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受傷與部隊失聯,再見團長卻發現自己「死」了,這是怎麼回事

2021-01-18 趣觀歷史

引言

常言道「一將功成萬骨枯」。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不會一味為將軍歌功頌德,而是會把一部分視線投到默默無聞的士兵身上,比如收錄入小學課本的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徵》,裡面一句「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就描寫了普通戰士戰死沙場後荒墳累累的場景,讓人讀之潸然淚下。

01

歷史從來不是由一個或幾個大人物組成或推動的,歷史的主人是沙場徵戰的將士、各司其職的士農工商、發奮讀書的莘莘學子,也許他們的名字和事跡都不足以出現在史書中,但他們卻是真正決定歷史進程的主人。若回顧歷史,我們不該忽略這些「小人物」。

▲杜甫畫像

對於小人物的關懷,有時候也能成就藝術家的偉大,比如詩聖杜甫,他的詩作有「詩史」的美譽,這離不開他對平凡人物的關懷。流傳千古的「三吏三別」就是站在小人物,普通百姓和士兵的角度看待這場安史之亂,與史書中大寫特寫郭子儀的「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不同,「三吏三別」中沒有波瀾壯闊的戰爭畫面、沒有英勇無畏的大將風姿,只有一個旅居在外的芝麻官,看到一對老夫婦被強制徵兵、看到小縣城裡老母揮淚送少年入伍、看到新婚夫婦路旁告別、看到子孫陣亡盡的老翁應徵入伍,人生辛酸莫過如此。

▲志願軍老兵

千百年來,士兵的待遇福利一直是個大問題,甚至在很多時代這還是個「賤業」,而退伍老兵的安置問題更是讓歷代統治者頭疼。新中國成立後,當過兵成為一件光榮的事,但就退伍老兵而言,其微薄的福利水平實在難以令人滿意,這也導致幾十年來退伍戰士們很多晚景悽涼,直到最近十來年國家才進一步重視老兵的福利問題,讓退伍兵能夠享受到應有的待遇。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越戰位老兵的故事。

02

這位老兵的名字叫晏禮根。20世紀70年代,我國邊境動蕩不安,越南對我國頻頻發出挑釁,為維護邊境的和平穩定,我國決定發起對越南的反擊戰,以求打壓越南的囂張氣焰。那場戰鬥以我軍的完勝告終,中國軍人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國不容挑釁!儘管在史書中,這是一場顯得十分輕鬆、單方面絕對碾壓的戰鬥,但是戰爭必然伴隨著流血犧牲,而晏禮根正是在那場戰爭中負傷退役的。

▲晏禮根近照

晏禮根入伍時間是196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是在他入伍十年後。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名資深老兵,正在訓練新兵的他跟著部隊從昆明奔赴廣西加入戰鬥。晏禮根在一個工兵排中,全排跟隨著大部隊經歷了一場場殘酷異常的戰鬥,越南人又狡猾異常,為了勝利無所不為,我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一次戰鬥中,走在他身前的戰友不小心踩到了地雷,如果是有經驗的老兵就知道原地不動,馬上呼叫戰友救援自己,但那位戰士卻是一名新兵,他慌亂地抬腳,因此引爆了地雷,他旁邊的晏禮根也被炸傷,飛出老遠倒地昏迷。

▲晏禮根近照

晏禮根再次醒來時,已經在一所醫院的病床上,雖然他的命是被搶救回來了,但地雷的碎片卻讓他失去了右眼。後來他又被轉院到湖南長沙,而再次出院後的他卻傻眼了。他回到老部隊,但裡面的人一個也不認識,而他因為傷殘也無法繼續服役,必須退役養傷,於是他就這樣和部隊失聯了。在幾位同鄉的帶領下,他又去醫院做了傷殘鑑定,但不知是因為工作人員的失誤還是其他原因,他的殘疾軍人證上寫的不是「因戰負傷」而是「因公負傷」,一字之差就有天差地別。他對此很是憤怒,因為這等於否定了他在戰場上流的血,也就否定了他的榮譽。

