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溝橋殺到老河口,抗戰老兵親手打死一個師團長,至今都默默無聞

2021-01-16 騰訊網

「八年的抗戰,我整整打了八年,是民族仇、家國恨的情懷不斷激勵著我們拿著落後的武器,靠著兩條腿打遍了半個中國。得知鬼子投降的消息後,我跪向盧溝橋的方向嚎啕大哭!勝利來得太不容易!現在想想,就像是一場夢一樣。」70多年過去了,抗戰老兵胡利東回想起當年的經歷依舊哽咽不已……

1937年,華北告急,全中國告急,全面抗戰一觸即發。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時期,無數英雄豪傑放下兒女情仇,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依然選擇參軍抗日,19歲的胡利東就是其中一員。

「當兵不當兵,先背五十斤」這是當時加入北上增援抗日部隊的真實寫照。6月初,身材瘦小的胡利東背上一把槍、400發子彈、4個手榴彈、一把大刀以及10天的口糧加入了北上抗日的隊伍,成為第29軍38師113旅的一名戰士。

北上途中,到處都是往南逃難的人群,整整一個月,胡利東終於跟部隊徒步到了盧溝橋。此時,盧溝橋的槍聲已經打響,日軍大軍壓進,十幾輛坦克集結在橋對面,隨時都會衝過來。

然而胡利東6月參軍,還沒來得及參加新兵訓練,就不得不被派上戰場參加實戰,加入這場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

胡利東回憶道:「當時我們的武器很落後,大炮很少,坦克也沒有一輛,更沒有飛機支援,但面對日本鬼子沒有一個人退卻!」

面對氣焰囂張的日軍,胡利東等人顧不上路途的勞累,個個將子彈壓滿了槍膛,誓與橋共存亡。戰鬥剛打響,二排長扛著德制火箭筒率先瞄準了橋上的日軍坦克。

一發打過去,日軍坦克絲毫無損。兩發打過去,依舊沒能摧毀堅硬的日軍裝甲。緊急關頭,二排長抱起兩個炸藥包向敵軍坦克衝了過去......

「瞬間,坦克履帶被炸毀,二排長壯烈犧牲。橫在橋上的坦克打亂了敵軍的進攻節奏,我們全團官兵乘勢衝過了盧溝橋,佔領了日軍的前沿陣地。」想起二排長犧牲的樣子,胡利東老人渾濁的雙眼望著遠方,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淚。

然而好景不長,日軍很快又集結了大量坦克,並在飛機地掩護下對胡利東所部狂轟亂炸,將他們擊退了回去。子彈打光了,胡利東就拼刺刀,拿大刀砍。面對著日軍地瘋狂掃射,每一秒都有人犧牲,盧溝橋上全是屍體……

「當年跟我一起當兵的同村張福田、陳雲生、尚德祥都在這次戰鬥中犧牲了,唯有我僥倖活了下來。但盧溝橋還是失守了,我心裡有愧啊!可我們真的是盡力了,沒有辦法啊!」講到這裡,胡利東老人痛心疾首,不能自已。

到了1938年2月,寒風冰冷刺骨,但並沒有阻擋胡利東和戰友們打鬼子的熱情。在持續了半個多月地大雪後,山東棗莊臺兒莊一片白茫茫的,一尺多高的積雪擋住了日軍南北夾擊的步伐,連日的惡劣天氣也使得日軍的坦克和飛機動彈不得。

一天,在圍殲日軍一個分隊時,胡利東所在排負責從敵人後方迂迴攻擊。然而當他們接近日軍戰鬥工事時,工事內的機槍突然響起,子彈像雨點一樣朝胡利東射來。

原來日軍早有察覺,胡利東一個連續翻滾,滑到旁邊彈坑內。在彈坑的短暫時間內,胡利東裝完子彈準備再次伺機衝鋒,這時他才發覺自己脖子左側有些涼涼的。

胡利東心裡一驚,趕緊用手一摸,全是血。可戰鬥還在繼續,戰友們還需要他,怎麼辦?危急時刻,胡利東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索性不管了,生死由命吧!就這樣,胡利東做了簡單包紮後,拿起槍再次跟著戰友衝向敵軍……

