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畢節城區很多街巷,都可以看到一些人推著小車,售賣麵包,細看便會發現,他們都有著自己的麵包品牌——「趙家億老麵包」,一個品牌的麵包流動連鎖店,瞬間變得「高大上」。
那麼,趙家億手撕老麵包究竟是什麼樣的麵包?它突然就出現在市民的眼中,還很快就獲得了眾多粉絲,它有什麼特色呢?對此,記者專門找到了其生產門店進行了了解。
「小作坊」打造「大營銷」
7月7日,在畢節城區南關橋附近,「趙家億老麵包」的店門前十分熱鬧,十多名流動售賣點的人員正在忙著往手推車上裝麵包,一箱箱麵包不斷裝上小車往外運走。
據該店負責人唐華友介紹,「趙家億老麵包」是一家全國連鎖,原產地在唐山,目前在中國已有上百家門市店。「其實這個品牌有很多種麵包品種,但在畢節,我們只做它的手撕麵包。」唐華友表示,之所以選擇這一款「其貌不揚」的麵包,主要是它的味道讓唐友華想起來記憶裡的味道。
「以前我們吃的麵包,雖沒有現在這麼多品種,也沒有如今烘培店內的『精美華麗』,但那種甜甜的味道始終留在心裡。」唐友華說,這種記憶的味道,也促使了他與老麵包的「邂逅」。
唐華友說,他是四川達州人,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對於很多高新技術的事物接觸不多。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看到「趙家億老麵包」的加盟,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後,他已經能夠生產出味道極好的麵包。當吃到自己做的「老麵包」後,他毅然決定,這個店他開定了。
隨後,通過了幾個月的市場考察,唐華友來到了畢節,並在今年6月底開了店。
街頭宣傳 實現美食共享
到來畢節,雖說有一點做麵包的經驗,但唐華友對這個市場還是把握不到,他的想法和所有人一樣,「不斷開拓市場,並向外推銷,最後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個品牌。」
「剛來時我發現,大多數畢節人都比較喜歡洋芋和蔬菜,不太愛吃麵食,那時我還比較擔心,老麵包會不會沒有市場。」唐華友說,但幾天後,經過多方的努力,老麵包的銷量還不錯,每天可以賣出2000到3000個麵包,這樣的成績讓他漸漸恢復信心。
雖請了人手,但唐華友還是習慣親力親為。他主攻打面,其餘10來個工人負責揉面、造型、發酵。為了保證烤出來的每個麵包大小勻稱、重量一致,每一團面都要在秤上過一遍。「和面是個技術活,講究靈活,面和好了,麵包才好吃。」唐華友說。
當談到「趙家億老麵包」如何推銷時,唐華友表示,主要是用手推車賣麵包的形式。「目前店面地理位置不是很好,車輛無法進入,為了擴大銷量並進行宣傳,便想到了這樣的辦法。這個辦法還真的可行,不僅起到宣傳效果,銷量提高了,而且還解決了幾十人的就業。」
對於麵包店的下一步打算,唐華友說,看到現在的銷量,自己對以後的市場充滿了信心,以後還打算通過網絡的形式來宣傳並尋找合作夥伴,讓更多的人都能夠了解自己的麵包。
記憶中的老味道
據市民張阿姨介紹,她曾在一流動點上購買麵包,10元錢買回的一袋麵包,讓其驚嘆不已,總以為是賣麵包的人搞錯了,細問之下發現,原來是自己搞錯了,該麵包只需要3.5元一個,10元三個。「現在還有這樣的麵包,真的讓人很意外,會不會口感不好?」張阿姨當時心裏面犯了嘀咕。
回到家後,張阿姨將手中的麵包拿出,本來已經做好了不好吃就扔掉的打算,但是最後的結果讓張阿姨自己都想不到,她竟變得十分喜歡吃這種老面麵包。
「我才以打開袋子,就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就是簡單的麵粉香味,很自然,又很清淡,就像小時候街上烙餅的麵粉味。」張阿姨說,撕下一小塊,放入口中,麵包十分疏鬆,一絲絲地撕下麵包,就像棉絮一樣蓬鬆,味道也香濃,有嚼勁,還不粘牙齒,口感與許多麵包都有所不同。
吃到這樣的麵包後,張阿姨每次上街,只要遇到都會帶上一點回家,還經常向家人炫耀,自己發現了好吃的麵包,對家中的客人也不斷推薦,讓人以為她不是食客,而是在做推銷。「外觀金黃、口感筋道、蓬鬆細膩、香味濃鬱就讓人想到小時候喜歡吃的麵包的味道。」(烏蒙新報 汪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