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因為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困難,哪怕是孩子跌倒了要爬起來的時候,孩子總是下意識的會呼喊媽媽。
其實這是一種孩子向父母求救的一種信號,但是父母第一反應的態度決定孩子以後的性格,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
所以說,很多時候當孩子發出呼喊的信號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時候也會讓孩子的性格慢慢地出現變化,孩子性格的變化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發現,或者是沒有意識到的,更多的時候,當父母發現的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
是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即使幫助孩子及時,當孩子遇到困難向媽媽求救,父母幫助孩子的態度也要有分寸,不要什麼都要幫孩子,或者說把事情給孩子做到底,很多時候也要讓孩子適當的分擔,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責任心和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否則孩子會養成一種習慣,什麼都習慣性讓父母去做,或者是讓父母去幫自己做,更多的時候又演變成了現在的包辦一切,這種包辦就是一種溺愛式的包辦,也就形成了現在孩子需要父母做,讓父母做,要求父母去做的一種現象。
其實,當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孩子真的向父母求救的時候,建議父母可以參考一下這樣做。
1、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態度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溫暖,但是同時也會產生依賴。
什麼都要求父母做,或者是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即使將來孩子長大了,也會要求父母為孩子做一件,而且把這種父母對自己的愛當成理所當然的,當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去回饋給父母。
2、父母給孩子的回應要及時,但是並非立馬去幫助孩子去做。
如果當孩子向父母求救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一定要及時,這種及時並非是父母立馬要為孩子做,而是要給孩子一定的情緒的安撫,這種情緒的安撫表現在語言的安撫和撫摸式的安撫。
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這時候孩子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面對這樣的困難,其實很多時候父母沒有必要立馬去幫孩子去做,如果孩子真的不能完成,那時候父母在伸出援手,這時候也會讓孩子感覺到一種會給自己強大的力量,但是當孩子剛求救的時候,父母立馬幫孩子做了一切,或者是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分擔,這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更多的時候,孩子更怕恐懼困難,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形成了依賴。甚至有的時候,當父母不跟孩子的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什麼都做不成,什麼都不會做,這就是典型的兒童心理的父母依賴性。
【溫暖寄語】: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幫助,一開始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不忍心更多的時候,後來演變成孩子對父母形成了一種依賴,當一種依賴性形成的時候,很多時候,這種依賴即使當孩子長大之後也不能改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今日話題:你們家孩子遇到困難向你們求救的時候,你們是立馬幫孩子什麼都做了嗎?你們覺得這樣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嗎?歡迎討論。
大家好,我是大眼睛媽咪。文章是原創文章,歡迎您的分享,喜歡記得點關注哦,願在育兒的路上伴您左右,與您共同見證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