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老兵李天恩找回活著的「烈士」 一級英雄柴雲振鄉間埋名33年

2020-11-17 荊楚網

柴雲振

李天恩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倩 通訊員 何武濤 張玉書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因受重傷救治轉院,與部隊失聯後,他脫下戎裝回到家鄉。誰也不知道,他的身上遺留下24處傷痕;誰也不知道,他曾出生入死、為共和國立下赫赫戰功。

1951年,戰局猶緊,部隊多次找尋未果,只能認定他為烈士。沒想到,33年後,已「犧牲」的他,被一條92字的尋人啟事找回。

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獲得者、朝鮮一級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柴雲振。2018年12月26日,老英雄安詳離世,享年93歲。而寫下那條尋人啟事,找回英雄的,是另一位志願軍老兵,空降兵某軍原副師職研究員李天恩。

10月21日,90歲的李天恩,向楚天都市報記者講述尋找柴雲振的故事,仍然難掩激動:「他一見到我,就不停地說,回家了!」

一份烈士名單 拉開尋找英雄的序幕

抗美援朝期間,李天恩是志願軍15軍《戰場報》的記者,他穿梭於炮火硝煙之間,採寫了大量英烈的故事。這其中,就有柴雲振。

1951年,柴雲振在樸達峰阻擊戰中,帶領5名戰士攻克兩個前沿陣地,殲敵200多人,身負重傷昏迷不醒被抬下戰場。得知他的事跡後,李天恩立即趕往戰地醫院準備採訪,但卻被告知,柴雲振因為傷勢較重,已經轉運回國醫治。後來,李天恩得知柴雲振已經傷愈,但在歸隊的戰士裡,再也沒有看到他。由於部隊回國後歷經幾次整編,當時的徵兵資料也不完善,部隊和柴雲振就此失去了聯繫。他沒有想到,會在33年後,與柴雲振再度相見。

1984年,空軍指示為部隊的英烈立傳。柴雲振所在部隊已經被改編為空降兵駐鄂某部。負責牽頭編寫部隊《抗美援朝戰爭史》的李天恩,在部隊領導提供的一份烈士名單上看到了那個熟悉的名字,他當時就提出了異議。

「我說,柴雲振現在生死不明,如果他還活著,我們卻把他當烈士立傳,這是要鬧笑話的。」李天恩說。部隊首長了解到情況後,非常重視,指示一定要儘快搞清楚,只要還有一線希望,一定要找到柴雲振。

一條尋人啟事 找回歸隱鄉間的「烈士」

茫茫人海,要找到一個失聯33年的老兵,談何容易。更何況,關於柴雲振,除了知道名字外,李天恩和戰友們幾乎沒有任何其他資料。他和空降兵某師的文化幹事溫鐵漢幾經商量,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根據部隊行軍作戰的路線,在沿途「撒網」,向當地民政部門發函,請他們幫忙尋找柴雲振。

作為一支英雄部隊,空降兵駐鄂某部的戰鬥足跡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在發出了四五十封信函後,李天恩終於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山西陽泉的一位退伍老兵孫洪發,給部隊寫來信件:當年在戰場上,他曾為受傷的柴雲振包紮過,記得他是四川口音。

這條關鍵信息,迅速縮小了查找範圍,但還不夠精確,李天恩想出了一個點子——登尋人啟事。他寫了一條92個字的尋人啟事,在《四川日報》上連續刊登了兩天,特別提到,請柴雲振看到消息後,回老部隊,有人找。「當時一個字2元,兩天一共花了364元。」李天恩回憶說。

半個月後,正在家吃飯的李天恩,接到了值班室打來的電話:「你要找的老英雄柴雲振找到部隊來了!」李天恩一聽,喜出望外,趕緊讓值班室安排柴雲振到招待所住下。從不抽菸的他,跑到大院服務社,買了一包香菸,就向招待所趕去。