後來給他處理傷口的軍醫說到:「你也真是不要命,子彈恰好從你的頸動脈旁邊穿了過去,要不早死了,根本堅持不到戰鬥結束!」

「打仗,只有怕死才會死,拼命才有機會活!」胡利東沉溺在勝利的喜悅中,說到「這一仗,我們連可擊斃鬼子30多人,繳獲20多支步槍和兩挺機槍呢……」

……

到了1945年初,日軍為了掃清通往四川的最後一道屏障,組織3萬餘人,100多輛坦克發起了老河口戰役。由於敵眾我寡,加之後援不足,老河口很快失守,隨後附近的襄樊、南陽等地也很快淪陷。

春節漸漸臨近,沒有人為歡度新年而準備,都在為收復老河口而蓄勢待發。然而要收復老河口,就必須拿下南陽這一戰略要地。

大年三十晚上10點,戰鬥準時打響,瞬時間,南陽城內火光沖天,城門很快被攻破。540團在538團、539團的掩護下隨即衝入南陽城。

此時,狡猾的日軍分布在城樓各處的十幾挺重機關槍同時開火,衝入城內的540團傷亡慘重。看著衝進城內的戰友一排一排地倒下,大家都急紅了眼。負責掩護的539團也衝入了南陽城,同樣遭到了守城的日軍頑強的抵抗。

胡利東也跟隨部隊衝進了城內,可剛進門他就感覺一頓,低頭看下去,一顆子彈正好打中了小腿。混亂中,胡利東又開始了他那拼命三郎的精神。

此時的胡利東隱約看到一個帶著指揮刀的鬼子向城門方向逃竄,他拖著受傷的殘腿順勢推開旁邊掩體上鬼子的屍體,端起機槍就掃了過去……

「後來才知道,被我打死的那個拿著指揮刀的鬼子是個師團長!」胡利東講到這裡,難掩激動之情。

此後,敵軍師團長被擊斃的消息很快在戰場上傳開了,廣大官兵的士氣大為振奮。胡利東也因此立了大功,從戰士直接破格提拔為排長!

然而在慶功會上,有人向他問道:「你擊斃了日軍師團長,自豪嗎?」

胡利東沉默了許久後低聲說道:「那些都是用我戰友的命換來的,哪能談得上自豪?更多的是愧疚!此時的我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打死更多的鬼子,為我的戰友報仇!」

……

70多年過去了,作為「七七事變」的親歷者,胡利東先後參加了臺兒莊會戰、潢川保衛戰、隨棗會戰、荊門會戰、棗宜會戰、桐柏戰役、襄東大捷,老河口戰役等對日作戰,數次負傷,九死一生,5次榮立戰功!

後來胡利東還擔任過鄉長,但他卻主動放棄了優撫安置,選擇回老家務農,一直隱姓埋名,至今默默無聞。

如今胡利東老人精神矍鑠,身子還算硬朗,只是有些耳背。在他那簡陋的屋子裡,布滿裂紋的牆上,一塊牌匾赫然醒目,上面刻著「抗戰老兵,民族脊梁」!

