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語樂壇巔峰已過,如今的時代,很難再造就下一個周杰倫。
周杰倫非常普通的一個名字,沒有太多的寓意,甚至聽著還有點調皮的味道。
他從小確實非常的頑皮,而媽媽葉惠美為了讓他安靜下來,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報了鋼琴班,希望他能如鋼琴般優雅。
只是調皮是孩子的天性,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學習鋼琴,對他以後的人生意味著什麼。
從小在媽媽藤條的鞭笞下,極不情願地把鋼琴,練到了演奏級別的水準。
中考這一年,他終於知道媽媽的良苦用心。由於沒有考上高中,他只能憑藉鋼琴才藝進入了淡江中學第一屆音樂班,這可能是他人生,第一次覺得音樂原來也可以成才。
而在這期間,父母的離異,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調皮的周杰倫變得不愛說話了。
周杰倫進入高中後,性格大變,不愛說話的他,把所有心思的都放到了音樂上。
然而,他在老師們的眼裡,只是一個有點酷酷的學生,至於音樂方面的天賦,除了會彈彈琴,其他著實很一般。
人生第一次音樂上的打擊,高考連續兩次被臺北大學音樂系拒絕,在別人眼裡,他只能去餐館打打工,刷刷盤子了。
然而,別人這樣看遍他,他卻毫不在意,因為他知道抽屜裡的幾十首歌,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
1997年,他來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在家人的建議下,他參加了娛樂節目《超級新人王》,並在節目中拿出了,已經落滿灰塵的歌單,一首原創的《夢有翅膀》得到了吳宗憲的賞識。
進入阿爾法音樂公司,他算正式起航了。
但是成功哪會來的這般容易,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
還是一個無名小子的他,給天王劉德華寄去了一首《眼淚知道》,收到的只是天王的一句「眼淚能夠知道什麼?」。
寄給天后張惠妹的《雙節棍》太繞口,不適合女生唱,也被無情地退了回來。
雖然左右碰壁,但是心高氣傲的他,毫不在意。作為帶進門的師傅吳宗憲,也是看不下去了,既然沒人肯唱你的歌,那你就自己唱吧。
就在這樣萬事不順的情況下,2000年,《JAY》跌跌撞撞地問世了。
這張專輯為他打開了音樂之門,拿下了當年的最佳流行專輯,最佳作曲人和最佳製作人。
一首最早中國風的《娘子》,更是被稱為樂壇的最高水準,而此時他後來的娘子昆凌才七歲。
作為新人,第一張專輯就大賣了28萬張,可能連當初抱著玩票心理的吳宗憲都沒有想到。
第一張專輯試水,第二張專輯迎來了大紅的機會。
時隔一年,專輯《範特西》就和大家見面了,這張專輯讓周杰倫,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一下子躍居成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
而且他的市場,已經不僅限於臺灣,唱片在整個東南亞,都成了搶手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亞洲巨星。
這張《範特西》當年賣出了170萬張,是第一張專輯的六倍之多。
第三張專輯《八度空間》,雖然歌曲依舊經典,但對於歌迷來說,已經缺乏了新鮮感。
專輯《葉惠美》的到來,看似送給母親的禮物,但更像是他大膽突破的見證。
這張專輯為他帶來的,不僅僅是演唱會場場爆滿,各大榜單力壓群雄,更是讓他成為首位登上《時代周刊》的男歌手。
樂壇大佬羅大佑曾經這樣評價他:周杰倫,他的貢獻在於賦予中文唱腔以新的表達方式,這方面他屬於獨一檔,至於其他的音樂人,都需要再觀察了。
有人說周杰倫只會哼雙節棍,那麼他就用一首《東風破》,來打碎這些質疑。
這也是周杰倫第一次,嘗試結合古典樂器創作,對於當時的流行音樂來說,這樣的嘗試非常的超前,而且意義非凡。
如果說《東風破》是創造模式上的突破,那麼《七裡香》就是情感內容方面的升華。
《七裡香》的旋律響起,瞬間讓我們感受到了初戀的味道,所有的記憶,仿佛都停留在了那個夏天。
2005年,周杰倫封神的一年,他被評為『』世界十大鬼才音樂人」,《十一月的蕭邦》更是賣到瘋狂,而且出演了第一部電影《頭文字D》,開始走向了全能藝人路線。
2007年,周杰倫的身份有了轉變,成立了杰威爾音樂公司,搖身一變成了周董。
但是身份的改變,並沒有停止他創作的腳步。他和方文山的黃金搭檔,也是愈發的得心應手,幾乎保持著,一年一張經典專輯的頻率。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樂壇雖然人才井噴,神曲不斷,但是周杰倫的霸主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所有的音樂獎項都拿了個遍,各大榜單也是傲視群雄,頗有獨孤求敗的感覺。
十年的洗禮,當年那個戴著鴨舌帽的害羞男孩,已經成長為超級巨星。
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他依然在前進,只是心中開始有了別的牽掛。聽媽媽的話,他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
2010年,年僅17歲的混血女孩昆凌,走進了周杰倫的世界裡。
2015年,兩人在英國舉行了世紀婚禮,同年迎來了可愛的女兒,這個長不大的男孩,終於有了幸福的家庭。
一向不喜歡拋頭露面的周杰倫,上《中國好聲音》做了導師,這要是在以前,就根本不可能發生。
看來親情和愛情,真的是有不可言喻的魔力,有了家庭後,周杰倫的性格,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而這樣的改變,在一些黑粉眼中,成了江郎才盡,只能靠綜藝撈金的話柄。
的確,在這個網絡大數據時代,專輯數量已經被網絡數據代替。
然而,表面虛假繁華的數據,並不代表名氣和地位的高低。比專輯銷售他沒怕過誰,比打榜數據,他更不會慫。
周杰倫的粉絲並沒有離開,他們只是成熟了,有的甚至已經老了,不願意再和年輕人折騰了,但需要的時候,他們依然一呼百應。
如今的華語樂壇,人人都只注重數據和榜單,而忽視了歌曲本身的質量。
隨處可見的抄襲和廉價的口水歌,就是人才凋零的體現,虛假繁榮數據的背後,是掩飾不住的衰敗。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想要再出一個世界級別的鬼才,恐怕已經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