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常言道「一將功成萬骨枯」。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不會一味為將軍歌功頌德,而是會把一部分視線投到默默無聞的士兵身上,比如收錄入小學課本的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徵》,裡面一句「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就描寫了普通戰士戰死沙場後荒墳累累的場景,讓人讀之潸然淚下。
01
歷史從來不是由一個或幾個大人物組成或推動的,歷史的主人是沙場徵戰的將士、各司其職的士農工商、發奮讀書的莘莘學子,也許他們的名字和事跡都不足以出現在史書中,但他們卻是真正決定歷史進程的主人。若回顧歷史,我們不該忽略這些「小人物」。
對於小人物的關懷,有時候也能成就藝術家的偉大,比如詩聖杜甫,他的詩作有「詩史」的美譽,這離不開他對平凡人物的關懷。流傳千古的「三吏三別」就是站在小人物,普通百姓和士兵的角度看待這場安史之亂,與史書中大寫特寫郭子儀的「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不同,「三吏三別」中沒有波瀾壯闊的戰爭畫面、沒有英勇無畏的大將風姿,只有一個旅居在外的芝麻官,看到一對老夫婦被強制徵兵、看到小縣城裡老母揮淚送少年入伍、看到新婚夫婦路旁告別、看到子孫陣亡盡的老翁應徵入伍,人生辛酸莫過如此。
千百年來,士兵的待遇福利一直是個大問題,甚至在很多時代這還是個「賤業」,而退伍老兵的安置問題更是讓歷代統治者頭疼。新中國成立後,當過兵成為一件光榮的事,但就退伍老兵而言,其微薄的福利水平實在難以令人滿意,這也導致幾十年來退伍戰士們很多晚景悽涼,直到最近十來年國家才進一步重視老兵的福利問題,讓退伍兵能夠享受到應有的待遇。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越戰位老兵的故事。
02
這位老兵的名字叫晏禮根。20世紀70年代,我國邊境動蕩不安,越南對我國頻頻發出挑釁,為維護邊境的和平穩定,我國決定發起對越南的反擊戰,以求打壓越南的囂張氣焰。那場戰鬥以我軍的完勝告終,中國軍人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國不容挑釁!儘管在史書中,這是一場顯得十分輕鬆、單方面絕對碾壓的戰鬥,但是戰爭必然伴隨著流血犧牲,而晏禮根正是在那場戰爭中負傷退役的。
晏禮根入伍時間是196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是在他入伍十年後。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名資深老兵,正在訓練新兵的他跟著部隊從昆明奔赴廣西加入戰鬥。晏禮根在一個工兵排中,全排跟隨著大部隊經歷了一場場殘酷異常的戰鬥,越南人又狡猾異常,為了勝利無所不為,我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一次戰鬥中,走在他身前的戰友不小心踩到了地雷,如果是有經驗的老兵就知道原地不動,馬上呼叫戰友救援自己,但那位戰士卻是一名新兵,他慌亂地抬腳,因此引爆了地雷,他旁邊的晏禮根也被炸傷,飛出老遠倒地昏迷。
晏禮根再次醒來時,已經在一所醫院的病床上,雖然他的命是被搶救回來了,但地雷的碎片卻讓他失去了右眼。後來他又被轉院到湖南長沙,而再次出院後的他卻傻眼了。他回到老部隊,但裡面的人一個也不認識,而他因為傷殘也無法繼續服役,必須退役養傷,於是他就這樣和部隊失聯了。在幾位同鄉的帶領下,他又去醫院做了傷殘鑑定,但不知是因為工作人員的失誤還是其他原因,他的殘疾軍人證上寫的不是「因戰負傷」而是「因公負傷」,一字之差就有天差地別。他對此很是憤怒,因為這等於否定了他在戰場上流的血,也就否定了他的榮譽。
於是晏禮根四處奔波想要證明自己是因戰負傷,無果後於是只好聯繫越戰時他的團長雷悅威,想要還自己一個公道。但剛一見麵團長就劈頭蓋臉罵了他一頓,讓他瞬間懵了。原來團長以為他已經「死」了,把他當作烈士葬在廣西烈士陵園,已經給他燒了十幾年的紙錢,根本沒想到他居然還活著。他的墓碑就靜靜立在陵園裡,上面有他年輕時的照片,此時他活生生立在那裡,一時感到荒謬無比。沒想到一次住院失聯,最後鬧出如此烏龍。
結語
英雄已經垂暮。烽煙散盡,亂世遠去,晏禮根曾經的故友也早已不在,恍然間如南柯一夢、物是人非。當年英勇無畏的沙場勇士不見了,如今只剩一個白髮蒼蒼的垂暮老人,唯有臉上縱橫的溝壑還在述說著那段歲月。他們守護著盛世的安寧,盛世也應該還他們一個安詳的暮年。
參考資料:
《十五從軍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