一根殘缺手指 見證生死搏鬥的瞬間

李天恩趕到招待所,見到的是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農民。李天恩握住柴雲振長滿老繭的手,他激動地說:「終於回家了,回家了!」

李天恩把煙遞過去,柴雲振接煙時,露出短一截的右手食指,這引起了李天恩的注意:「這是怎麼回事?」柴雲振的講述,牽動思緒,回到30多年前樸達峰那個生死搏鬥的戰場。

柴雲振回憶,當時陣地上只剩他一個人,他忽然聽見身後有腳步聲,轉身一看,4個高大的美國兵已經衝上來,只有不到20米了。他立即舉槍扣動扳機,當場擊斃了3個美國兵,手臂、腰部等多處也被敵人的子彈擊中。

他強忍劇痛,準備消滅最後一個敵人時,卻發現衝鋒鎗裡沒有子彈了。他只好扔掉槍,衝上前去與美國士兵搏鬥。

敵人體形高大,雙方扭打在一起,柴雲振伸出五指想去挖他的眼睛,不料右手食指戳到了他嘴裡,當即被他咬斷一截。敵人抓起一塊巖石,對著柴雲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下去,他當下失去了知覺,美國兵大概以為他已經死亡,便向山下逃去。

食指只剩下半截,頭頂布滿了疤痕,這些殘缺和傷痛,無言地印證戰爭的慘烈。根據當年為柴雲振寫請功材料的王文華等人的核實,基本可以確認柴雲振所言與實際情況符合。

但李天恩還有些不放心。他讓溫鐵漢陪柴雲振回老部隊看看,同時也通知柴雲振的老戰友孫洪發儘快趕來和他見面。「我交待溫鐵漢,等他們見面了,一定要給我打電話,確認我們沒找錯人。」

第三天,他接到了電話:「兩位老戰友見面了,抱在一起哭呢!」他這才鬆了一口氣。

一幅異國「遺像」 映照滄桑不改的血性

因為手受傷不能再參加戰鬥,柴雲振隱姓埋名回到四川省嶽池縣的小村莊,過起了務農的生活。如果不是看到《四川日報》上的那條尋人啟事,他的子女都不敢相信,父親竟然是一位大英雄。

1985年10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柴雲振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代表團的成員,應金日成的邀請前往朝鮮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35周年紀念活動。期間,金日成兩次接見柴雲振,並給他頒發了「一級自由獨立勳章」。金日成說:「找到柴雲振,歷史應該改寫過來,柴雲振不是烈士,是活著的英雄。」

按照訪問日程,柴雲振參觀了朝鮮軍事博物館和志願軍烈士陵園。在軍事博物館裡,翻譯官指著牆上懸掛著的一幅素描畫像說:「這就是柴雲振的『遺像』。」還告訴他在當年的樸達峰陣地上為他建了一座墳,立了一塊碑。柴雲振說:「我還活著的呀!這『遺像』我得帶回去!」徵得朝方同意後,柴雲振親手把自己的「遺像」揭了下來,帶回了家中。

找到柴雲振後,空降兵某軍為他出示了證明材料,幫助他在四川老家落實了政策待遇。但這位英雄老兵,仍像30多年前回鄉時一樣,低調簡樸,從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勞。

2018年12月26日,柴雲振因病逝世。他的一生,光榮而又平凡,戰場之上英勇拼殺,回歸鄉土隱姓埋名,但他從沒向部隊和組織要求過什麼。如此樸實純粹,熾熱恆久的家國情懷,值得我們欽佩和銘記。建功立業、淡泊名利的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空降兵身上傳承。

