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海誠電影《你的名字》進入中國市場,帶著純純的愛情故事打下了5.76億的票房,口碑名利滿天飛。那年還在猛攻電影的我,一不小心就趕在電影上映前,看了韓版的盜版電影,哈哈。估計新海誠嘗到了愛情+高逼格畫質的甜頭,三年後推出了《天氣之子》,號稱是它的姐妹篇。
為什麼說是姐妹篇呢?從劇本上來看,兩部片子類型相似。
《名字》故事類型為奇幻+公路+愛情。某天,城市的男高中生瀧和遠在鄉下的女高中生三葉發生了靈魂互換,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也進入了對方的內心。可不知為何,靈魂互換的能力突然結束,瀧才意識到自己愛上三葉了,於是去尋找她,但她生活的村莊居然在多年前就被毀了...
《天氣》類型為奇幻+劇情+愛情。此時的東京持續下著大雨,從未停過,人們好久沒有看過希望的陽光了。雨天,從鄉下離家出去的梵谷,來到東京打工生活,寄宿在報社打工。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晴天娃娃」,梵谷進入了陽菜的生活,並發現只要她向天祈禱,那麼天空就會放晴。陽菜和弟弟是孤兒,梵谷帶著他們用接受「放晴」任務的方式來生活。可代價就是,陽菜每向天祈禱一次,身體便會愈發透明,直至消失...
梵谷接受不了陽菜的消失,因為愛情~,所以想盡一切辦法去拯救。他奔跑,逃離了警察局的追殺,逃離了世俗人們對晴天的期待。日本有一處類似寺廟的大門,陽菜之所以有放晴的能力,是因為生病的媽媽想要晴天,而陽菜就日夜在大門前祈禱放晴,終於感動了上天。最後梵谷跑到大門前,猛地跳進大門後的第三世界,將身處危險中的陽菜給拉了回來。現實有它自身的規律運作著,東京下了三年的雨。
一部讓你哭讓你感動的愛情故事,就這樣打入了中國市場,可惜口碑票房皆撲街了。就故事架構而言,《名字》是瀧去尋找三葉,發現三葉家世代流傳著古訓,這古訓也就解釋了和瀧交換身體的原因。《天氣》是梵谷和陽菜搭檔讓天氣放晴,發現陽菜身體變得透明,這代價解釋了放晴能力的原因。
怎麼樣去解釋奇幻的因素,本身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要麼不解釋,要麼就有「電影世界」的邏輯。《名字》比《天氣》高的地方在於,古訓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因素,他預言了村莊的毀滅而讓瀧去改變未來,但《天氣》所謂的代價和劇情無關,和人物背景有關,也和陽菜的性格無關,和梵谷更無關了。觀眾觀影的體驗,內心戲為:「有點尷~」。但各個人物略顯臉譜化,重要的是並沒有讓梵谷成長起來,這是和《天氣》不同的細節。《天氣》的女神姐姐還亮了下戒指,給瀧來針強心劑呢。
就電影語言而言,《天氣》沒有和《名字》相媲美的宏大場面,如彗星撞地球,村莊爆炸等等,傷害了多少一心想截圖當壁紙的同學;音樂的話見仁見智,《名字》的配樂在當年可謂風靡一時,校園裡的廣播電臺不也時不時來首戀愛下。《天氣》的歌曲,從結果來看,它的傳唱度不高,同學們可以自行搜索聽一下哦。(版權限制,我就不發啦)
如果你看真人電影覺得疲勞了,不妨來看一下動漫吧,我個人推薦百看不厭的動漫《蠟筆小新》,給生活加點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