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片名,會誤以為就是一部孩子扒火車旅行的歷險記。而實際卻是孩子的一段親情探索和「自我救贖」的旅程。成長本身就是孤身上路最終回歸的旅行。
不過,這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美得一塌糊塗的風光。所以直接上洗眼劇照:斯派維的家,以及火車沿途的西部風光。
NO. 2 《海蒂和爺爺》
孤兒海蒂被姨媽送到阿爾卑斯山,與獨居的爺爺一起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海蒂和原本孤僻的爺爺,以及一起山上放羊的彼得一家過著無憂的生活。後來姨媽騙走海蒂將她賣到法蘭克福做克拉拉小姐的伴讀。克拉拉患病坐輪椅,和海蒂在阿爾卑斯山的自在生活形成了極大反差...
又是一部美到炸的電影。影片改編自瑞士作家約翰那.施皮裡的兒童小說《海蒂》,有很多導演把它搬上熒幕,2015年德國上映的這個版本尤其驚豔,不只是風光,小主人公也是純淨得如同童話一般,陽光、溫暖而包容,特別治癒。
陪當時5歲多的兒子一一看,他忍不住會「哇」出聲,海蒂的笑,阿爾卑斯山的通透,閣樓乾草上的嬉戲,舔牛奶碗...影片中很多情景相信都會在他心裡留下深遠印記———那些人與大自然的親密體驗,以及一切對人性美的讚譽。
同樣上一組洗眼劇照:阿爾卑斯山的春夏秋冬畫卷,和那些美好純淨的畫中人兒。
人與動物的關係
單拎這個類別出來,是希望無論家中是否有養小動物,都讓影片傳達的美好情感,在孩子心中播下人文關懷的種子。
NO. 3 《一條狗的使命》
狗狗貝利,經歷了幾次轉世投胎,回到最初主人身邊的故事。以狗狗為第一人稱,展現狗狗和男孩的忠實情感。
這部電影得到一一的好評,帶他看完《一條狗的使命2》後,還是會跟我屁股後面問:「狗狗還會轉世嗎?」而且也越發激起了他想養一隻狗的興趣。
影片導演蓋爾·曼庫索,同時也是摩登家庭 和老友記的導演之一。
NO. 4 《伴你高飛》
13歲的艾米父母離異多年,母親在交通事故中身亡後,艾米只能和經營農場的父親一起生活。父女倆開始關係不怎麼樣,一天艾米發現一窩被遺棄的大雁蛋,她把它們帶回家並成功孵出小雁。愛研究一些小發明的父親製作了一架滑翔機,幫助艾米放生小雁。
一位熱愛小動物的朋友給我和孩子推薦的電影。她從學生時代開始領養殘疾小動物,而且一堅持就是近十年。影片將人與親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各種關係、情感摻雜在一起,有不同最終卻又是歸一的。
藝術啟蒙相關
兩部都是幾十年代的老電影,同樣是老師應對所謂的「問題」孩子的故事,而且音樂都在裡面起到了很好的聯結作用。
NO. 5 《放牛班的春天》
發生在40年代法國鄉村學校的故事,失意的音樂家克萊門特來到一所「問題」男孩寄宿學校當教師。面對校長的殘暴與體罰,克萊門特嘗試用音樂打開孩子們的心門,而發現音樂天賦男孩皮埃爾.莫安琦,也激起了他重新創作的激情。
影片內容和《窗邊的小豆豆》《夏山學校》很像。孩子的天性,如何在恩師和音樂的感召下,煥發光彩。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教育「。
NO. 6 《音樂之聲》
喜歡在大自然歌唱的瑪利亞是年輕活潑,不循規蹈矩的一名修女,被院長安排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對他的7個孩子管教嚴格。在瑪利亞的影響下,上校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並和瑪利亞產生了真摯的感情...