相關焦點

  • 那年,《四川日報》一則尋人啟事,找到「埋名」33年的抗美援朝一級...
    然而,這位戰功顯赫的英雄,自負傷後,便「消失」了,直到33年後才再次回到公眾視野。他,就是抗美援朝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柴雲振。10月21日晚,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第二集《極限戰爭》,專門梳理展示了柴雲振的英雄事跡和珍貴影像。與他同時亮相節目的還有一張1984年9月的《四川日報》。
  • 四川戰士受傷後突然「消失」,中外兩國找了他33年,這個人是誰?
    還有那些退役之後的老兵們,當你以為他只不過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時,卻不知他曾經為了保護這片土地做出付出過什麼。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老兵,就是在重傷之後突然「消失」,當國家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隱姓埋名在家鄉種了33年的地,這位老兵就是柴雲振。
  • 「烈士」突然回歸,驚動了萬歲軍,老兵:「書裡把我寫『死』了」
    眼前的老人一定是志願軍老兵。但是,老兵接下來說的話卻讓謝幹事嚇了一跳。老兵說:「書上把我給『寫死』了,我叫李玉安,就是松骨峰的那個『烈士』李玉安。」現任的軍、師、團首長也非常激動,他們恭恭敬敬地向老兵立正敬禮,與他緊緊握手。年輕的團長還把李玉安請上了主席臺,向臺下端坐著的全團指戰員介紹道:「同志們,這位就是我們團的老英雄、松骨峰戰鬥活著的『烈士』李玉安同志!」頃刻間,會場上響起了暴風雨般熱烈的掌聲。
  •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 銘記「最可愛的人」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67年  姚靜1952年入朝,與戰友生死分別67年,尋找其家屬成為一生心願  蘇州到上海,百餘公裡,開車兩個小時。敲開一扇門,握住門後那雙手,不過一瞬間。  從朝鮮戰場到回到祖國,從23歲到90歲,為了這一瞬間,姚靜惦念了67年,等待了67年。  2020年10月20日,姚靜終於找到了她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戰友李霽的妹妹李霖。相見的瞬間,兩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相握。  姚靜穿著綠色的舊軍裝,胸前戴滿了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微微低著頭,凝視著手裡的照片。照片中的李霽一頭短髮,繫著一條白色的圍巾,微微笑著,年輕而美好。
  • 「特等功臣」柴雲振:殲敵200餘人,因何失蹤32年成為「活烈士」?
    1984年9月的一天,柴雲振28歲的大兒子柴兵榮在一份名為《四川日報》的報紙上看到了一則尋人啟事:「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撲達峰阻擊戰中英勇殺敵」,「因負重傷,回國住院……」這是由湖北省孝感市39155部隊刊登的尋找一級戰鬥英雄「柴雲振」的,報紙上除了名字對不上,其餘都和父親柴雲正符合(柴雲振原名柴雲正,填報名字時錯寫),激動難掩的柴兵榮拿給父親看時
  • 聯贊活「烈士」李玉安老英雄
    聯贊活「烈士」李玉安老英雄1.王海順(巴彥 )戰火難銷鐵骨,剿蔣援朝,松骨峰前拼一死積功更鑄軍魂,埋名俯首,英雄譜上炳千秋 2. 王立君(哈爾濱)戎馬五年,赫赫戰功,紅心百鍊忠於黨埋名卌載,樁樁業績,信念千錘總為公17. 李錫昌(巴彥)鐵骨錚錚,抗美憑一腔熱血忠心耿耿,檢斤持兩袖清風18.劉長山(龍江)戰場消聲,匿跡並非烈士糧倉隱姓,埋名原是英雄19.
  • 新春走基層丨探訪隱功埋名70載的老兵胡兆富
    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有一位90多歲的退役老兵叫胡兆富,他立戰功無數,卻居功不傲,他是人民英雄,卻淡泊名利。春節前夕,新春走基層記者來到胡兆富家裡,聽老人講述他近百年 的人生經歷。馬上到小年了,胡兆富意外地見到了74年前的戰友,來自紹興的高華忠,兩位高齡老人曾一起出生入死、歷經槍林彈雨。