▲廣西南寧烈士陵園近照

於是晏禮根四處奔波想要證明自己是因戰負傷,無果後於是只好聯繫越戰時他的團長雷悅威,想要還自己一個公道。但剛一見麵團長就劈頭蓋臉罵了他一頓,讓他瞬間懵了。原來團長以為他已經「死」了,把他當作烈士葬在廣西烈士陵園,已經給他燒了十幾年的紙錢,根本沒想到他居然還活著。他的墓碑就靜靜立在陵園裡,上面有他年輕時的照片,此時他活生生立在那裡,一時感到荒謬無比。沒想到一次住院失聯,最後鬧出如此烏龍。

結語

英雄已經垂暮。烽煙散盡,亂世遠去,晏禮根曾經的故友也早已不在,恍然間如南柯一夢、物是人非。當年英勇無畏的沙場勇士不見了,如今只剩一個白髮蒼蒼的垂暮老人,唯有臉上縱橫的溝壑還在述說著那段歲月。他們守護著盛世的安寧,盛世也應該還他們一個安詳的暮年。

參考資料:

《十五從軍徵》

相關焦點

  • 退役老兵去掃墓,發現陵園有自己的墓碑,為尋真相奔襲上千公裡
    導語:退役老兵去掃墓,發現陵園有自己的墓碑,為尋真相奔襲上千公裡在戰爭年代,犧牲是時刻都在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人是例外,即便是高層領導人也有陣亡的危險,所以更別說那些底層士兵了。因為犧牲速度過快,導致信息來不及更新,使得個別士兵的去向成為謎題,軍方要是用盡手段來得不到信息,一般都會列為陣亡人員或者是失蹤人員,今天我們說的這位老兵就經歷過。晏禮根是個參加過多場戰爭的老英雄,有著眾多功績,受傷之後他一直在家養傷,關於他的消息沒有人知道。
  • 再見HipHop:老兵不死 不說再見
    9月7日,張震嶽、熱狗攜手功夫胖和派特克,由老道一起製作打造新歌《再見HipHop》正式上線。一經上線,引發的嘻哈圈的轉發和評論...一句「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伴隨著風管琴的響起,充滿了宗教般的神聖與儀式感...
  • 「烈士」突然回歸,驚動了萬歲軍,老兵:「書裡把我寫『死』了」
    眼前的老人一定是志願軍老兵。但是,老兵接下來說的話卻讓謝幹事嚇了一跳。老兵說:「書上把我給『寫死』了,我叫李玉安,就是松骨峰的那個『烈士』李玉安。」那麼,李玉安知不知道自己早已被當成「烈士」了呢?其實,李玉安早在50年代就知道了這麼一回事兒。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刊登。這篇文章影響了數代中國人,文章發表之後,志願軍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 鐵血團長中彈不下火線,一天殲滅三支日寇部隊後含笑犧牲
    在長沙會戰中,僅在一天之中,他和他的部隊先後殲滅了日寇空降兵大隊,陸軍一個聯隊的主力以及一支騎兵大隊,三個兵種的部隊。他就是英雄團長劉世焱——記住衛國英雄,傳承民族歷史。不過對於個別網友以此為藉口,否認中國軍隊所有的成績,這點老兵非常不贊同,特別是有網友覺得在二戰時中國軍隊從來沒有殲滅過一個團以上的日寇,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實力。這種想法讓老兵感到有點氣憤,這麼說那真的就是日寇最後被趕出中國,除了美國的兩個原子彈,中國軍隊在本土上的反抗一點用都沒有了。這當然是無稽之談。
  •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那戰火紛飛的故事
    米之內,他(部隊首長)問我,祖國需要你 你有什麼看法,我說祖國需要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他(部隊首長)說,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你願意參加嗎?後來我就去了38軍,我的團堡是0368支隊,這是我們團堡的番號,沒有正號給你知道的,就是二營四連四班。】 李伯義無反顧地參加志願軍入朝參戰,對於自己入朝作戰李伯永遠忘不了。
  • 90歲老兵李天恩找回活著的「烈士」 一級英雄柴雲振鄉間埋名33年
