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弗裡茨,悲劇的哈伯!這個給予世界希望的男人同時也「殺死」了無數無辜百姓..

2021-02-13 另一束光

「和平時期,科學家屬於全世界。但戰爭時期,科學家為祖國服務。」

在化學發展史上

有一位化學家

雖然他早已長眠地下

但是他卻給世人

留下關於他功過是非的激烈爭論

他似天使,也似惡魔

讚揚他的人說:

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

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

詛咒他的人則說:

他是魔鬼

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

這位備受爭議的化學家

是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德國科學家

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弗裡茨·哈伯

Fritz Haber

1915年春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

戰爭把曾經蔥鬱的依普爾原野變成人間地獄

浮腫腐爛的屍體散落在彈坑瘡痍中

子彈像雨點和失控的蜂群

尖叫著擊倒男人和孩子

迫擊炮用憤怒轟炸憤怒

士兵滿身汙泥屈身躲在戰壕

身邊是還沒有完全掩埋的戰友屍體

旁邊是老鼠和蒼蠅

它們在吃那屍體

在這個前所未見的地獄景象中

動物的饕餮和人類的自相殘殺

其瘋狂恰無二致

1915年4月,比利時伊普爾前線,幾名佩戴防毒面具的德軍俘虜。從時間上看,德軍發動毒氣戰就在這張照片拍攝前後不久。

此時,德國陣營裡

站著一個禿頂的小個子男人

絨毛大衣幫他抵禦四月的春寒

精緻修剪的鬍子下面

叼著他標誌式的維吉尼亞雪茄

這個人正是弗裡茨·哈伯

現在正是晚上

哈伯透過夾鼻眼鏡望向對面的敵人

這位德國猶太科學家正等待天象時機

凌晨6點,風向正好

「神誅英格蘭」

他給出命令

6000輛坦克用他新發明的秘密武器

向對手發起進攻

168噸氯被釋放到空氣中

借風勢扶搖而上直奔英法聯軍

英法聯軍毫無準備地看著謎一樣的煙霧向自己逼近。突然,他們開始感到肺裡面針扎一樣難受,劇痛讓他們難以站立,痙攣著倒在地上。此時他們的肺裡已迅速積聚了大量的濃液,先是口吐黃沫,繼而大量地咯血。看到戰友面目猙獰地倒在地上,被嚇壞的盟軍紛紛逃離,後撤了6公裡之遠。

這是毒氣戰首次在人類戰場出現

然而,毒氣戰的始作俑者

卻在這場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

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先別急著驚訝

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然不是因為他發明了毒氣

而是頒給他另一項研究

了解個中緣由之後

你就會明白得多虧了他

你、我才能擁有生命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也確實感恩於他

1868年12月9日

弗裡茨•哈伯出生在一個商人之家

當時正處於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時代

猶太人擁有很大的社會自由

他們可憑自己的能力和作為獲得成功

他從小就堅信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就像哈伯自己寫的:

除了自身能力的限制,

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飛黃騰達。

哈伯的父親是一位知識豐富

又善經營的猶太染料商人

由於燃料需要用到許多化學試劑

所以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和薰陶

哈伯從小和化學有緣

少年哈伯天資聰穎,好學好問好動手

小小年紀就掌握了不少化學知識

他曾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求學

曾做過著名化學家

霍夫曼和本生的學生

大學畢業後在耶拿大學

一度從事有機化學研究

曾撰寫過轟動化學界的論文

19歲的哈伯

破格被德國皇家工業大學

授予博士學位

19世紀末

化肥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但是隨著世界人口增長

糧食的需求也日趨增大

再加上工業發展和軍事上的迫切需要

糧食成為了限制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在此時

哈伯開始嘗試解決

威脅德國發展的糧食危機

德國的土地和氣候

可以生產出餵飽三千萬人口的糧食

如果沒有更多糧食產出

剩下的兩千萬人就會挨餓

想要解決問題

其實也非常簡單

早在1840年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就指出

氮是植物細胞壁的重要組成元素

所以,地裡能生產多少糧食

直接取決於你能提供給它多少氮

而這種元素也不難找到

它就在每個人眼前的空氣中:

四千萬億噸的氮氣

佔到地球大氣組成的80%

所以,問題的關鍵

從哪裡有氮變為了如何固化這些氮

提到固化氮

很多對化學比較感興趣的光友

應該都會想到一個方程式

——合成氨

N2+3H2==高溫高壓催化劑===2NH3(可逆反應)

1905年,哈伯赴美國考察

回國後也採用高壓放電固氮

實驗歷時一年,效果不盡人意

而後

哈伯進行一系列實驗

開始了自己探索合成氨的

最佳物理化學條件

他並不盲從權威,而是依靠實驗來檢驗

在一位來自英國的學生洛森諾的協助下

哈伯成功地設計出一套

適於高壓實驗的裝置和合成氨的工藝流程

這流程是:

在熾熱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獲得幾乎等體積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一步與水蒸汽反應,得到二氧化碳和氫氣。然後將混和氣體在一定壓力下溶於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製得了較純淨的氫氣。

同樣將水蒸汽與適量的空氣混和通過紅熱的炭,空氣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從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氣。

氮氣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及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

但什麼樣的高溫和高壓條件為最佳?

以什麼樣的催化劑為最好?

這還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探索

哈伯以鍥而不捨的精神

經過不斷的實驗和計算

終於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

這就是在600C的高溫、200個大氣壓

和鋨催化劑的條件下

能得到產率約為8%的合成氨

不過8%的轉化率不算高

在化工行業來看真的很低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

哈伯認為若能使反應氣體在高壓下循環加工

並從這個循環中

不斷地把反應生成的氨分離出來

讓未反應的氮氣和氫氣

重複循環使用

至此

他成功地設計了原料氣的循環工藝

完成了在工業上合成氨的

一整套工藝設計

雖然整套流程設計的天衣無縫

但要進行工業化生產

仍將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哈伯將他設計的工藝流程申請了專利後

把它交給了德國當時最大的化工企業

巴登苯胺和純鹼製造公司

這個公司原先計劃採用以電弧法生產氧化氮

然後合成氨的生產方法

兩相比較,公司立即取消了原先的計劃

組織了以化工專家波施為首的工程技術人員

將哈伯的設計付諸實施

雖然鋨雖然是最好的催化劑

但由於它非常稀有

並且十分難以加工

與空氣接觸還容易變為

易揮發的四氧化物

這個難點讓波施傷透了腦筋


他用了兩年時間,進行了6500次試驗

測試了2500種不同的配方

才最後選定了含鉛鎂促進劑的鐵催化劑


最後,在1913年

哈伯的合成氨的設想終於得以實現

一個日產30噸的合成氨工廠建成並投產

從此合成氨成為化學工業中發展較快

十分活躍的一個部分

合成氨生產方法的創立

不僅開闢了獲取固定氮的途徑

更重要的是這一生產工藝的實現

對整個化學工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合成氨的研究來自正確的理論指導

反過來合成氨生產工藝的研試

又推動了科學理論的發展

鑑於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

和它的研究對化學理論發展的推動

1915年諾貝爾獎協會

決定把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裡茨·哈伯

1914年,愛因斯坦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裡茨·哈伯合影

現如今

每年有一億噸化肥

通過哈伯制氮法生產

現在地球上將近70億人口

包括你和我

身體裡一半的氮

都歸功於哈伯制氮法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科學發現

新生兒因它免於死亡

我們因它得以長壽

服務國家並因此獲得名譽

哈伯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曾經那個小鎮猶太男孩如今成了科學明星

給德國帶來享譽世界的榮耀

隨著德國人口和經濟都飛速發展

帝國的野心也日益膨脹

德國人為自己野心找到的對策是:

越過比利時,攻打法國

但原本期望的速戰速決沒有實現

德軍受到阻截,在馬恩河停滯不前

士兵委縮在戰壕裡,抬頭就是橫飛的子彈

德軍陷入困境

漫長的戰線從平原一直延伸到海岸

士兵傷亡數字不斷攀升

這個時候愛國主義者哈伯毛遂自薦

他知道自己能提供幫助:

上一個實驗中把氮分子分開需要巨大能量

那麼當實驗反過來做

氮原子聚合時也應該會放出巨大能量

他給軍方上書解釋了自己的妙招:

他那個給億萬人帶來生命的化學方程式,

也可以用來製造炸彈

哈伯天才的逆向思維和由此而生的武器

幫助德國又戰三年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

他讓戰爭多打了了三年才結束




然而,單純炮彈的供應

無法將德國領向勝利

盟國手中握有同樣的武器和更多士兵

於是哈伯的天才又閃現了:

氨水加上氯就可以變成一種可讓人窒息的氣體

可以用作毒氣攻擊敵人

當時已無計可施的德國高層

採用了這個建議,做困獸尤鬥

也是在這個時候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博士站了出來

她公然反對丈夫

指責這種野蠻行為有違科學精神

指責哈伯的研究

「科學應該是造福人類的學科,

而不是製造出讓無數士兵死於非命武器」

也就是在這時

哈伯說出了那句令全世界默然的話

「和平時期,科學家屬於全世界;

但戰爭時期,科學家為祖國服務!」

哈伯的妻子

在此之後

哈伯與妻子克拉克的關係

近乎破裂

隨後,在1915年4月22日晚

哈伯用毒氣一下殺死了6000名盟軍士兵

也因此得到了德軍的「褒獎」

在5月1日的慶功宴後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出於良心的譴責

在凌晨飲彈自盡

妻子自殺後的第二天

哈伯就去了前線指導更多進攻

小兒子赫爾曼被留在家

一個人承受母親的死亡和父親的缺失

後來1930年

哈伯的小兒子赫爾曼移居美國

因無法承受父親當年的行為

也以自殺了結

戰後的哈伯也一直被妻子的死折磨

他說:

「她說的那些話有時會在我耳邊響起,

容貌也常常浮現,讓我痛心不已。」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一聲槍聲響起

宣告了德國的戰敗

幾百萬士兵離開血汙泥淖和毒氣返回家鄉

毒氣戰給雙方都造成十萬人的死亡

外加幾百萬傷員

幾百萬人死於哈伯研發的炸彈

和其他數不盡的德國人一起

哈伯為自己的國家戰敗和賠款而感到羞恥

他的愛國熱情又一次被激發

幾乎想要一個人來為國家賠這筆錢

他花五年時間想造就另一個奇蹟:

十年前他成功從空氣中生產出麵包,這一次他鑽研從海水中提取中黃金之法。或許對他濫用自己的天才感到厭倦,幸運女神這次沒有再垂青他。實驗的失敗好像人生一個轉折點,這之後他的命運開始風水日下。

