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小時候孩子們在一起常會說,小年不是年,過年才是年。後面這個「年」,指的是春節。
孩子們有這種觀點也並不奇怪,在他們意識中,過年就要「轟轟烈烈」,放鞭炮,吃「大餐」,串門子,有許多好吃的東西備著。而小年,北方人吃頓餃子,南方人吃些湯圓,僅此而已。沒有晚會,也沒有「儀式」,偶爾聽到一些稀稀拉拉的鞭炮聲,引不起孩子們的興趣。
其實,小年很重要。首先它是「坎」,邁過去意味著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年味也就越來越濃。小年後的集市、商店、超市甚至網上,生意紅火,交易頻繁,人們通過不同渠道購買各種食品、服裝和生活用品。飯店、酒店更是忙活,醬貨、蔬菜、饅頭,還有年夜飯都要抓緊準備。銀行裡也閒不著。這些年微信支付、淘寶、手機銀行大行其道,但壓歲錢人們還是喜歡用現金。紅彤彤的百元大票又吉祥又來勁,放在大紅錢袋裡送給晚輩,送給親友,人氣大升,人緣更高。
小年是除塵迎新的開始,有的地方稱之為「迎春日」「掃塵日」。從這天開始,已經開始忙活和沒忙活的人家都要行動起來,目標一個:清潔。從蓋過的被褥,用過的床單、枕頭套,到穿過的棉襖、棉褲、大衣,以及平時很少拆洗的夾層衣服,統統要「衛生」一遍。家裡的用具也要清洗,擦拭。門窗玻璃,大衣櫃、桌子、木箱、板凳,但凡能看到的,都要又擦又抹。有的人家還要刷房子,貼「壁紙」。那年月的壁紙可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真正壁紙,不過是找些乾淨的白紙或者年畫之類的貼在牆上,天花板上以掩蓋被煙霧「燻黑」的牆面而已。
然後是準備吃的。小年後主要是「蒸」為主。饅頭、包子、豆沙包,這些好保存,放在缸裡、罈子裡,天寒地凍,十天半月不擔心壞。臨近過年三兩天主要是「炸」。炸魚、炸麻花、炸豆腐,還有蘿蔔、圓蔥丸子。
吃的、用的都忙活過了,該忙活人了。洗澡必不可缺。澡堂是首選,有時人太多排不上隊,就到周邊工廠「蹭澡」,蹭也蹭不上,在家冒著「感冒」的危險,也要全身上下「清潔」一番。新的一年身上不能留下任何的灰塵、汙垢,這是許多地方的習俗。說起來挺進步挺文明。理髮也是規定「動作」,不管是男是女,過年頭髮必須整齊、清潔。「有錢沒錢,剃頭過年」,雖然這是民間的一種說法,但表明人們對儀表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坊間說,看一個人是否利索,一看頭,二看腳。頭指的就是髮型。
一個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人去歡歡喜喜迎接傳統節日,那情景該是怎樣,可想而知。
小年不光忙,還是人們精神愉悅的啟動器。小年過後,迎年的迫切心情會日漸增強,特別是孩子,那種渴望、期盼、暢想的心緒簡直按捺不住,這情緒自然會融入生活中,倍感美好。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