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自夏商周到元明清,一共歷經二十五個朝代,合計3982年。在漫長的封建歷史歲月中,經過歷代先賢的不懈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禮法規則。總的而言,與其說中國古代是封建歷史,不如說它是儒家的發展歷史。自西漢武帝與董仲舒一拍即合,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從此華夏文明進入「三綱五常」主導的歷史階段。
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思想,成為處理社會各階層關係的主要方法論。五倫中以「夫婦有別」的適用範圍最廣,由此衍生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名詞叫「婦道女德」。
婦道的由來
「婦道」最早源於《禮記》「曲禮」與「內則」兩部分,對女性的日常行為規範有著詳細的記載,後世「婦道女德」的觀念大多以此為基礎。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出自《禮記·內則》「子媳孝者敬老,父母姑舅之命,勿逆勿怠」。恰恰是因為這句話的出現,使得多少少女不得不服從父母的安排。
在漢朝以前,雖然有《禮記》的約束,但社會對女性的態度還相對開放包容。直到有位女文學家的出現,她通過一本著作將女性徹底束縛起來。此人便是漢朝文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班昭憑藉幫助父兄編著《漢書》從而名垂青史,也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女官。
班昭的丈夫曹世叔英年早逝,班昭沒有選擇再嫁,全心投入到文學創作,了此一生。班昭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寫出一本書叫《女戒》,這本書是班固根據歷代名家所長,將涉及女子行為規範的論述,全部收集起來的集合。它的出現無異於將廣大女性同胞徹底束縛起來。
不得不說,班昭的《女戒》有著個人情緒的宣洩,正是因為班昭的緣故,女子群體的地位開始直線下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女子與「逆來順受」之間的等號,班昭給畫上了第一筆。千年後宋明理學的興起,「三從四德」的確立,男尊女卑的思想的興起,大多始於班昭。
古代有沒有夫道男德
很多年來,人們都以為世上只有「婦道女德」,而沒有「夫道男德」,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古人為了保護女子的權益,給女子設置各種規則的時候,也有過一些保護女子的措施。
「休妻」一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以為「休妻」的存在有違人道,似乎古代的男人想怎麼休便怎麼休,這樣的認知觀念是片面的。古人為了保護女子群體,防止有些男子喜新厭舊,專門提出「七出三不去」的休妻原則。
「七出」是休妻的七條標準,包括逆者(不孝)、無嗣者、不守婦道者、妒者、疾者、口舌者、盜者。只要女子有以上七條,便構成被休的標準。前六條比較好理解,其中「盜者」不是偷東西,而是將婆家的財物私自帶回娘家。
「三不出」是專門為保護女性的措施。一旦女子符合三條標準,男人無權將女子趕出家門,具體是「有所娶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有所娶無所歸」是指女子出嫁時,家裡有父兄健在,出嫁多年後,父兄都過世,娘家門沒有依靠,此時婆家不能休妻,因為一旦將她趕出家門,她的生活上便沒有保障。
「與更三年喪」是指嫁入婆家那天高堂健在,等公婆去世後,自己為公婆守孝滿三年(古人守喪按九個月為一年計算)。守孝期滿,說明女子已經徹底盡到兒媳的孝道,對婆家算是仁至義盡,丈夫也不能驅趕她。
「前貧賤後富貴」是指嫁給丈夫時,婆家還很貧窮,夫婦共同努力,生活變得富裕。從常理上說,美好的生活有著女子一半的功勞,所以也不能被休。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陳世美,他便是「嫌貧愛富」令包拯極為不滿。
讀史君說
受到很多戲曲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朋友看待歷史文化的觀念,略微有些走偏。一提起古代社會,頭腦裡總是先想到「三從四德」的婦道女德,往往覺得古代婚姻,男人可以為所欲為。要是這樣的話,數千年來女人還怎麼活下去。古人的辯證思維不比現代人差,約束女性的同時,也要設置「夫道男德」來限制男性。
關於「婦道女德」和「夫道男德」,各位讀者朋友,你持什麼樣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