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面對疫情,今年半導體廠商的營運不錯;中國要更積極的融入...

2020-12-22 集微網

H1半導體概念股業績報告:41家營收超10億元,IDM企業合計淨利大漲150%

整體來看,2020年H1半導體行業企業業績表現較好。集微網從電子元件、材料、設備、設計、製造、IDM、封測、分銷等領域選取了112家半導體公司作了統計,2020年H1半導體行業總體實現營業收入2361.22億元,同比增長10.77%;實現淨利潤170.19億元,同比增長22%。

集微點評:整體來看面對疫情,今年半導體廠商的營運不錯。

上海青浦區區長:華為研發基地預計本月底正式開工建設

據解放日報報導,9月18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舉行,會上,青浦區區長餘旭峰表示,華為研發基地預計本月底正式開工建設,未來西岑科創中心將以華為研發中心為依託,圍繞集成電路等相關產業,加快集聚華為中下遊產業鏈,提升區域產業整體能級。

集微點評: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有些時候招商引資就像是賭博,很難搞清楚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找對了是龍頭,找錯了是財務黑洞。

【芯布局】機遇和挑戰並存!本土電源管理晶片企業逐漸崛起

儘管國內玩家不多,但也有一批電源管理晶片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崛起。韋爾股份、富滿電子、聖邦股份、上海貝嶺/南京微盟、芯朋微、力芯微等企業在國內市場佔據一定領先優勢。

集微點評:電源管理晶片種類多應用廣,本土廠商有一定發展優勢,不過全面突破需要的時間更長。

郭明錤:三安光電將自2021年出貨蘋果mini LED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預估三安光電將自2021年開始大量出貨用於iPad與MacBook的mini LED顯示屏的晶粒。這一出貨時程較該機構此前預計的2022年有所提早。

集微點評:無論美國如何限制,中國要更積極的融入全球產業鏈。

以防中芯國際被制裁,傳高通正在協調臺灣晶圓廠產能

繼臺灣經濟日報爆出多家臺灣IC設計廠陸續接獲大陸晶圓代工廠通知,將減少供應非陸系IC設計客戶產能,甚至先前預訂的產能也被削減後,臺灣科技新報再爆料,高通這個中芯的美國大客戶的高層近日到訪臺灣,拜訪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代工廠,一方面鞏固現有產能的持續供應,另一方面也以防萬一中芯遭遇制裁,接收高通給中芯的相關訂單。

集微點評:從TikTok及WeChat走勢來看,中國企業面臨外部威脅也可以依照美國法律自行維權,現在很多人對中國半導體的未來有點過於悲觀。

LED晶片領域「戰火」點燃,三安光電起訴華燦光電侵權案獲受理

國內LED晶片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的兩家上市公司——三安光電(600703)與華燦光電(300323),正因為一起涉及LED晶片基礎技術的專利糾紛,將對薄公堂。

集微點評:越是核心專利涉及的金額越高,專利戰越打產業越健康。

(校對/零叄)

