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吉林名刊↑關注我們
電影《八佰》公映。作為院線重啟後的首部國產電影,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在「八百壯士」守倉庫的第二天,日軍接連幾次突襲失敗後失去耐心,放話要在三個小時內拿下四行倉庫。在白熱化的交戰中,中國國民革命軍戰士陳樹生身上捆滿手榴彈,從樓上跳下,與日軍突襲小隊同歸於盡,他的遺書只有八個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更有無名戰士,只留下一句「娘,孩兒不孝了」,便一躍與敵人一起葬身於炮火中。
四行倉庫守軍的浴血奮戰,讓人們真正意識到,在各種身份標籤之外,大家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中國人。各個階層的人,在「隔岸觀火」中,被八佰戰士的鮮血喚醒藏在靈魂深處的集體意識與家國情懷,開始接力為這場戰役獻出自己的力量。
課本素材: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11月11日,日軍第6師團攻佔青浦,進至蘇州河岸,我軍奉令撤出陣地。上海市長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上海淪陷。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
《八佰》壯士的素材
一個名字:趙子龍,這個英雄的名字,一直貫穿在電影之中。歐豪飾演的端午,問李晨飾演的山東兵齊家銘:「我們供的都是關二爺,為啥你這是趙子龍?」李晨回答:「關二爺那是兄弟義氣,趙子龍護著國呢!」最後端午怒沖天臺面對敵人,他的形象在弟弟小湖北的「夢」中,與趙子龍單騎救主的形象重疊在了一起。此時,觀者終於明白,這個國家為什麼在經歷了那麼多磨難之後,依然屹立不倒,因為在我們的民族之中,趙子龍這樣的人,一直在。
一組數字: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守軍有多少?400多人。為了迷惑敵軍,團副謝晉元對外宣稱800人。可你不知道的是,謝晉元率領的第524團一營作為加強營,原本確實擁有近八百人的兵力,但是在之前的戰役中,全部犧牲。此時已經是第五次補充兵員,很多戰士不過是二十歲上下的小夥子,壓根沒有多少作戰經驗。而他們面對的敵人,不僅裝備精良,且窮兇極惡。
「八佰」,不只是一組數字,更是一種民族精神。
人物素材
谷文昌:還原共產黨人的本色
近日,30集電視劇《谷文昌》在央視播出,產生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谷文昌是真實人物,南下幹部,從1950年開始在福建東山島上任區長、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等職務,一幹就是十幾年,帶領群眾改變了東山島荒涼貧窮的面貌。他去世多年後,群眾為他修建了「文昌閣」,可見群眾對他的認可。俗話說,「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人走了,人們還在紀念他,說明這個人在當地民眾心裡的地位。
作為一個幹部,首先是可信,取信於人、取信於民,才能得到人們的支持。谷文昌雖然是領導幹部,一縣之長,但很少看到他在辦公室,大部分時間是在群眾中,在工地,在現場,和東山的人民在一起,和許多農民是朋友。
時文連結
《八佰》:一場喚醒民族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戰鬥
□陳子非
作為院線重啟後的首部國產大片,《八佰》不負眾望,其點映首日票房便破千萬,而正式上映第三天,票房就已突破6億元。
《八佰》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10月,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國軍撤離上海,留下最後一支部隊做最後的抵抗。「八百壯士」(實際為四百多人)奉命進入四行倉庫,以有死無生的姿態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但如果了解歷史便會知道,其實在整個淞滬會戰過程中,此次保衛戰的戰略和軍事意義可以再探討。
淞滬會戰中有不少更激烈、更殘酷的戰役,但影視創作者「偏愛」四行倉庫保衛戰,主要是其特殊性和罕見性——它是一場被「全程直播」的戰役,戰役進行過程中都有「觀眾」。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國軍以四行倉庫為陣地,四行倉庫西北面被日軍佔領,一河之隔的東南面則是英美租界,蘇州河對岸的租界百姓,能清晰看到交戰。這場戰鬥也由此具備了重大象徵意義。
首先,是租界的外國人以及國際社會,在觀看這場被「直播」的戰鬥,但其普遍心態是隔岸觀火。比如,租界裡的外國人紛紛以戰鬥結局做賭注,就像是在看一場熱鬧。雖然也有被英勇國軍打動的國際友人,但並非多數。蘇州河上空飄浮著的飛艇裡,是外國軍事觀察員在俯瞰戰爭。這代表的是國際社會的視角。
當時蔣介石寄希望以戰爭作為九國公約會議上的談判籌碼,希望英美等大國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為。但各大國出於自身利益,對日僅限聊勝於無的道德譴責。國際社會的「冷漠」背後,可以看到一個「弱國」的悲涼。
國民黨高層也是「觀眾」。他們是戰爭的決策者,卻連連做出最差的選擇,無不折射出其腐朽和無能。遠離民眾,不懂得發動愛國民眾,而將希望寄托在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援」。戰士的犧牲成了「表演賽」。
電影中,四行倉庫保衛戰是為了爭取不久將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聯」的同情, 奈何該會議延遲了,而最後做出撤退命令。電影也對衝橋撤退做了戲劇化改編:戰士們英勇抗敵尚能守住士氣,守住生命,在撤退途中卻只能成為日軍的靶子。
但也不能因此就抹除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意義。這不僅在於戰士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地保家衛國,本身就值得歷史銘記;也在於這場戰鬥,喚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觀眾」——蘇州河對岸的中華兒女們。他們當中很多人一開始對戰爭的態度是隔岸觀火、麻木不仁。就像租界裡的太太們,一邊在槍炮聲中打著麻將,一邊漫不經心地說,「我家有套房子在法租界,法國人肯定要保護的。」
但在這一戰鬥中,他們看到了戰爭的血腥、殘酷、死亡,看到中國軍人的不畏戰、不服輸、不怕死,原本沉寂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被充分喚醒,意識到中國人在遭受侵略,而中國軍人在以血肉守護他們一隅的安寧,守護國土的完整。這一刻,他們精神覺醒並以各種方式加入這場保衛戰。
電影的最後一幕令人感慨萬千:四行倉庫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的那一堵牆仍然存在,但其周邊是今日遍布高樓、繁榮昌盛的上海。歷史的選擇與奧秘,都藏在這張對比圖裡,值得今日的觀眾細讀。
(編輯:李躍)
選自《作文與考試》高中版1月a
淘寶網店地址:http://jlypress.taobao.com
收稿郵箱:zwyksyzb@126.com
長按下方識別二維碼雜誌輕鬆到家☟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吉林省青少年報刊總社微信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