    部隊首長了解到情況後,非常重視,指示一定要儘快搞清楚,只要還有一線希望,一定要找到柴雲振。一條尋人啟事 找回歸隱鄉間的「烈士」茫茫人海,要找到一個失聯33年的老兵,談何容易。更何況,關於柴雲振,除了知道名字外,李天恩和戰友們幾乎沒有任何其他資料。
  • 一人打死13個日本鬼子,怎麼做到的?抗日老兵這個動作說明了一切
    這是因為最近在忙著出版一本關於日軍的書。說實話,感覺還是寫我們自己的抗日老兵接地氣,那種豪邁、艱苦、卓越,和戰後對人生的思考,讓混沌如我的年輕人,一下能變成洞破紅塵的明眼人。比如今天說的這位老兵,向德興,他一開始也是個怕死的弱兵,是怎樣成為一人單挑13個日本鬼子的無敵老兵的呢?
  • 從原型老兵常孟蘭到《集結號》:真實的戰爭,並非電影中那樣
    顯然,這些立功的戰士們也是會跟團長打照面的。可是宋選才團長在1948年6月的戰鬥中已經犧牲了,而現在關於常孟蘭老人最後一場戰鬥的時間卻是在1948年底或1949年初。要知道常孟蘭老人與部隊失聯後,仍然認為自己的團長是宋選才。一個團主力連的排長,在近半年的時間中不知道自己的團長已經犧牲了,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 48年,一個老兵的情懷
    團長在下任務的時候說,不管有多難,沒有聽到號令不準撤退!常孟蘭帶領7名戰士,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了任務。在突圍的時候,常孟蘭說,有兩名戰士當場犧牲,另有5名戰士和常孟蘭在突圍時分散,不知所蹤。倖存下來的常孟蘭,為了找尋自己的部隊復命,也為了給自己一個說法,整整找尋了48年。
  • 《我的團長我的團》好在哪裡?有了靈魂,炮灰團就不是炮灰了?
    這顯然是他們最常用的一個理由,想都不用想,張嘴就來。龍文章又問,如果你們還有褲衩,為什麼不用褲衩去乾死日本人呢?他們詞窮了,因為他們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是在他們的經驗之外的問題。但每個看到這個場景的人都會感到滑稽,而不是敬佩,因為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很不走心,他自己都不相信,別人又怎麼會相信呢?又比如東北人迷龍,面對誰都會突然來一句,我整死你!尤其是當面對他的東北老鄉李烏拉的時候,顯得特別狠,在面對自己的同胞的時候,也經常比較狠,但在一開始面對敵人的時候,他雖然試圖壯著膽子,拿著他們這群人裡唯一的一支槍,卻並沒有什麼信心。
  • 從盧溝橋殺到老河口,抗戰老兵親手打死一個師團長,至今都默默無聞
    「當兵不當兵,先背五十斤」這是當時加入北上增援抗日部隊的真實寫照。6月初,身材瘦小的胡利東背上一把槍、400發子彈、4個手榴彈、一把大刀以及10天的口糧加入了北上抗日的隊伍,成為第29軍38師113旅的一名戰士。
  • 團長講的故事
    在這條青藏線上,4月下雪很正常。對老兵們來說,也都習以為常了。可對於頭一次上線執行任務的新兵們來說,雖然聽老兵們說過,還真是感到有些新鮮。怕官兵們睡著了著涼,文團長通過對講機喊道:「現在溫度太低,千萬不要睡著了,這樣感冒後容易引起肺氣腫,有危險。」
  • 看《我的團長我的團長》怎麼塑造人物的
    他是我心中的英雄,雖然他最終用火柴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僅存的幾個炮灰沒有聽他的,北上了,雖然他至死也沒能阻止虞嘯卿。但他是英雄,因為他給自己找到了答案,也幫炮灰們找到了魂和尊嚴。去了緬甸之後,他發現現實和自己的預期治腿之間存在著太大的落差,所以他撕掉了想上進的偽裝,處處和龍文章做對,不是因為龍文章傷了他老大的地位而是因為龍文章給所有的人都找到了魂,以致他真的成了最不合群的人。後來他做了逃兵,龍文章為他流了淚,並救回了他的父母,他的魂找回了一半,因為起碼他走了在乎的東西——父母和小醉,他過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 老兵為什麼說臥倒死得更快?