相關焦點

  • 半導體、電子設備:剖析封測業財務和營運特徵(1)+泛PC出貨量的趨勢...
    本期投資提示:本周電子產業亦無重大變化,產業基本面營運變化趨於清淡,建議在6月前更多關注政策和交易層面邊際變化,另外6月第一周建議關注臺股5月營運情況(3Q補庫邏輯驗證)、4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以及6月5日蘋果WWDC可能發布的智能音箱。本周周報我們對全球PC相關市場再做展望,並開始剖析半導體封測產業的營運特徵(1)。
  • 「芯視野」一季度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解讀:以海思為代表的「中國...
    集微網消息(文/木棉),5月6日,IC Insights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十大半導體銷售排名,從排名上看,前八名廠商表現依舊很穩,延續了去年的排名。而後兩個名額則由英偉達和海思取代英飛凌和Kioxia,挺進了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之列。值得一提的是,海思從去年排名十五首次晉升入前十榜單,而這也是中國大陸首家企業上榜。
  • 這次,日韓半導體廠商來中國尋求「突圍」
    新加坡媒體報導稱,日韓半導體爆發貿易糾紛,韓國半導體製造商開始在中國尋求替代廠家,日本相關原料生產商也計劃在中國設廠,滿足韓國廠商需求。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12日報導,自從7月1日日本宣布對韓國加強顯示面板和半導體晶片所需的關鍵材料的出口管制後,韓國晶片製造商正在尋找積極應對方案,部分日本供應商也在想辦法規避管制。
  • 持續深耕半導體行業 國內主要半導體矽片生產廠商之一立昂微將主板...
    9月7日消息,杭州立昂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立昂微」,股票代碼「605358」)刊登了《發行結果公告》,意味著立昂微離上市更近一步。據悉,立昂微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晶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肖特基二極體晶片、MOSFET 晶片等。公司在國內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具有較高的行業地位及較強的行業影響力,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
  • 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的出路在哪?
    而這些廠商正是在前一輪的積極併購後慢慢定型,成為了業內的標杆企業。 首先,我們回顧這幾個設備企業的併購史,發現十家企業中應用材料和科磊半導體的收購行為最為積極,收購次數分別達到21次和28次。 對於應用材料而言,其核心發展戰略之一為提供全流程的有競爭力的設備產品,除了光刻產品基本由ASML壟斷外,其他產品基本均有布局,因此其併購行為也表現出積極、廣泛的特徵,尤其會選擇併購自身不具備的產品線,或者能夠改進其現有產品的技術。
  • 國是訪問|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半導體行業走在全球化最前端
    仍在全球蔓延的疫情仍會如何影響5G?中國5G的超預期進展對全球5G部署有何影響?移動通信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會如何發展?  在進博會前夕,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稱,「此次疫情也讓高通公司和我個人都愈發感到全球化對行業的重要性。」
  • 【機遇】功率半導體正迎來最好的「時代」,華潤微電子依託四大優勢...
    ,今年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同樣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海外疫情的進一步發展,終端消費市場疲軟使上遊半導體市場需求受到了衝擊。」在今年的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芯微)CEO王升楊接受集微網專訪時表示,「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疫情催生了一些新的技術需求,5G、新基建、國產替代的風口是晶片廠商迎來了一波發展的機會窗口。因此今年的半導體行業整體來看是喜憂參半的。」
  • Moore定律與中國半導體
    當然還有其他的廠商EDA廠商包括Mentor做DFX,Ansys的IRdrop等等,還有消失的Avanti,Magma等等。但主流的全流程的EDA廠商,全球看來還是Synopsys和Cadence,其他廠商作為單點工具廠商有些活的還不錯。
  • 旺宏董事長吳敏求:疫情後臺廠半導體短空長多
    集微網消息(文/小山)據臺媒經濟日報報導,旺宏董事長吳敏求今(24)日出席玉出科技協會舉辦的《5G與後疫情時代-電信及半導體產業新契機》。對於中美貿易戰對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影響,吳敏求認為是」短多長空「。
