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每天關注著疫情,讀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世的故事,在感嘆生命脆弱之時,不由得又思考起了人生的意義。
人在什麼時候最喜歡思考人生的意義?
生病的時候。
人類有時候看起來那麼強大,強大到讓我們誤以為可以藐視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想吃誰就吃誰。
可是沒想到,一個小到肉眼都看不見的病毒就能讓我們自以為高級而複雜的社會系統近乎停止運轉,封城、停學、停工,傾盡舉國之力去戰勝人類至今捉摸不透的病毒。
在災難面前,個體的生命顯得那麼脆弱。活生生的人前幾天還好好的,說不行就不行了。縱使你有再多錢,病毒面前也是人人平等。有些病,不是有錢就能治好的。當然,沒錢更治不好。
我知道這段時間大家都不好過,心理負擔很重,尤其是湖北的老鄉們,看著周圍病倒的人,每天承受的心理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誰都無法想像當疾病真的降臨到自己和家人頭上時,我們將如何面對。沒有做好準備,也不敢準備。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五部紀錄片/電影,希望通過影片讓我們對生命、人生、愛、勇氣和那些真正對我們重要的東有更深的思考,找尋人生的意義和幸福的真諦。
1.蝙蝠小子崛起:一個被全世界聽到的願望
Batkid Begins: The Wish Heard Around the World (2015)
美國5歲男童邁爾斯·斯科特,在1歲半時被診斷出患上白血病。他決定像他最愛的超級英雄「蝙蝠俠」對抗壞人一樣,勇敢面對病魔。知道了這件事的人們決定幫他圓夢:2013年11月15日,在舊金山全城的幫助下,這個小男孩當了一回「蝙蝠俠」。
上萬人到場助威,為孩子提供蝙蝠車,提供各種服裝,大部分都是志願者無償參與進來的。每一位志願者都在細節上力求完美。
這種來自陌生人的關愛,讓我立刻想到了這次疫情中的英勇志願者。由於武漢的公共運輸停擺,有不少志願者自發組織成123車隊,每天冒著生命危險無償接送醫護人員和派送醫療物資!
雖然這次疫情爆發也暴露了很多人類中的惡,但是善良永遠是佔上風的。正是因為有了善的傳遞,人類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
在這個小男孩的故事中,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兒時的影子。夢想自己有一天,像是電影中的超級英雄一樣除暴安良,受眾人敬仰。小傢伙的夢鼓舞著周圍的人,是小小蝙蝠俠拯救了所有成年人心中對於生活麻木而悲觀的態度。
這部紀錄片現在很適合全家一起觀看,鼓舞人心,讓我們學會積極勇敢地面對人生的艱難。
適合年齡:0-99歲全年齡段
觀影連結:http://cn.hk.uy/afA
2. 幸福遠徵(Expedition Hapiness)
一對德國情侶在北美自駕旅行的故事,紀錄片導演就是男主人公本人,沿途風景很美,配樂由女主完成,很動聽。
這兩個人動手能力非常強,將美國校車改裝為房車,一路DIY,從阿拉斯加開到墨西哥,這是一場對幸福與自由的追尋,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享受活在當下的樂趣,也引發觀影者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什麼。
「做你想做的事,是自由。
喜歡你在做的事,是幸福。」
旅途中,陪伴這對情侶的還有他們的狗狗,可以藉此從小培養孩子對寵物的關愛。
適合年齡:6-99歲全年齡段(6歲以下也可以看,但可能看不懂)
觀影連結:http://cn.hk.uy/af4
3. 熊世界/阿拉斯加的棕熊(Bears)
由迪士尼自然出品,適合全年齡段人群觀看的紀錄片。
影片追蹤紀錄了一個棕熊家庭在一年四季變換中的生活點滴。在冰雪初融的阿拉斯加,棕熊一家從冬眠中醒來,走出洞穴面對嚴寒,兩頭新出生不久的小熊在父母的帶領下學會了不少生存的本領。
春去夏至,棕熊們費力捕食鮭魚,也必須對付來自敵對方公熊和捕食者的攻擊,同時無所不在的狼群也預示著致命的威脅。該紀錄片捕捉到了生活在狂野的阿拉斯加的生命之動感與生存的懸念,那股生命的尊嚴、殘酷與壯美令人窒息。
這部影片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見證了初生熊寶寶生命的最初幾個月,與人類一樣,熊寶寶與熊媽媽之間的那份親密聯結讓人十分動容。相信看完之後你和孩子之間的聯結也會更緊密。
適合年齡:0-99歲全年齡段
觀影連結:http://cn.hk.uy/afB
騰訊視頻會員可搜索影片名字《阿拉斯加的棕熊》
4. 黑猩猩 (Chimpanzee)
同樣出自迪士尼自然,這部紀錄片與BBC的自然紀錄片不同的是主創們在森林裡穿梭,將拍攝到的素材剪輯成一部故事脈絡十分清晰的電影。
很多時候它就像是一部真實的故事片,採用的是接近生活化的敘事方法,靜止的長鏡頭觀察著猩猩們的一舉一動,加深了人類對於自己「近親」的了解。
《黑猩猩》秉持了迪士尼的一貫風格,以家庭為核心主旨,雖然獸性,卻也溫情。影片中的小猩猩奧斯卡在失去母親之後,孤獨的在大家庭中生活著,幸得另一隻無血緣關係的猩猩的照顧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導演著重於體現兩隻毫無血緣關係的「野獸」在叢林裡相依為命,讓傲慢的人類看到動物獸性中的人性。
適合年齡:0-99歲全年齡段
觀影連結:http://cn.hk.uy/af9
5. 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
這是部電影,不是紀錄片,是我和我家馬克思認識後我們倆一起看的第一部電影——一部探尋人生意義的電影。
年輕情侶約會看電影,沒想到他選了一部這麼有深度的電影,讓我對他刮目相看,同時也對他的好感倍增!並且,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自己就去列了個Bucket List,把這輩子想做的事都寫下來。
電影講述的是兩個瀕臨死亡的老人去完成他們在病床上擬下的遺願清單的故事。
兩個老人,一個是富翁,一個是窮人,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著怎樣的選擇?我相信每個觀眾都會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Bucket List是什麼。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過快樂?你這一生,有沒有給別人帶去快樂?"
其實人們往往很容易認識到問題,但是做起來確不那麼簡單。大家總是愛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拖延自己本來最應該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卻發現自己長期以來做的都是不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事情,而對自己最重要最想要完成的事情卻被遺忘或者耽誤了。
用《春風化雨》裡面的話說,就是在死的那一刻發現自己沒有活過。這是多麼可怕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馬克思有個朋友,人類學家,才三十多歲,卻經歷豐富,遊遍世界各國。曾在印尼做過休眠火山腳下村民的生存和心理狀態的人類學調查。他說過一句話讓我十分震撼。
他笑著淡然地說:「倘若他現在死了,他也不覺得人生有什麼遺憾,因為該看的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不覺得有什麼遺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但是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一定是幸運的。
想做什麼事不要總等著那個特殊的日子,因為誰也不知道災難和那個特殊的日子哪個會先來。其實每一天都是那個特殊的日子,每一天我們都應該去做那些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說我們想說的話。
生命無常,唯有過好每一天,才不枉這短暫的一生。
我和大家一起祈禱疫情儘快過去,迎接春天萬物生長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