60年代的音樂劇經典之作,片中音樂《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等歌曲與電影一起流傳至今。孩子們穿著窗簾花片縫製的衣裳,和瑪利亞在大自然中野餐、歌唱的畫面,歡樂唯美。
值得和孩子一起觀看,父母們也有機會像片中的上校一樣,學習成長為一名受孩子喜愛並有趣的教育者。
奇幻電影
說到奇幻電影,不得不提英國傑出兒童文學家、劇作家羅爾德·達爾。他本身個人經歷豐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做過飛行員和間諜相關工作;小時候有過不太愉快的寄宿學校生活, 這些都能在他的奇幻著作中找到一些影子。
作品大多以孩子視角訴說,多數有一位討厭小孩的成人反派,內容充斥著黑色幽默,暴力,精靈古怪與哲理。
NO. 7 《瑪蒂爾達》
瑪蒂爾達是個小天才,卻生在一個受忽視的家庭。父母是俗不可耐的賭棍和商人。《瑪蒂爾達》講的是她用自己的機智與魔法,和自己在康琴小學的老師漢尼小姐一起打敗暴力勢力校長的正義故事。
這張不是官方海報,但卻是整部電影裡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瑪蒂爾達拉著小紅拖車,從圖書館借回一車一車的書。她是孤獨的,和書中的人物相遇她又不是孤獨的。這些鋪墊,是她日後勇敢、機智、正義的基石。
NO. 8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威利.旺卡先生擁有一座神秘的巧克力工廠,多年來沒有工人進出卻製造著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暢銷巧克力。
故事源於旺卡先生的一個告示,他在巧克力中藏了5張獎券,獲得獎券的5位小朋友開始了工廠的冒險參觀之旅。
這部電影,是給一一讀完整本書後才給他看的。這類題材,更希望他能先聽到,發揮他小小年紀無窮的想像。一一接觸《納尼亞傳奇》《魔戒》時也都是這樣。無論是聽書還是觀影,他始終都保持著新奇,感受來自羅爾德·達爾的創造魅力。
伊朗兒童電影
為什麼會推薦「伊朗」兒童電影?
偶然一次看到關於伊朗兒童電影的推介報導,伊朗電影業因國家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和特定的社會環境,發展受阻。於是另闢蹊徑藉由孩子視角,拍攝質樸、平實,感人的兒童電影作品。
典型的「伊朗」兒童電影多是清寡的畫面、極簡的劇情,整體畫風猶如這個國度給我們的印象,塵土、沙漠、貧窮、衝突和戰爭,是與第一個「洗眼睛」系列形成很大反差的系列。
伊朗兒童電影從來都是悲傷的主題,卻教會我們和孩子真正的「真善美」,也帶來更多的力量和希望。下面推薦的電影,來自伊朗最著名的兩位導演兼編劇:馬基德·馬基迪和阿巴斯。
NO. 9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
家境貧寒的男孩艾力不小心弄丟了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倆人選擇先瞞著父母共用一雙鞋上學。後來哥哥艾力通過和父親進城打工掙錢,以及參加全市長跑比賽獲得獎品等方式,嘗試給妹妹一雙新鞋。圍繞「小鞋子」展開了一系列溫情的故事。
陪一一看的第一部伊朗兒童電影,看完很久一一都還在忍不住地問我:「媽媽,他們最後穿上'新鞋子'了嗎?"
然而,伊朗的這類電影就是這樣,大背景下肆虐的悲傷裡夾雜著淡淡的克制的喜悅。如同劇情裡短缺的糖,沒有大喜狂歡,只夠埋在每一個看到的人心裡,細細品,慢慢品。
NO. 10 《柳樹之歌》
比《小鞋子》更加的清新寡淡,是伊朗兒童電影典型中的典型。伊朗著名導演兼編劇阿巴斯執筆的電影,一句話介紹劇情:打破教室玻璃的男孩,買玻璃裝玻璃的曲折經歷。
最扛得住劇透的一部影片,因為劇情非常簡單,時間也並不長(僅80分鐘)。但看完宛如你昨晚做的一場緊張的夢,情節不重要了,那個深入骨髓的揪心感卻久久不能散去。
這部電影又名《讓風帶著我起飛》和《風中飄絮》,前者和電影中的煎熬不太契合,後者《風中飄絮》最能體現小主人公雷撒的無奈,隱喻著整個國度搖搖欲墜的困境,但又過於悲情沒有希望。更喜歡《柳樹之歌》這個片名,中性詞「歌」,看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詮釋,也帶來更多遐想。
後話
叔華本說藝術是人類逃避痛苦的途徑之一,這是藝術特有的功能,也是唯一的功能。最近疫情比較嚴重,反正沒法出門,索性和全家一起躲到電影裡週遊世界也不錯。不過我今天推薦的一些電影看了並不是那麼的輕鬆。我相信好的電影帶給人的遠不止娛樂,更多是會是反思和啟示。
正如《柳樹之歌》最後的長鏡頭。即便是到了一地心碎的困境,小男孩應該選擇不折不饒重新上路,曙光才可能出現。聯想國內目前的困境,又何嘗不是頂著壓力,到了掙扎和抉擇的關頭?
這些不需要我們成人患得患失的灌輸,都在電影裡。在這段與家人共處的時光裡,少刷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真假新聞,安心陪孩子看上幾部經典電影吧,相信你和孩子一樣都會有所收穫。
有更多影片推薦,或者觀影感受,也歡迎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讓這段時光更精彩。
- END -
這是我為大家分享的第15篇文章
喜歡我們,歡迎關注和轉發
也歡迎加入「小豆豆媽媽成長群」交流
原創分享,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