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後、陽光下、板凳上,
童年最享受的事,
莫過於躺在媽媽懷裡,
掏耳朵,
媽媽還得再來一句,
「你看,噶大一顆!」
長大了,沒人再給我們掏耳朵……有些朋友選擇自己掏一掏,還有些朋友則選擇去採耳店。
不可否認,掏耳確實非常安逸,但是,耳朵真的越「乾淨」越好嗎?
近日,杭州60多歲的章大伯(化名)睡覺時總感覺左耳裡面有東西滾來滾去,還咕嚕嚕響。老伴兒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章大伯耳朵裡的一顆「黃金」勾了出來。
可到了第三天,章大伯卻感覺耳朵裡又癢又疼,聽聲音還有點悶悶的,老伴兒趕緊帶著章大伯來到醫院。
醫生用視頻耳內鏡為大伯進行了檢查。鏡子一伸進去,章大伯就在顯示屏上看到,自己的的耳道裡竟然溼噠噠的,還長滿了白白的「毛」。
「醫生,我這耳朵怎麼跟發黴了一樣!」
看見章大伯如此驚慌,醫生解釋:「這大概率是外耳道真菌病,就是耳道內滋生了黴菌,你最近有沒有自己掏耳朵或者採耳過?」
這下,章大伯才和醫生說了前兩天掏耳朵的事。
「挖耳朵是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我們要先取一點分泌物,明確是哪種真菌感染,以便『對菌下藥』。如果確診是真菌感染,一般需要治療三周左右。但這個毛病比較容易復發,以後在生活中還是要注意。」醫生說。
正常情況下,人體周圍環境中普遍存在真菌和細菌。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真菌就會攻擊外耳道組織,造成感染。
大多外耳道真菌病的病人會感覺耳癢、耳痛,耳道表面還可能會覆蓋有白色分泌物。少數嚴重的患者會因真菌的大量繁殖而感到疼痛,甚至眩暈或耳鳴、聽力下降等。所以,遇到以上症狀要儘快就醫。
既然可能感染,那到底還要不要掏耳朵呢?
醫生給出正確答案:掏是可以,但是一定要科學掏耳,並避免過度挖耳!因為我們的耳屎可是有大作用的!
掏耳屎其實是一門學問,
怎麼掏,才能又安全又不失樂趣呢?
今天一起來學習吧!
耳道本身有自排自潔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會在說話、吃飯、咳嗽、打哈欠時自動排出。所以,在保持外耳道乾燥同時,要減少掏耳頻次。
1.注意掏耳工具的潔淨。如果用挖耳勺,則要在掏耳前用50%~75%的酒精進行消毒,並注意不要與他人共用掏耳工具。
2.最好不要用棉籤清理耳朵,因為棉籤可能會將外耳道內的耵聹推入更深,導致外耳道內深部存積大量的溼潤耵聹,促進黴菌生長。可使用一次性包裝碘伏棉籤。
1.掏耳朵力度要輕,以免損傷耳部黏膜。
2.可使用一次性包裝碘伏棉籤,輕輕在耳道口轉幾圈即可,深度也不宜超過2釐米。
耳道內進水時,應及時將耳道烘乾(可用吹風機,低檔溫熱風吹乾),避免繼發感染。
當然最簡單靠譜的方法還是定期去醫院掛個號清理,讓專業人士解決專業問題。
另外,如果出現耳道不適時,要及時到耳鼻喉科就診,醫生會用視頻耳內鏡和中耳夾將分泌物精準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