為是蠻夷的人家裡受罪那是奇恥大辱。何況那邊的匈奴還不一定給面子,往往送去一個,安寧幾年,然後又被搶,於是再送。這怎麼說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一段時間的修養生息之後,底氣十足的漢朝終於在漢武帝時候決定對匈宣戰,拉開雙方刀兵相見的大幕。
裝備環首刀的大漢騎兵有了一個和他們遊牧民族的同行一較高下的機會。
公元前133 年,漢軍設馬邑之伏,欲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匈奴逃脫。
公元前129 年—119年,漢軍大舉進攻奪取匈奴轄下河南,河西土地,匈奴主力遭重創。
公元前103年—90年,漢軍不斷出擊,但都未取得決定性勝利。
公元前79 —36年,漢軍數次重創匈奴,匈奴內部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從此再無還手之力。
公元73—91年,漢徵北匈奴,北匈奴被迫遠遷,漢匈之戰結束。
以上就是環首刀在對匈奴作戰中的戰史。此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亂時代,環首刀和它的變形刀在這些時代依舊作為主力短兵器笑傲沙場,其形制和工藝也逐漸在發生變化,直到唐代,中國刀的另一代表閃亮登場。
唐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繁榮的時期,其軍事力量也十分強大。刀在這個時期大概有這幾個特點:
唐代的短刀可分為儀刀、障刀、橫刀三種,造型上都類似於去掉了環首的漢代環首刀,和漢刀有繼承關係。所謂儀刀,多為禮儀使用,有的甚至用木頭雕刻形狀,飾以金玉而成。障刀多作為官吏防身用,還用來區別官階(自東漢開始,就已經用佩不同級別的刀來區別官位的高低了)。這兩種刀的實用性相對較弱。
橫刀的名稱起於隋朝,是專門裝備部隊的軍用刀,也是唐朝士兵必備武器之一。
唐朝制刀不僅發展了自身的工藝水平,還大量借鑑外來工藝,不僅外觀華美、製作精良,而且實戰功能也很高。
還有一點是不能不提的,中國刀直挺挺的外形在唐代也受到了挑戰。比起直刀,彎刀在劈砍目標時可以吸收一部分衝力,減輕持刀者的負擔,但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在近千年的制刀史上似乎有意迴避這點,包括唐刀在內的早期中國刀無不大大顛覆了人們對刀的一般印象,好像劍的「君子之儀」也一併傳染給了刀一樣,不過老於戰事,又出生在這個成熟時代的刀不會讓任何理由阻擋自己的嗜血之路,唐代的士兵中已有人裝備了外來的彎刀,而唐軍中像回鶻這樣的少數民族軍隊更是全軍配備,民族文化的融和最終使今後的中國刀的形製得以奠定下來——此乃後話。
單兵重武器,筆者現編了這樣一個詞彙來暫時歸納一下一部分長兵器。比如鉞,就是商周時代的大型戰斧。 單兵重武器在唐代之前很少裝備部隊,當時軍人們都是以戈,矛,戟這類較輕的武器殺傷敵人的。這一局面在唐代有了改觀,一款富有唐朝特色的重兵器——陌刀閃亮登場。
所謂陌刀,乃是長刀的一種,屬於長柄兵器。六朝後期,刀越造越長,有人在長刀取勝論的影響之下,結合雙刃的斬馬劍的特點創製此刀。一打眼看去,陌刀到更像是一把基因嚴重變異的劍:劍柄被拉長至兩米多,劍身則被抻寬到二三十釐米,通長達三米有餘,重達五十餘斤,外形極為強悍。
陌刀是後世長刀的開山之作,也沒少給自己的子孫們賺面子。作為當時步兵的殺手鐧兵器,「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在戰事的關鍵時刻往往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唐軍中專門設有「陌刀將」,組織陌刀隊作戰。
陌刀的另一大優勢便是使步兵有了與騎兵對抗的能力。陌刀對抗騎兵的戰術與歐洲馬其頓人的長槍陣十分相似,都是以密集步兵方陣配合長兵器的戰法,這種戰術對付騎兵十分有效,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唐大將裴行儉就曾用陌刀隊作伏兵,大敗突厥騎兵。
宋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和盛唐相比,宋代的軍事戰績似乎不值一提:北方少數民族不僅在武力上擁有了和南方漢族對抗的能力,甚至奪下了他們的半壁江山並最後葬送了這個王朝。但如果單就這點就說那是一個中國的懦弱時代的話,對同樣作為中國歷史創造者的少數民族兄弟來講太不公平,那個時代可不只是漢人在唱主角。
