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爾雅·翼》:「鯨,海中大魚也。其大橫海吞舟,穴處海底。出穴則水溢,謂之鯨潮,或曰出則潮上,入則潮下;其出入有節,故鯨潮有時。」這段描寫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最早對鯨的描述,可見早在先秦時,我國勞動百姓便已經對鯨魚有所了解。
如今我國不少學者還認為,傳說中的「鯤」實際上就是鯨魚,因為兩者都以「大」為顯著特徵。而聯繫到《說文解字》中對「鯤」的解釋就是大魚,所以這種說法還是不無道理的。而隨著人們對海洋的不斷探索,鯨這種生物也早已不再陌生,作為當今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人們對它們的直觀印象無非也就是體型大,吃得多,而且溫順。
然而,對於出海的船員來說,鯨可並不是平常人想像的那麼溫順。由於其龐大的體型,它們隨便一個翻身都能夠掀起波瀾,這對於船隻航行來說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如果船員在遇到鯨時不幸落入海中的話,那麼他們還會面臨被鯨吞的危險,一旦被鯨魚吞入肚中,則基本上不會有逃生的機會。
鯨的消化系統非常發達,他們每天都能夠消化多達一噸的食物,其胃酸更是有極強的腐蝕性。因此人類一旦被鯨魚吞入肚中,很快就會被消化殆盡。但俗話說凡事總有例外,他是史上唯一被鯨魚活吞的倖存者,被活吞後又奇蹟般被同伴救出,他也因此被稱為「現代約拿」。那麼,他是怎麼獲救的呢?連電影都不敢這樣拍!
這個倖存者叫做詹姆斯·巴特利,他生活在19世紀晚期,是英國福克蘭群島「東方之星」號捕鯨船上的一名船員。在1891年2月,巴特利參加了一次捕鯨探險活動,但在海洋中探尋了很久以後,船隊才終於找到一條鯨魚,隨即巴特利所在的魚叉船開始了捕鯨活動。
在成功刺穿了鯨魚的身體後,受傷的鯨魚卻突然激烈反抗,隨即魚尾突然猛烈拍擊了船體。當時巴特利正在船頭,一個不留神便在劇烈地搖晃下落入了水中。很快憤怒的鯨魚就對船隊展開了反擊,而巴特利也在這個過程中不幸被吞入魚腹。不久後,鯨魚掙脫了人類的控制,飛快向海底潛去。
由於此前人類被鯨魚吞掉後並沒有能夠活下來的例子,所以巴特利的同伴對他沒抱有任何希望,唯一能做的,就是捕殺那條鯨魚為他報仇。而且由於鯨魚受了重傷跑不遠,因此沒過多久,同伴就找到了鯨魚,並且順利完成了捕殺。
在處理鯨魚的屍體時,同伴想著看看能否找回巴特利的遺體,於是便破開了它的肚子。但令人驚奇的是,當破開鯨魚的肚皮時,人們竟然發現了完整的巴特利,他並沒有被消化掉。而且在將巴特利從鯨魚肚子裡弄出來以後,同伴們發現他鼻息尚存,於是立即將他送往醫院治療。
最終在醫院的救治下,巴特利的性命得以保全,不過由於鯨魚胃酸的腐蝕,他的眼睛卻失明了。但儘管如此,巴特利能夠從鯨魚的肚中活著回來,已經是一個奇蹟。由於西方有著以色列先知約拿在鯨魚肚中懺悔的傳說,所以當巴特利的事跡被廣泛傳播以後,他也被稱為「當代約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巴特利從魚肚中逃脫的事跡廣為人知,但不少人卻對此事提出了質疑。比如「東方之星」號船長的妻子就曾表示,她從來沒有聽丈夫提起過巴特利的事,所以她堅信這件事是被杜撰的。
大多數人在對待這件事的真偽上都會持將信將疑的態度,懷疑多於相信。畢竟根據常識,能夠在鯨魚肚子中待如此長的時間是完全不合常理的,可以說電影都不敢這麼拍。
參考資料:
《詩經·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