相關焦點

  • 認證一個抗戰老兵,究竟有多難?
    建議上交後,民政部就此給予了正式回復稱,已下發通知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社會福利保障範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優先照顧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在重大節日,建議黨委、政府邀請老兵參加並慰問。但時至今日,一些國民黨抗戰老兵的優撫落實仍進展不大。資金不足,材料不全無法認證……均成為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的理由。優撫老兵要走怎樣的程序?認證一個老兵到底有多困難?
  • 抗戰初期八路軍129師9位團長,後來都發展如何?
    自1936年西安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國共兩黨終於決定暫時摒棄過往恩怨,聯手抗日。9月,根據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宣布將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土地革命時期的三大紅軍主力就給了三個師的編制,導致一大堆長徵時期的軍長師長,只能降級當旅長團長。
  • 盧溝橋!盧溝橋!最後勝利是吾曹!
    ……這首珍藏在北京檔案館的《盧溝橋歌》,由於時間久遠,又為戰時所作,詞曲作者未標註自己的姓名,並且受戰鬥區域和戰事發展的限制,這首歌傳唱的時間並不太久,因此,至今詞曲作者不詳。通過事發時的相關資料,我們看到,從日本特務機關長松井開始向中方提出進城搜查「失蹤士兵」的交涉起,到後面要求中國軍隊撤至永定河西岸,日軍的所作所為都為了一個目標——進佔盧溝橋,奪取宛平城。
  • 一人打死13個日本鬼子,怎麼做到的?抗日老兵這個動作說明了一切
    抗戰全面爆發時,根據民國規定,家中男孩多的要當兵,「四子抽二」,也就是說家中有4個男孩的,要送2個到戰場。向家8個孩子,4男4女,剛好輪著向德興的2個哥哥去當兵。但2個哥哥不想當兵,趁人不備溜了。這就輪到老三去「頂包」了。
  • 抗戰初3個德械師被打殘,後來都哪兒去了?其實並非默默無聞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正式爆發,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中,雖然國民黨軍集中了超過70多萬的兵力,但是在日軍強有力的進攻下,節節敗退,艱難抵抗3個月後,上海淪陷,上海市市長俞鴻鈞發布《告上海市民書》,沉痛宣布上海淪陷。
  • 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聽抗戰老兵講述那段崢嶸的革命歲月
    山河破碎,家園淪喪,有一個保家衛國的信念讓他們挺身而出。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用一種捨生忘死的精神拼搏出和平年代。要問他們是誰?他們是抗戰老兵。歷經兵荒馬亂,方惜民安國泰,如今的他們仍在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份責任與擔當。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從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了解到,我省目前健在的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還有1300餘名。
  • 抗戰紀念|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故事
    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坐落於北京西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
  • 文藝界抗戰的吶喊——《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
    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收藏著兩部話劇劇本——《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它們是描寫和反映七七盧溝橋抗戰的重要文物。《保衛盧溝橋》話劇是在七七事變爆發後,文藝界的中國劇作者協會集體創作的三幕劇。當時參加集體創作的作家和藝術家就有20多位,集中了當時文藝界精英。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血戰
    老兵檔案姓名:李聖言年齡:103歲原籍貫:四川簡陽經歷:原國民革命軍第25軍140師839團2營5連,曾參與臺兒莊戰役中的禹王山戰鬥,後參與蘇北遊擊戰,抗戰中一直堅守一線作戰,全身多處負傷。2020年12月1日離世。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老兵趙平:抗日戰爭的兒童「團長」 山頭...
    趙平,1929年3月出生於山東肥城,1940年趙平11歲時,母親去世了,儘管還有祖父母照料,但他還需要照看年齡都很小的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生活上雪上加霜,為了討口飯吃,他一個本家哥哥在八路軍部隊後勤做裁縫,就把他叫到部隊
  • 有一位日本老兵,刺死了中國戰俘,數年後他來到盧溝橋下下跪認錯
