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藍橙
2003年4月1日下午6點多,張國榮給陳淑芬發了信息:
「你5分鐘之後在酒店門口等我,在正門,然後我就會來了。」
5分鐘後,陳淑芬聽到一聲巨響。
巨大的悲痛之下,陳淑芬從容不迫的護了張國榮周全,沒有洩露他一丁點遺容。
張國榮去世之前,陳淑芬正忙於梅豔芳和張學友的巡演,疏於了對張國榮的關注,本來那時他們約好有時間去成都休養一段時間,可是張國榮還是沒等到。
這讓陳淑芬每每想起就悔恨不已,她覺得,如果他們如願去了成都,也許哥哥就不會走上這條路。
陳淑芬和張國榮的情誼,早已超越了經紀人和藝人的合作關係。
張國榮曾說,陳淑芬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所以他把自己交給了她,陳淑芬也沒讓他失望,他們之間的默契,維持到了張國榮生命的最後一刻。
1977年5月的一天,21歲的張國榮懷揣20元錢,乘電車從灣仔住所趕到了中環,然後又搭天星小輪過海,再坐巴士,終於輾轉趕到了「麗的」電視臺。
到了那裡,他拿出為數不多的錢,交了5塊報名費,參加了那一年「麗的」舉辦的歌唱比賽。
張國榮自小就喜歡唱歌,1969年,13歲的他獨自去英國留學,畢業後考入利茲大學就讀紡織專業,準備子承父業。
然而剛讀了一年多,父親就突發中風再也供不起他了,張國榮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了香港。
回港後,他的家庭已然中落,為了生活,張國榮擺過地攤,當過助理,有時間還去各種演出現場做主持人討生活,雖然苦,但張國榮一直惦記著自己那點小愛好——唱歌。
這一年,他聽說麗的電視臺要舉辦歌唱比賽,張國榮在家裡左思右想,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如果被淘汰了,恐怕報名費和路費都要打水漂,畢竟那個時候生活還是比較慘澹的,賺點錢不容易。
但最終還是誘惑佔了上風,張國榮就這樣成為了1977年麗的歌唱比賽的一名選手。
就在張國榮為比賽努力練習做準備時,梅豔芳還只是一個14歲的小姑娘,她的生活也沒比張國榮好到哪去。
這一年,梅豔芳已經在舞臺唱了十年了,和姐姐是家裡的頂梁柱。
小小年紀每天不停的唱歌,導致梅豔芳用嗓過度,第二年,15歲的梅豔芳聲帶上就長出了兩個繭,說話都受影響,更不用說唱歌了。
她去看醫生,醫生給了她兩個選擇:一手術,二休養。
手術見效快,可有著毀嗓的風險,梅豔芳不願意自己的嗓子冒一點風險,於是她休息了一年。
一年後,她的音階直接降了8個度,從高音變低音,一場病,差點毀了梅豔芳的嗓子,可陰差陽錯地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渾厚女聲,此後20多年,這樣獨特的嗓音,除了梅豔芳,再沒有第二個。
再說張國榮,他報完名後,忐忑不已,但是現場發揮卻相當好,一路闖進了決賽,最終,獲得了香港地區的亞軍,之後,就和麗的籤訂了3年的合約,成為麗的旗下的一名藝人。
從此,張國榮終於有了固定的職業,他告別了灣仔簡陋住所。
那時,他每月工資可以領到1000元,他花500元,在廣播道上租了個單間,一天三餐,都在麗的食堂解決,生活依然拮据,可比從前也算是提升不少檔次。
然而,歌手並不是那麼好當的,麗的給他發行的專輯,最後竟然只被賣了一元錢,他出演過一些影片,但都是配角,沒有激起什麼水花。
張國榮迷茫了,本以為一個亞軍可以從此改變命運,可這種情況看來,也不過是找了一份好一點的工作而已。
就在張國榮猶豫要不要放棄這條路時,同樣愛好唱歌的張學友正在國泰航空公司訂位部忙著給乘客訂位。
工作機械而忙碌,不過那個時候,他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的,工作之餘,他就到處去唱歌練嗓,生活知足常樂,從未奢想做一名歌手。
但張學友的心總是蠢蠢欲動,特別是聽到哪裡舉辦歌唱比賽,就想去試試。
1982年,他按捺不住參加了一場歌唱比賽,然而那時的張學友沒有張國榮那般幸運,這次比賽不僅沒拿到名次,還讓他備受打擊。
生活不易,這些巨星們的成名路,都充滿了坎坷。
但有時候欠缺的只是一點運氣,堅持下來,就有轉機。
這一年,張國榮和梅豔芳的轉機來了。
1982年,26歲的陳淑芬,已經成為華星娛樂有限公司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
10年前,TVB(無線電視臺)成立了華星娛樂有限公司,第二年,陳淑芬就進了公司。
當時,陳淑芬看到國外歌手時不時都會開一場演唱會,一場演唱會下來,影響力和收益都非常不錯,她想,香港為什麼不可以舉辦呢?