大宋王朝是中國科技發展水平最高的朝代,兵器製造也是如此,「器甲鎧胄,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著名的十八般兵器也是在這是基本成型的,宋刀也奠定了中國後世戰刀的基本形式,顛覆了自漢代以來刀窄鋒直刃的外形特點,並與周邊少數民族戰刀真正區別開來。
此時的刀雖然還作為主力兵器存在,但地位有所下降。從戰略角度來講,宋代立國後的主要戰略便是內防家賊、外御異族,擅長進攻、機動靈活的騎兵部隊在這兩方面都不太討好,步兵的主力兵器又大多是長柄輕型武器和遠射武器(不重視騎兵不假,卻又不能不對付騎兵),刀像嶽家軍那樣「衝入敵陣,上砍騎兵,下砍馬腿」打自殺式衝鋒的機會又不多。而從技術上,像刀這樣的帶刃兵器此時面對的是越來越精良的,刺不穿砍不透的新式鎧甲,於是越來越多地讓位於斧,鑽,鐧,鞭這類砍砸兵器。
宋代對制刀技術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手刀的出現。現在人們印象中的中國刀就是以此為原型的,《武經總要》上對手刀的描述是「旁刃,短柄如劍」,是一種單手握持,用於近身格鬥的武器。和唐刀相比,手刀的長度縮短,厚度則大大增加,也比唐刀更好控制,但使用範圍卻縮小了很多,一般只用於攻城戰這類長兵無法發揮作用的場所或在野戰中配合長兵作戰,手刀因為在其本職範圍內發揮優秀,所以在中國代替了原來的唐刀成為軍隊的主力短兵之一,唐刀退出中國的戰爭舞臺。而唐刀的全功能終極改良版出現在東鄰日本,那就是名噪世界的倭刀,一直以來都是個國家的主戰冷兵器。
宋·手刀
刀柄
短刀方面,宋代的另一個代表作是環首刀。此時的環首刀與漢代環首刀有很大不同,雖然也是直刃,但頭尾一樣寬的弊端已大有改觀,刀身縮短,刀頭加闊,刀尖在背面傾斜,實戰功能大大增強,已有後世大刀的氣質。環首刀的加長版叫砍馬刀,長度一米有餘,是有效的步戰格鬥兵器。
此時刀的發展趨勢是短。變短的刀不再過多地參與大規模的傳統野戰,傾向於成為一種專門用於特種作戰,比如敢死隊衝鋒之類的兵器,這對於刀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和地位比起來,明確的功能使更多士兵免於一死。
長刀在宋代也得到充分發展,唐代時狹直的長條形方刀變得前銳後斜。這時步兵使用的長刀一般是樸刀,形似一把大型手刀,不論軍中還是民間,樸刀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兵器。
在這裡必須提一下,宋代軍隊和中國歷代軍隊一樣,都擁有者龐大的數量,維持這樣一隻大軍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表現在兵器上就是必須在兵器的質量和成本的矛盾之間尋找平衡,這個平衡取決與經濟實力,技術水平,前線戰況(是否有大的損失,是否得到很多戰利品等),動員情況,倉庫儲存,官員腐敗程度,敵方實力等等讓人鬧死心的因素,讓前線的士兵人人佩幹將,個個持莫邪是不現實的,何況是宋朝那動不動就全軍覆沒的境況,要是再加上每年給北方強敵的進貢,宋朝就是全民財主怕也承擔不起過高的武器製造成本。之所以一再地說成本問題,只是為了向讀者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要想真實地還原中國古代戰爭的原貌,那些流傳下來的精美兵器並不能作為依據,以此推論,王公貴族墓穴裡的壁畫之類,古書中的花哨插圖,甚至秦始皇的兵馬俑,它們也不見得就一定可靠。我們想像中的戰爭場面,可能要比當時發生的情況華麗的多。
當歷史發展進入明代時,中國刀的外形已經基本確定,這時影響中國刀的重大外來因素便是倭寇的日式刀。由於倭寇刀法實用兇狠,明軍吃虧不少,於是便製造了大批有濃烈日本風格的短刀和長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此時的中國刀,已經在火器興盛的重壓下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動力,中國刀就此定格在歷史之中。
摘自《武道縱橫》,人民體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