    近些年湧現了一大批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一旦有激烈的戰爭場面,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士兵提醒其他人大喊臥倒!經歷過比較多次戰鬥的戰士,都能夠根據自身的閱歷來分辨襲擊的炮彈擁有多大的口徑,從而判斷出炮彈的爆炸距離和威力,這個時候老兵就可以根據經驗來採取躲避方式,來保護自身安全。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老兵趙平:抗日戰爭的兒童「團長」 山頭...
    在部隊「混飯吃」當上兒童團長專門放哨  作為在部隊「混飯吃」的小孩子,趙平跟其他同齡孩子比較起來,算是對部隊有了基本的了解,對於敵情的判斷也比其他孩子機靈,於是趙平成為兒童團裡的小能人,因此當上了兒童團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走上抗日的革命道路。
  • 神級電視劇中的歷史背景——我的團長我的團全解析1
    1:為什麼主角是一批髒兮兮的潰兵團劇中出現很多有靈魂的人物,例如瘋瘋癲癲的團長龍文章,碎嘴毒舌的孟煩了,霸道強勢卻又熱愛生活的迷龍,繡花枕頭阿譯長官,還有百戰不死的老兵不辣,醫者仁心的郝獸醫也就是說,孟煩了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後成為的潰兵,孟煩了自己說過,他徐州會戰開始從軍,是第83獨立步兵旅,這個不可考,部隊應該是杜撰的,他在長江之南的某個小平原上劃著一盒火柴,然後敗退,一路敗仗,這說明他在徐州會戰後參加了武漢會戰,並且是劃歸第九戰區,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在1941是薛嶽。
  • 老兵不死
    老兵唐,陝西人,愣娃。我任支隊主官時,進營門,哨兵敬禮。我看是老兵唐,回禮。他見到我,敬禮時樂的把牙呲了出來。老兵唐挺立在營門口圓墩型的哨臺上。下哨後,唐來我辦公室,習慣性的叫我連長。他在這裡工作了12年。12年時間,我從連長晉升為團長,他還是大頭兵,只是肩章上的「V」變粗變多。
  • 《團長》這部劇中的人都是怎麼犧牲的?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一部難得的抗日良心劇,每個都是實力派演員。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良心之作。只是生不逢時,被嚴重低估了。段奕宏和張譯,以及一幫群戲。虛實兼備,神形俱合。最優秀的國產戰爭題材連續劇。然而這部劇並沒有拍完就草草結尾了。那麼,這裡邊的人都是怎麼死的呢?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遊戲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兵盤點!
    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在退役後的一次演講上,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後產生了大量的退役、傷殘士兵,其中有的老兵在家鄉安穩的度過了晚年,而有些老兵卻因為種種問題得不到妥善安置,甚至一度出現了老兵集體遊行。現實生活中老兵們的狀況有好有壞,那麼遊戲中經典的老兵形象有是怎樣的呢?
  • 電視劇《沙海老兵》中用了這三位老戰士的真名,看完別哭!
    斷層的記憶已經讓老兵郭學成記不清自己入伍的時間,只記得他是從山西平遙入伍的老八路,記得自己從山西到陝北,再從陝甘寧到新疆和田。戰鬥的歲月裡,他一直都是一名燒火做飯的炊事兵。盛成福同志是至今健在並留在四十七團的老戰士中的傑出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四十七團最年輕的老兵。他參軍入伍隨部隊進軍新疆的時候只有15歲,比槍還矮小的個子扛起了墾荒的鏵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