從那時起,陳淑芬就專門負責為華星籌辦演唱會。
1976年,華星舉辦了首場"華人歌手個人音樂會",在陳淑芬的推動下,個唱這種形式越來越成熟,陳淑芬也因此擁有了「國內籌辦個人演唱會第一人」的稱號。
轉眼到了1981年,已經對演唱會這一形式駕輕就熟的陳淑芬,擁有了相當多的資源,當時有一位日本唱片公司的朋友,想叫她出來一起開公司,把日本唱片版權授權給她做翻唱。
華星老闆知道後,表示了深深的理解,但堅決不同意。
陳淑芬要是走了,他華星還指望誰?
老闆找陳淑芬談:你說吧,怎麼樣你才能不走?
陳淑芬想了想,答:你讓我開一家唱片公司,公司由我全權打理,唱片的版權,一半歸公司,一半歸我的朋友。
老闆答應了。
陳淑芬成立公司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辦歌唱大賽。
她在這個行業做了這麼多年,如果還是和老歌手合作,會得罪很多同行,所以陳淑芬將目光放在了新人身上。
也是巧了,正當陳淑芬開始為新公司大幹一場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鬱郁不得志,但帥氣逼人的張國榮。
用陳淑芬的話來說,一切都是天意。
公司剛成立,一個歌手都還沒有,有一天,陳淑芬去尖東香滿樓吃飯,剛一進去就看見張國榮正在外間大廳和別人吃飯。
陳淑芬之前在電視上看過張國榮那場獲得亞軍的比賽,對這個小夥子記憶猶新,她甚至還記得張國榮穿了一雙紅色的高靴子,青春蓬勃,非常靚。
當時她就問TVB臺柱李雪琴:幫我介紹介紹,我要認識他。
在李雪琴的引薦下,陳淑芬和張國榮見了面,陳淑芬開門見山問他:
「華星開了一個唱片部,我需要籤一些歌手,你有沒有興趣加入?」
張國榮幾乎不假思索地說:
「有興趣,很有興趣。」
當時,張國榮和麗的合約已滿,這幾年下來,張國榮沒有什麼大的成就,麗的也不想和他續籤,於是張國榮乾脆一拍兩散了,遇到陳淑芬的時候,他恰好是迷茫的空窗期,也恰好是自由身。
很快,張國榮就成為陳淑芬第一個籤約的歌手。
「一切水到渠成,沒有任何阻礙。」
多年後,陳淑芬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覺得是命中注定讓他們相遇。
再說回張學友參加的那場讓他受打擊的比賽。
這場比賽,正是1982年陳淑芬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
張學友雖說那時對生活知足常樂,可實在是太喜歡唱歌了,一衝動就報了名。
結果比賽時,他還沒唱兩句,評委就將他淘汰了,原因很簡單:
「唱得還行,長得太醜。」
而梅豔芳的命運,卻與張學友截然相反。
梅豔芳也報名參加了這場比賽,是姐姐替她報的名。
梅豔芳的舞臺經驗非常豐富,從初賽到複賽再到決賽,她一路過關斬將。
決賽之夜,梅豔芳唱了一首徐小鳳的《風的季節》,硬朗的女低音,風情萬種的裝扮,在眾多歌手裡脫穎而出,最終一舉奪冠。
陳淑芬後來說,當時看到梅豔芳一登臺,她就決定一定要籤下她。
就這樣,梅豔芳成為了陳淑芬籤的第二個歌手,也是華星公司旗下的一名藝人。