  • 2021年「後疫情」下的半導體市場將會如何?
    如今,疫情下的半導體市場動蕩不定,且充斥著各種令人難以招架的供應鏈短缺的場面,可謂「缺」字當頭。從ST的歐洲三大工會罷工,到晶圓短缺引發的價格上漲、全球缺貨、MCU五大廠漲價,到今天的晶片漲幅可以說是比深圳房價還誇張。並且,如今的歐美國家疫情仍然處於失控狀態。因此,疫情後的半導體市場又將何去何從呢?讓我們先從疫情下手,去分析疫情的走勢所帶來的市場走向。
  • 一句話點評|大陸地區這幾年第三代半導體很熱,不過潛在的巨頭還沒...
    集微點評:與疫情相關的電子產品缺貨即將過去,不過再大批量生產帶來的庫存風險會加大。國內最大碳化矽材料供應基地?中國電科山西碳化矽材料產業基地投產2月28日,中國電科(山西)碳化矽材料產業基地舉行投產儀式。
  • 【研發】歐菲光成功研發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OLED廠商維信諾...
    1、業績靠政府補貼 OLED廠商維信諾未來該如何突圍?2、兆馳股份:部分在手訂單因產能原因延期供貨 公司LED晶片價格將向上調整3、崑山維信諾更名為清越科技 已開啟上市輔導備案4、利亞德:Micro LED短期內不會替代小間距5、歐菲光成功研發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 計劃於明年Q2量產
  • 「按捺不住」的半導體設備
    半導體設備廠商方面,據Gartner統計,全球規模以上晶圓製造設備商共計58家,其中日本的企業最多,達到 21 家,佔36%,其次是歐洲13家、北美10家、韓國7家,而中國大陸僅4家,分別是上海盛美、上海中微、Mattson(亦莊國投收購)和北方華創等。半導體設備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
  • 中國半導體崛起,必須學會「打群架」
    我們的體制,限制了中國半導體的發展。我們閉門造車的方式,是不可能獲得技術交流的,是不可能走向全球的。 都說TCL要賦啥能給中環半導體,我覺得根本上,是要『賦體制的能』。」 但作為國內面板兩大龍頭企業之一,廖騫認為通過併購在現有液晶顯示產業向上遊一體化並非優選,更幫助中國產業鏈成長,培育更有競爭力的供應鏈。
  • 起底歐洲半導體圈的家底!憑什麼反攻美日韓?
    轉瞬之間,兩百年快過去了,半導體「蛋糕」越做越大。小到移動終端,大到數據中心,前沿科技的巨大需求推動著半導體行業風雲變幻:日韓在半導體材料上中場對壘,中國臺灣在晶圓代工上勢如破竹,美國手握晶片霸權,中國大陸異軍突起,面對世界半導體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場面,歐洲在新興消費電子領域卻稍顯沉寂和冷清。
  • 起底歐洲半導體圈的家底,憑什麼反攻美日韓
    轉瞬之間,兩百年快過去了,半導體 「蛋糕」越做越大。小到移動終端,大到數據中心,前沿科技的巨大需求推動著半導體行業風雲變幻:日韓在半導體材料上中場對壘,中國臺灣在晶圓代工上勢如破竹,美國手握晶片霸權,中國大陸異軍突起,面對世界半導體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場面,歐洲在新興消費電子領域卻稍顯沉寂和冷清。
  • 全球半導體設備「大亂鬥」
    該公司執行長Gary Dickerson指出,疫情突發改變了社會運作模式,帶動通信產業轉型,使晶圓廠設備需求穩健增長,全球對半導體的依賴前所未見,應用材料確信客戶的投資需求將延續至 2021 年後。應用材料的這一加價舉措,充分說明了當下半導體市場的火熱程度,據SEMI統計,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出貨成績非常亮眼,且在接下來的2021和2022年,大概率會連續出現大幅增長。
  • 半導體Top榜單裡的「冰與火」
    這樣的年頭,恐怕在半導體行業歷史上是空前的。 第二、第三季度冰火兩重天 每到年末,IC Insights都會發布全球前15大半導體廠商的營收排名預測榜單,今年也不例外。
  • 受制海外疫情晶片供應不足 中國汽車快速恢復致部分車型短時斷供
    為詳細了解實際情況,《華夏時報》分別聯繫了大眾中國,一汽-大眾以及上汽大眾相關負責人。大眾中國方面表示,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而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增長,使得情況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
  • 大基金點兵、02專項支持、主流客戶驗證 「芯力量·雲路演」半導體...
    2020年起,國產半導體設備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窗口期。業內此前的這個預判會遭受疫情的考驗,但設備廠商仍舊充滿信心。國產設備的龍頭廠商中微半導體在2020年伊始就獲得了批量訂單,北方華創也在今年累計完成35家客戶150餘臺半導體設備的組裝調試工作,這些都是國產設備業將崛起的大好兆頭。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1-2月份我國集成電路產品出口逆勢增長達10.5%。國內正在運營以及正在擴產和新建的集成電路生產線為數眾多,對設備的需求量在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