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70、80後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如今的華語樂壇正處於走下坡路萎靡不振的狀態。許多人都會感嘆一句華語樂壇沒落了。
其實在八卦看來,華語樂壇的沒落不是沒有好聽的歌曲,而是沒有堪稱經典,有傳唱度的歌曲。
國語樂壇林子祥、羅大佑是開端,到了90年代的樂壇猶如百家齊鳴神仙打架一般,每年的歌單都會盛產出金曲。
再到千禧年後潘瑋柏、林俊傑、周杰倫這些後起之秀橫空出世,佔據了許多人的青春。
不過早期的前輩年已大一開始退場,周杰倫等人也少有作品,而新一代也沒有孕育出扛得起大旗的。讓華語樂壇跌落神壇的,有著許多因素,其中時代的因素成關鍵。
在早前,還處於網絡不發達的時代,音樂人想要發行唱片,在此之前不僅需要付出大量資金成本製作專輯,還要花費時間成本宣傳,每張專輯中的每一首單曲,都是音樂人嘔心理所精心所致,所以才生產出如此之多膾炙人口的單曲。
而到現在網際網路飛速的發展,用戶之間的傳播速度也今非昔比,也正是如此,眾多不入流的音樂人出現,我們聽到了許多野路子的音樂,並且這些野路子的音樂非常「火爆」,但這些歌曲都有一個特點,音樂旋律借鑑其他的歌曲。歌詞生搬硬套,強行押韻。
再配上輕快的節奏後變成一首首「好歌」,這曾被汪峰稱之為「口水歌」。這些「口水歌」各大短視頻相傳,就比如有句歌詞:「讓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這首歌在某音樂平臺竟然有著上百萬的評論。這樣的歌曲實在太多,就不一一舉例。
為什麼現在的歌曲聽著非常相似?如今90%的流行音樂都用一種和弦套路,1645、1563251、14536251等等。不懂音樂的可能一頭霧水,但學過音樂的都知道,這個套路下的旋律都不難聽,所以導致許多歌曲的旋律無比相似。
從周杰倫等國風音樂人的巔峰逝去後,國內的音樂風格猶如脫離了軌道,自打韓流進入國內市場後,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崇拜,並且如今許多年輕歌手的音樂風格也都以韓國的唱跳為主。
屬於我們自己的國風音樂得不到大力宣傳,韓國的唱跳卻受到許多綜藝的大力支持,如《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創造101》等等,這些節目都是以唱跳的形式。並且歌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唱歌的人有顏值就行。
許多歌手把自己的精力不放在創作,而熱衷於參加各類綜藝,出演電影,當節目嘉賓。雖然說歌手利用各種曝光的方式宣傳自己,這無可厚非的。不過這說明了一個現象音樂市場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如許嵩這般的不想被娛樂圈娛樂的音樂人少之又少。
雖然說,當時處於黃金期香港娛樂圈的現狀和現在相似,歌手同樣熱衷於參加綜藝節目,並且歌手發布的許多單曲都以翻唱韓國、日本歌曲為主。
但總體來說那時候比現在要強上許多,那時候偶李宗盛和羅大佑培養了許多人才濟濟的歌手。而且有著四大天王,雖然四大天王是以商業模式為主推出的,但也不缺經典名作。
而如今的樂壇也就只有薛之謙、華晨宇、李榮浩等歌手能撐得起門面,但很難再創當年的輝煌。
並且還有著這樣的現象,現在流量橫行的娛樂圈,流量明星隨意製作的歌曲都能大賣,就如「歸國四子」,他們的專輯動輒銷量百萬,隨隨便便就上榜單。
音樂榜榜單之上的歌曲幾乎都是流量明星的作品,而這些歌曲也都是粉絲刷上去的,這些粉絲不追求這些歌曲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只是單純追求這些小鮮肉的顏值。這會造成一種現象,真正有實力的歌手被埋沒,而拿不出代表作的小鮮肉卻活躍在人們視線中。
以上的種種都是華語樂壇退後的原因,對於如今娛樂圈的現象,大家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