    盧溝橋事變,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此次事變已經過去了82周年,有些日本民間人士,用自己的方式對此次事變進行懺悔。其中有一位日本老兵叫本多立太郎,他刺死了中國戰俘,91歲高齡時,他來到中國下跪認錯。 本多立太郎,1914年出生於北海道小撙市,他是一個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
  • 108歲抗戰老兵水青山離世 家人:他生前最愛講抗戰經歷,愛敬軍禮
    從1937年抗戰打響到抗戰結束,他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在富金山戰役中與日軍肉搏,他的腹部被日軍的刺刀刺傷,再到滇西開展遊擊戰至滇西反攻結束,他是為數不多打滿8年的活著回來的老兵。9月2日上午,水青山的家人及關愛老兵志願者向紅星新聞記者講述了他生前的點滴。
  • 那個叫黃耀武的抗戰老兵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接到一個電話,說自己是東北關愛抗戰老兵志願團的,可以對接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無冕愛心等公益組織,他們看到了這本書,詢問黃老是否需要關愛幫助。 黃老只有一個女兒,家在鞍山,孫輩的孩子都離開了東北,家裡只有老兩口,生活上已經進入需要關照的階段。這個電話來的真是太及時了。 於是就這樣認識了北大營,我也從此加入了志願者團隊。
  • 抗戰期間,日寇的師團長相當於我軍什麼職位?
    最初是模仿德國的,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以及實際的需求,他們整體就出現了較大的改動,就拿我們最熟悉的全面抗戰期間來舉例吧。 抗戰全面爆發以後,為了適應需求,他們出現了四種等級,甲乙丙丁。當然,甲是最高的一級。甲種師團又被稱為挽馬師團,裡面有兩個旅團,旅團內又有兩個聯隊。
  • 紅色作品·抗戰故事 | 「敵後武工隊」最後的老兵——賈正喜
    16歲那年,我就去給人扛長活,就在那年,發生了盧溝橋事變。祝向陽故意撞了下護路警察,那個警察張嘴就罵,這時,老日本特務太平從屋裡出來,哇啦哇啦說了一堆日語,魏樹槐上來就是一槍,直接把太平打死了。我們幾個端著槍就往裡衝,裡邊那幾個偽警察還沒明白咋回事,就被我們下了槍。我們還逮住了一個日本小特務,也就十五六歲的樣子,嚇得都哭了。馮志說,放了他吧。後來馮志的妻子苑莎還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馮志放走了娃娃兵》,說的就是這個事兒。
  • 引發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全部死於非命
    關於七七事變的意義,幾十年來已經研究得夠多的了,各種著作汗牛充棟,客棧就不再囉嗦了,今天咱來看看當年引發衝突的日軍都有什麼樣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七七事變的起因是日軍在一次演習結束後,發現失蹤了一名士兵,還聽見過槍聲,就想當然地認為是中國軍隊搞的鬼,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中國在宛平城的守軍是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團長是名將吉星文,和宛平縣縣長王冷齋斷然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於是日軍悍然發動攻擊,七七事變爆發。那麼,這個失蹤的日軍士兵是誰呢?他為什麼失蹤?後來的結局是什麼?
  • 一位日軍侵華老兵3次來到中國,長跪在盧溝橋謝罪,乞求原諒
    好消息是,並非所有的日本人都已經泯滅了良心,一個叫本多立太郎的日本老兵來過中國三次,甚至還在盧溝橋長跪謝罪,請求中國人民的寬恕。那位老兵當年也參加過侵華戰爭,從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是真誠地想對中國人民表示懺悔。1914年,BendorLimited在日本的北海道市誕生。他們家很平凡,一點也不顯眼。本多立太郎在25歲的時候就選擇參軍了。
  • 14歲那年,他追著八路軍出了村 九旬抗戰老兵追憶:與左權並肩作戰...
    96歲抗戰老兵張文輝。在戰火硝煙裡追了好幾天,張文輝等幾人沒能找到隊伍,卻在城裡加入了「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後被特派員王培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介紹到民族革命中學,學習了幾個月軍事技能。此後,這批學員被分配到八路軍各個戰鬥部隊,張文輝來到129師。在這支部隊中,有赫赫有名的陳賡、秦基偉、向守志等。
  • 「盧溝橋上拼過命」的老兵,96歲臨終時,女兒卻不肯叫聲「爸爸」
    不同的是,「病」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實際槍彈是老兵們無法施展的噩夢,接近我們的是「七七事變」。很多朋友可能知道盧溝橋事件的原因,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場戰爭的悲慘。入伍後,王德修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29軍37師團12連。新兵在收平縣城外訓練。每天跑步、練習。緊張訓練結束後,12連被緊急轉移到盧溝橋駐防。王德修當了哨兵。據報導,「哨兵很輕鬆。至少比身體訓練輕鬆得多。」但是,1937年不同。王德修這個哨兵一點也不輕鬆。他對面是幾千幾萬蠢蠢欲動的日軍。當時盧溝橋的氣氛很緊張。對面的鬼子兵也日夜操練。空氣中充滿了火藥的味道。有火星的話可能會引起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