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3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3日發文說,校園暴力問題在許多國家廣泛存在,但日本情況尤為嚴重。其校園暴力不僅是青春疼痛,還有三方面原因:許多家庭父親早出晚歸,母親過分溺愛,導致不少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性格;日本是學歷社會,過分強調學生的考試技能而忽視身心全面發展;日本媒體過分渲染暴力行為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文章摘編如下:
去年10月份,日本滋賀縣大津市市立中學一名13歲男孩因不堪忍受校園暴力而自殺。據悉,這位男孩在校時常遭到同學欺凌,甚至被迫「練習自殺」。但是,事發後校方捂著蓋著,試圖瞞天過海。但是,7月12日,日本警方對該校進行強制搜索,長期頂著社會壓力的校長也通過校內電視臺向大眾道歉。日本校園暴力問題也再次人們的關注。
喜歡看日劇的人不難發現,以反映校園暴力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日本經久不衰,如中島哲也導演的《告白》、東野圭吾導演的《彷徨之刃》,三池崇史導演的《鬼來電》等等。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影視作品在日本擁有廣泛的觀眾,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坦率地講,校園暴力問題是諸多國家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但日本的校園暴力尤為嚴重。據日本警視廳統計,僅2005至2008年的三年間,因校園暴力被逮捕或接受教育的中小學生人數就達5751人,這種暴力還呈現不斷增長之勢。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日本校園暴力之普遍,就連日本皇太子德仁的8歲女兒愛子也不能倖免。2010年初,愛子因在校遭受男同學揪頭髮的暴力行為,導致一度「登校拒否」——不願到學校上課,甚至一度想去英國讀書。
有人把日本校園暴力按照施暴形式歸納為四種:第一種是身體的傷害;第二種是性虐待;第三種是語言上的辱罵;第四種是排擠,孤立。這種劃分是否科學可以暫且不論,但是日本校園暴力種樣繁多,則是不爭的事實。
日本校園暴力並非僅是青春疼痛,其原因還可以從幾個方面探討。從家庭關係及其教育來看,伴隨著職場工作壓力的增加,日本許多家庭的父親早出晚歸,與子女交流過少,母親則過分溺愛,導致不少青少年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到學校以後,對自己不滿的行徑以及對象,就採取施暴行為。
從外部原因來說,日本是學歷社會,個人社會地位由個人的學歷高低甚至畢業於哪所大學來決定,過分強調學生的考試技能而忽視身心全面發展,在高壓之下極容易孕育帶有宣洩性質的暴力行為。而日本經濟在戰後迅速發展,伴隨物質生活日益豐腴的是奮鬥目標的缺失,學校內選擇欺辱弱小同學來填補空虛的方式顯得「自然而然」。此外,認同「大家都做的事情就是對的」,這種強烈的集體意識,既造就了井然的社會秩序,同樣也造就了日本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
此外,日本媒體也應該反省自身。一名日本中學生曾對英國《世界新聞報》的駐日記者說:「我們電視節目中,欺負、取笑人的節目太多了。搞笑明星不是欺負人就是被欺負,他們總是挖苦別人的短處,還喜歡打別人的頭,而且打得很重。學生們看到後就效仿,一開始可能是開玩笑,有的下手過重就不好玩了。如果有人打我,當然要還手了。」 不止如此,日本在青少年最熱衷的動畫片中,暴力場景亦具有普遍性。
一個少年在校園時期養成的性格將影響其一生,一群少年在校園時期養成的性格就是民族未來的性格。不論施暴還是被施暴,都是人格不健全的體現。如今,人們在希望日本校園暴力日益減少同時,還希望這種暴力行為不要蔓延到海外。(曾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