有了公司,有了實力歌手,陳淑芬大展手腳,香港樂壇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巔峰要來了。
1983年,陳淑芬給張國榮推出第一張唱片《風繼續吹》。
當時,日本歌星山口百惠所在的公司和陳淑芬關係很好,山口百惠的歌曲翻唱版權全都在陳淑芬手裡,自然,她就用些便利的條件,為籤約的歌手量身打造專輯。
《風繼續吹》這首歌,源自山口百惠1980年的日語歌《再見的另一方》,陳淑芬找來當時香港著名的作詞家鄭國江,為這首歌填了國語歌詞,作為張國榮第一張專輯的主打歌。
《風繼續吹》讓張國榮一炮而紅,然而卻並沒能獲獎。
張國榮有些氣餒,陳淑芬鼓勵張國榮「別洩氣,以後再努力嘛。」
不久,陳淑芬就在日本聽到了一首名叫「MONICA」的歌,十分好聽,她感覺很適合張國榮唱,為了這首歌,她多次跑日本,終於拿下版權。
1984年,專輯《MONICA》問世,那時,一般唱片賣3-5萬張就很厲害了,這張唱片銷量達40多萬。
這一年,香港終於迎來了張國榮時代。
在陳淑芬的手裡,張國榮一出手即巔峰,很快就打破了譚詠麟在香港樂壇的壟斷地位,從此與他二分天下。
相比張國榮因一首歌而改命,梅豔芳的成名略曲折一些。
1982年,陳淑芬給梅豔芳也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心債》,走的是清純鄰家女孩的路線。
梅豔芳唱歌沒的說,專輯一經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名歌曲《心債》一下子登上了「香港電臺中文金曲榜」冠軍。
1983年,梅豔芳又馬不停蹄推出第二張唱片《赤色梅豔芳》,又獲得了一連串的獎項。
可人怕出名豬怕壯,隨著梅豔芳嶄露頭角,她的童年經歷也被陸續扒了出來,歌女身份一經曝光,輿論譁然:
「4歲就當歌女了,在那種場合出入這麼久,還裝清純?」
抨擊和侮辱鋪天蓋地而來,梅豔芳陷於前所未有的焦慮之中。
這個時候,又是陳淑芬幫了她。
一個好的經紀人,一定是可以調動自己最好的資源,以精準的眼光幫助藝人充分發揮所長。
陳淑芬就是如此。
她剛開公司時,不精通唱片,不懂形象設計,但對張國榮,她非常清楚什麼樣的歌曲適合他。
對待梅豔芳,她更是知道在什麼樣的領域找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
她請日本著名作曲家喜多郎為梅豔芳做了一首《似水流年》,又請當時香港最好的設計師劉培基來為梅豔芳重新打造形象。
1985年,梅豔芳推出專輯《梅豔芳》,主打歌《似水流年》。
出現在專輯封面的她,剪去了溫柔的長髮,取而代之的,是西裝、墨鏡、寬墊肩,這與她剛出道時的形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也與同時期的女歌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觀眾覺得新鮮極了。
