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20年婚戀家務觀報告》發布,數據顯示,63.5%的年輕人主張家務平等、平均分攤,過半認同「分工式婚姻」。但在擇偶時,多數男生依然喜歡「賢妻良母」。
同時,不同區域呈現出不同的家務觀,超60%北上廣深女生不認同自己是賢妻良母,而縣城青年則更多要求女性多承擔家務。
別再說女性不認同「賢妻良母」了
先問問男性認同「賢夫慈父」不?
文/何晶
年關已近,婚戀話題又將成為餐桌上的熱門選項。近日發布的《2020年婚戀家務觀報告》稱:「北上廣深八成女生不愛幹家務,63.3%不認為自己是賢妻良母。」
先說幹家務這事兒。所謂「男主外、女主內」,中國家庭家務不平等的狀況可謂歷史悠久。如今世道似乎變了,報告稱63.5%的年輕人主張家務平等、平均分攤,過半人認同「分工式婚姻」。
實際上,無論是否一線城市,也無論女性還是男性,天生愛幹家務的一定是少數。單單拎出「北上廣深八成女性不愛幹家務」來說事兒,怎麼看怎麼像又一道給女性的隱形輿論枷鎖,怎麼就不寫全國幾成男性不愛幹家務呢?
再來說說賢妻良母。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特意查了查資料,「賢妻良母」這個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很少說「賢夫慈父」?
20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有過5次關於「婦女回家」的討論。20世紀30年代,由於戰亂,蔣介石提出「新生活運動」,號召女性回到家庭做「賢妻良母」,由此引發第一次爭論。
到了1940年7月,女作家端木露西在重慶版《大公報》發表文章《蔚藍中的一點黯淡》,重新提出婦女不要參與社會政治活動,要回家做「賢妻良母」,號召婦女「在小我的家庭裡,安於治理一個家庭」。
這篇文章很快遭到鄧穎超的批評。當年8月,鄧穎超發表文章《關於<蔚藍中的一點暗淡>的批判》,強調婦女解放是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一部分,號召中國婦女做抗日先鋒模範,做國家的良母、民族的賢妻。
2020年了,報告稱58.7%的男性在擇偶時希望對方是「賢妻良母型」,而北上廣深的女性有63.3%不認為自己是賢妻良母。同時被忽略的一組數據是,有56.4%的女性在擇偶時希望對方是「愛家顧家暖男型」。如果換個說法,是不是可以說,大部分女性也希望配偶是「賢夫慈父」?
那麼,為什麼只問女性是否認同賢妻良母,怎麼就不問問男同胞們呢?
六成以上女性不認同自己是賢妻良母,我認為這是不願意將自己的價值放置於性別和家庭的評價體系,在身份認同上,她們更在意自己真正的主體價值。進一步說,如果說「賢妻良母」約等於「82年生的金智英」,我想百分之百的女性不會願意自己重蹈覆轍、患上精神分裂。
在不認同賢妻良母的同時,報告稱這六成女性認為自己是新時代女性。潛臺詞是將賢妻良母和新時代女性放置於二元對立面。拜託不要再給現代女性下陷阱了!
新時代女性可以在職業上獨當一面,同時也是溫柔的妻子,稱職的母親;女性也可以選擇為養育孩子、照顧家庭而放棄職業發展;女性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無論是哪一種,現代女性都應當有其自主選擇的自由。(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喵喵喵無語:不要誇我以後會是賢妻良母,你才賢妻良母,如果可以,哪個女生不想被自己心愛的人寵成毫無自理能力的小公主?!
@夏之琥珀川:男的只需要「顧家」,女的卻得「持家」。能不能有個「賢夫良父」選項?
@CatchUp性別姐妹兒:「賢妻良母」專門限於男權社會用以作為束縛婦女,是舊社會男性的片面要求,它是一個壓迫婦女的產物。凡是主張賢妻良母的國家,其婦女在社會上一般的是沒有政治地位的,而這些國家也永遠保持看男權社會的濃厚傳統。
@INWEED:誰不想要兩手一攤,有個給自己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睡覺的免費保姆呢,別說男生,就是我是女生我也想要啊。但爭著去當的女生就奇了怪了。
@RebeccaMcConaughey:都2020年了,才六成嗎?
@葉三歲只有三歲 :女生在妻和母的身份之外,本身是和男性一樣是獨立的人。而且女人是多麼美好的生物,不應該囿於廚房與灶臺。
@吟遊的泡芙醬 :我可以是賢妻良母,但你不能希望我是賢妻良母。
@搖鈴鐺:紀錄片《宵夜江湖》裡有次講到一個開燒烤攤的姑娘,有熟客誇她以後會是個賢妻良母,姑娘對著鏡頭喃喃自語:「賢妻良母,將來是要做保姆的。」你品,你細品。
統籌 | 紀映雲本期主持 | 孫磊來源 | 羊城派責編 | 胡曉倩審籤 | 江文華實習生 | 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