  • 一等功都是給烈士的?沒幾個活著的?這個謬論必須澄清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等功都是給烈士的」,「立一等功的沒有幾個活著的」這樣的論調廣為流傳,還被許多人奉如圭臬、深信不疑。一看到有健在人員立一等功的報導,馬上就是一片驚嘆:「活著的一等功!」說得不好聽一點,這種論調屬於不明就裡,盲目煽情。
  • 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抗戰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5年。他說,生為其守靈,死與其共眠。老人倔強而執著的堅守令聞者肅然起敬。3月6日晚,這位抗戰老兵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享年91歲。生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歐福建和孫子歐陽,並特別交待家人:不收禮金、不開追悼會、不立碑,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
  • 看完金士傑的《老兵》,才知道為什麼他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文/墨落在B站看到一段「國家一級演員」的高光演技時刻的視頻剪輯。裡面有我們熟悉的李雪健、李幼斌、陳道明、陳寶國老師,還有一位不太熟悉的老演員,金士傑。記得之前看過他和舒淇演過的一部電影《剩者為王》,臺詞功力極強。但在這段視頻中金士傑演繹的老兵「哭戲」,瞬間讓人淚奔!
  • 淞滬會戰中的老兵,活到112歲卻有非常差習慣,狠打健康專家臉
    黃勝庸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兵,他1905年生於廣東省和平縣是淞滬會戰最後一位建在的老兵,也是廣東籍最後的老兵。1939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他曾以商人的身份多次為抗戰隊伍運送彈藥等裝備物資,為抗擊日軍做出了巨大貢獻。
  • 走訪抗戰部隊、抗戰老兵和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冰城90歲老兵講述:「我曾打下一架 B29 轟炸機」
    " 喝水 ……"90 歲的老兵朱文財只要一著急,無論幹什麼事,都要不自禁地說出這兩個字
  • 兩參老兵「趙媽媽」治喪委員會公告(第二號)
    受全國兩參老兵、愛心人土共同關心、關注、愛護、尊敬的趙佔英烈土母親(以下簡稱:趙媽媽)於2018年3月2日凌晨2點與世長辭了。       得知趙媽媽去世的消息後,嵩明參戰老兵聯誼會,第一時間向全國兩參老兵、愛心人土發出了趙媽媽辭世的訃告,並與各地溝通,迅速成立治喪委員會,並以治喪委員會的名義發出第一份公告。
  • 原創 | 尋找《英雄兒女》王成原型烈士於樹昌的起因和經過
    1953年,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年僅22歲的於樹昌用報話機發出最後的呼喊,拉響爆破筒,衝向敵群壯烈犧牲。1964年,這句「向我開炮!為了勝利」隨著電影《英雄兒女》傳遍大江南北。這也成為原23軍原參戰老兵們的一塊「心病」。半個多世紀以來,原23軍的老兵們尋遍全國各地,10月23日終於找到了「王成」志願軍第23軍步話機員於樹昌的老家———山東省萊陽市城廂街道四真莊村。
  • 【抗美援朝70年·老兵】巴流海:我們不怕死,怕物資沒有按時運到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後,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籍貫:河南鄭州人;出生日期:1930年;抗戰經歷:鐵路是運輸戰時物資的重要交通方式,為確保後勤物資順利到達,鄭州機務段成立「鐵路職工志願抗美援朝預備隊」,召開抗美援朝動員會,年僅19歲的巴流海主動請戰。
  • 致敬老兵|「有時,我覺得活著回來是一種愧疚」
    七十年前,就有這樣一群一二十歲的小夥兒,為了抵擋敵人的槍炮,捍衛祖國的存亡,組成了一支鬥志昂揚的軍隊,拿著簡陋的武器,吃著「一把炒麵一把雪」,迎著漫天傾瀉的「炮彈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1。王明高 / 89歲抗美援朝老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每當這首歌再次響起,抗美援朝老兵王明高都會立刻挺胸收腹、目視前方、雙手貼緊褲線......王明高爺爺曾是四十二軍的一名坦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