從此,梅豔芳和張國榮譚詠麟並稱為「兩王一後」,形成了香港樂壇三角鼎立的光輝時代。
1987年,梅豔芳在紅館創下了連開28場演唱會的記錄,人送外號「梅廿八」。
此時,距離他們認識陳淑芬,不過短短幾年而已。
在陳淑芬的牽線下,劉培基和梅豔芳也成為了至交好友,從第一次合作開始,劉培基就成為梅豔芳的專屬形象設計師,直到梅豔芳生命的終點。
2003年,梅豔芳又找到劉培基,請他為自己做一件婚紗。
劉培基奇怪,問她為何要將婚紗作為自己的演出服裝。
梅豔芳答:「我也是女人,我也想要一件屬於自己的婚紗。」
劉培基說他至今都記得梅豔芳說這話時的樣子,那時她因為化療,已經剃光了所有頭髮,這句話說完,淚水順著她的臉滑了下來。
這是梅豔芳最後一次請劉培基為自己做衣服。
上世紀80-90年代,在陳淑芬的推動下,新秀大賽一年接一年的辦,從這場大賽裡走出的明星,後來幾乎撐起了香港娛樂圈的半壁江山。
除了梅豔芳和張國榮兩位頂尖級人物,還有周慧敏、楊千嬅、李玟、何韻詩、鄭秀文、黎明、許志安、陳奕迅、溫兆倫等等。
陳淑芬的華星唱片,也成為全港最大、最有活力的華資唱片公司。
1982年那場比賽,張學友錯過了陳淑芬,但幸好他沒有放棄。
2年後,當張國榮和梅豔芳已經走紅,張學友才在朋友的鼓勵下,又參加了一場歌唱比賽。
決賽之夜,張學友選擇了一首《大地恩情》,在他唱完後,評委盧國沾說:
「不用打分吧,一定是他了吧。」
最終,他從萬餘名歌唱者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冠軍,從此跨入娛樂圈。
之後兩年連續推出兩張專輯,張學友在歌壇開始名聲大噪。
但直到1993年,他才和陳淑芬展開了第一次的合作。
彼時年輕氣盛的張學友剛經歷了歌壇的第一次打擊:第五張專輯僅售出幾百張。
事業陷入低谷,張學友開始買醉消愁,喝多了還時常打架鬧事。
有天,有朋友給他出主意:去找陳淑芬吧!
那時的陳淑芬早已脫離華星,於5年前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注籌辦演唱會。
張學友聽人勸,誠懇地見了陳淑芬,虛心向她請教,陳淑芬說:幫你沒問題,但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改掉酗酒鬧事的惡習。
張學友當即表示一定會改,並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40歲以前不再喝酒。
從那以後,張學友果真滴酒不沾。
1993年,在陳淑芬的幫助下,張學友推出《吻別》,這張專輯全球銷量達400萬張,張學友由此確立了香港歌壇天王的地位。
但陳淑芬並未止步於此,第二年,她就給張學友張羅演唱會,這次巡演,他們直接搞了大的。
陳淑芬有很多海外關係可以利用,她打通這些關係,為張學友舉辦了一場世界巡迴演唱會。
巡演足足持續了一年多,從1995年年初到1996年,平均3天多一場,總觀眾人數達200萬人次,創造了亞洲歌手舉辦演唱會場次的紀錄,張學友的名氣從香港拓展到海外,紅極一時。
到這,似乎已經到了頂,還能再怎麼捧呢?
陳淑芬拐了個彎,又緊鑼密鼓地給張學友辦了一場音樂劇,這就是刷新了香港紅館的演出紀錄的《雪狼湖》。
2006年,《雪狼湖》在北京絕版重演,時隔這麼多年,觀眾的感受依然是:震撼。
張學友曾說,「我和陳淑芬合作從來就沒有一紙合約,全靠一個『信』字。」
時間進入21世紀,社會日新月異,可從那個時候開始,陳淑芬一手捧紅的明星兼好友們,卻一個一個的離開。
2002年,她送走了一直擔任其經紀人的歌手兼好友羅文。
2003年,則是相伴20多年的摯友張國榮。
還是這一年,她才幫梅豔芳做完巡演不久,梅豔芳竟然也病重了。
2008年,沈殿霞也因病去世,陳淑芬做了沈殿霞幾十年的經紀人,但對於陳淑芬來說,她和沈殿霞已經超越明星和經紀人的關係,似朋友更像是姐妹。
沈殿霞去世之前,將唯一的女兒鄭欣宜,鄭重地託付給了陳淑芬。
後來,陳淑芬把張國榮、沈殿霞、羅文的靈位挪到寶福山,放到了一起,每年要跑8次祭拜這幾位好友。
自從這些巨星們相繼離世,張學友也逐漸退出了歌壇,除了隔幾年委託陳淑芬舉辦一場巡演,其餘時間都銷聲匿跡,回歸家庭。
當年那些驚才絕豔的港星們,仿佛忽然之間就都走入了歷史的巨幕裡,只留下陳淑芬時常對著自己收藏的大量的相片,緬懷往事。
張國榮是她籤約的第一個藝人,也是最後一個。
從張國榮離世後,陳淑芬轉做製作,再也沒有擔任過任何一個人的經紀人。
時代落幕之快,連聲招呼都不打。
陳淑芬是經紀人的開創者,在她之前,並沒有這個職業。
陳淑芬講「只是李純恩給我的一個稱號而已。」
因為張國榮剛出道時,個性太率直,很容易吃眼前虧,每次做訪問,都會因為一兩句直言變成了一篇負面新聞。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陳淑芬就開始有選擇性地安排他做訪問。
久而久之,每次訪問都要經過陳淑芬指定安排,張國榮也非常信賴和依靠她。
當時從事記者和採編的李純恩,在一次張國榮的訪問中,就封了陳淑芬「經紀人」的稱號,這一職業也跟著應運而生。
直到今天,經紀人依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職業。
然而,此經紀人,非彼經紀人。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紀人和藝人之間,亦師亦友。
在回顧和張國榮的關係時,陳淑芬說:
「我們那個年代,經紀人和歌手藝人是好朋友,相互扶助,一起成長。陳家瑛和陳奕迅就是這樣,當然我和哥哥也是,我們都是可以交心的,雖然基於經濟上的合作,但從沒因為利益分手。」
可時光流轉,到了現在,陳淑芬這個叱吒香港娛樂圈幾十年的王牌經紀人,反而看不懂經紀人了:
「當下的歌手都是大公司籤約,很多都是上市公司,幕後老闆才是經紀人,他們和歌手藝人都是僱傭關係,歌壇哪還有真正的情誼。」
對於藝人,陳淑芬更是覺得,時代的拉鋸,讓當代藝人和她們那個年代的藝人,截然不同。
曾經她和哥哥出席東京音樂節等很多活動,往往就只有他們兩個人,陳淑芬是經理人,也是助理和茶水,而哥哥是藝人,也是化妝師和造型師。
「以前的藝人不會那麼虛榮、受不了苦,現在的年輕藝人認為排場小,就代表公司小,對藝人不夠好,這樣一來,大家還有心思做音樂嗎?」
後來,魯豫問陳淑芬:你覺得,這些巨星們的誕生,和時代有關係嗎?
陳淑芬答:有的,有的,時勢造英雄吧。
但被問到以後還會再出現嗎?
陳淑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會了。
參考資料:
1、三聯生活周刊:《張國榮:成長的足跡》
2、每日新報:《張國榮生前經紀人解讀香港娛樂圈》
3、三聯生活周刊:《是誰那麼慌,剪破四月的時光——專訪張國榮前經紀人陳淑芬》
4、最人物:《那是1999年的一天,梅豔芳很美,張國榮還在丨百家故事》
5、魯豫有約:《專訪陳淑芬:不止是金牌經紀人》
文章作者簡介:藍橙,沒有什麼比寫字更開心,如果有,就寫兩次。喜歡娛樂影視類文章的朋友
歡迎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