1933 年希特勒出任總理

德國和世界開始了另一段不幸

納粹政府宣布不允許猶太人在文化機構任職

鑑於哈伯在一戰中對國家的「突出貢獻」

他被豁免在外

不過他手下那些研究員就不那麼幸運了

75%的研究員都有猶太人血統

按照命令要被解僱

這次哈伯沒有再站在政府那一邊

他憤而辭職

從小在威廉時代的德國長大

他受的教育是

每個人可以憑能力出頭而不是憑血統罹難

他傷心看到祖國的倒退

對祖國感到失望

哈伯成了流亡者

在歐洲四處漂泊一段時間之後

他得到了去英國劍橋任教的機會

不過他並不被英國人待見

旁邊的法國人更是一直痛恨他是個戰爭犯

「天才弗裡茨」如今成了被遺棄的人

漂泊流浪的日子裡

他的身體和心理一樣每況愈下

1934年

在奔赴瑞士一家療養院的途中

他心臟病發作

在一家旅館裡孤獨去世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對自己將科學用於戰爭表示懊悔

和妻子達成了和解

奧斯維辛集中營


故事到此還沒有完

哈伯去世三年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他曾經的許多發明再一次被派上用場

其中包括一中叫做齊克隆的氫氰化合物

這原是種殺蟲劑

不過納粹發現只要稍微改動一下化學式

這種殺蟲劑就能完美符合他們的需求

納粹的化學家去掉了其中能引起人警覺的味道

改造後的齊克隆B

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被人吸入

在奧斯維辛

齊克隆B被納粹用作高效的殺人工具

猶太人被關進貨櫃改成的浴室裡

水龍頭裡噴出無色無味能滅絕一切生命的氣體

在其中一節車廂的屍體裡

有哈伯的外甥女,他的侄孫也在

他曾經的很多朋友也在

似乎命運嫌哈伯為地球增加的人口

和他在戰爭期間減少的人口不對等

在哈伯死後

還讓他的發明物起作用了一段時間



直到今天

歷史學家仍不知該如何評價哈伯

如果沒有他的貢獻

幾十億的人口不可能存活下來

同樣如果沒有他,一戰會更早就結束,

不會有那麼多人死於非命

不會有那麼多人抱著殘肢苟延生命


哈伯身上有一毀一譽:

他是「奠定現代氮肥工業基礎」的科學天才

餵飽了地球上近一半的人口

一邊又是開「毒氣戰」先河的戰爭惡魔

殺人無數

然而對其本人而言

兩者無非都是出於對祖國的忠誠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際網路

由公眾號「另一束光」重新整理編輯

如需轉載,請於後臺回復「轉載

分享給朋友或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

微信號:otherlight

相關焦點

  • 天才的悲劇!這個給予世界希望的男人"殺死"無數無辜百姓
    此時,德國陣營裡站著一個禿頂的小個子男人,絨毛大衣幫他抵禦四月的春寒,精緻修剪的鬍子下面叼著他標誌式的維吉尼亞雪茄。這個人正是弗裡茨·哈伯。現在正是晚上,哈伯透過夾鼻眼鏡望向對面的敵人,這位德國猶太科學家正等待天象時機。凌晨6點,風向正好。「神誅英格蘭。」
  • 讀《白夜行》:在這個殺母弒父的悲劇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在東野圭吾的推理世界裡,供奉著人性和愛。湯川在《伽利略的煩惱》一書中說:人心也是一種科學,而且極為深奧。東野圭吾自己也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人性本複雜,無法用善良和邪惡來簡單概括。
  • 淺析《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知更鳥」的象徵性意義指代
    《殺死一隻知更鳥》同時也是一本帶有自傳性質的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哈伯·李的父親也曾為兩個黑人打過官司,那兩個黑人被誣陷殺了人,但最終的結果,兩個黑人被判了絞刑,而哈伯·李的父親,從此以後再也不做律師了。
  • 《悲劇人偶》:娃娃是無辜的,執念在人性中是悲劇的根源
    也許東叔使用玩偶扮演角色的動機是,有時玩偶比人更可靠,玩偶不會撒謊,而人類世界充滿著會撒謊和欺騙。在小說中,給竹宮的大家族帶來災難的不是娃娃,而是人性中的執念,這個執念來自表現,因為自私、貪婪、仇恨和對利益的追求。本文將從永島、宗彥和佳芝的執念的角度,解讀不同人物相似悲劇命運背後的深層次因素,並探討他們最終命運帶給我的一些啟示。
  • 救人無數殺人如麻——諾獎得主中的惡魔
    他發明的毒氣彈帶走無數條鮮活的生命。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裡茨·哈伯——一個剛被列入戰犯名單的德國人。這個消息在科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很多科學家甚至不願意跟他站在同一個領獎臺上,但是到底為什麼瑞典皇家科學院會頒發給一個被釘在恥辱柱上的男人呢?
  • 今生無悔入巨人:這殘酷而又美麗的世界
    殘酷而黑暗的世界巨人世界,無疑是極度殘酷的,當面目可憎的無腦巨肆意啃食無辜之人時,那種駭人的恐怖是現實中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艾爾迪亞人利用自己獨有的巨人之力,對全世界展開了徵伐,無數民族因此慘遭奴役,在消滅所有敵人後,艾爾迪亞人自己也開始相互廝殺,終於,145代弗裡茨王決定徹底終結這一殺戮的輪迴,徹底結束自己民族這一罪惡的歷史。
  • 中國版《素媛》,願天下再沒有《無辜囚徒》
    今天我想關心的是那些曾經在幼年有過類似遭遇的孩子們,希望他們不要因為別人的過錯,把自己變成《無辜囚徒》。影片講述了陸景和宋清歌兩位都有童年時被性侵經歷的女子,成年之後依舊無法走出童年噩夢,只能反覆折磨自己,在自由的現實世界中給自己帶上桎梏,讓自己變成「無辜囚徒」的故事。
  • 重溫《楚喬傳》才懂:元淳被士兵玷汙,值得同情,但並不無辜!
    重溫《楚喬傳》才懂:元淳被士兵玷汙,值得同情,但並不無辜!! 導語:元淳一生的悲劇,皆由於兩個男人,一個是愛她的,一個是她愛的,這個愛她的男人是她的父皇,曾經為了她填平了一個池塘,這個她愛的男人是燕洵,陪著她長大。
  • 這齣悲劇,炸出了無數人的童年陰影!
    獄中,北鬥一度拒絕與代理律師溝通,好不容易同意見律師了,他一開口卻希望被判死刑。通過他們隻言片語的談話,北鬥悲劇的一生才逐漸攤開在我們的眼前。因為擔心失手殺死母親,他向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尋求了幫助。在福利院,北鬥遇見了改變他生命軌跡的養母。因為養母的愛,他終於學會了笑,感受了幸福,回歸到了正常人的生活。
  • 【獨家·24小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哈伯的雙面人生
    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在所謂的「愛國心」驅使下,就充當了這個被稱為「戰爭魔鬼」的角色。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戰爭魔鬼」後來竟榮獲了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此事說來就話長了…… 克魯克斯的「危言」  19世紀,德國黑森公國的化學家李比希注意到,達姆施塔特市郊的莊稼正在逐年減產。
  • 《悲劇人偶》:人偶是無辜的,人性中的執念才是悲劇的根源
    也許東叔運用人偶擬定為一個角色的背後動機就是:有時候人偶比人更可靠,人偶不會說謊,而人類的世界充滿著謊言和欺騙。在小說中給竹宮這個大家族帶去災難的並非這個人偶,而是人性中的一種執念,因為自私、貪婪以及仇恨以及加上對於利益的追逐而表現出來的執念。
  • 悲劇——身而為人
    「悲劇這種戲劇形式和術語都起源於希臘,這種文學體裁幾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沒有,無論中國人、印度人,或者希伯來人,都沒有產生過一部嚴格意義的悲劇。」中國所謂的傳統悲劇和悲劇的標準也有區別。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裡大力發掘了中國的傳統悲劇,認為像《竇娥冤》一類的戲劇可以屹立在世界悲劇之林而毫不卻步。
  • 殺死一隻知更鳥:為人生而平等而歌唱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是一個非常難辦的事情,還是毅然決然的開始進行著。在開庭的那一天裡面,阿迪克斯不斷的安慰著魯濱遜,希望他能夠平靜下來,他一定會取得勝利的。但是這只是阿迪克斯的假想,也是很多正義人士的希望,但是最後。。。。。
  • 希臘悲劇
    這位西方戲劇的第一位批評家在《詩學》中寫下了自己的觀察所得,其中包括那篇著名的悲劇論,並且,人們相信,其中還有一篇喜劇論,不過,除了第一行之外,它已全部佚失。亞里斯多德分析了對一個虛構故事的體驗怎樣才會與一個真實悲劇事件的體驗效果相同。他意識到這是因為觀眾會與劇中人物認同,因此幾乎可以在同等程度上感受演員們假裝出來的痛苦。
  • 《天才槍手》:貧窮讓最無辜的人變得最墮落
    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人會自甘墮落,但總會有人天生卑微。泰國電影《天才槍手》就講述了天才學霸小琳的底層卑微和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故事。剛開始看這部影片時,一直以為是部軍事諜戰片,但實際上則是圍繞著一群學生考試作弊展開的燒腦大劇。這是一部會讓所有上過學、考過試的人都會有所共鳴的小眾電影。
  • 這個世界裡,沒什麼男人
    丹妮想要個孩子,選擇人工授精,獲得天才女兒。隱秘的出逃欲望、壓抑的同性慾望最終釀成悲劇。©[牡丹花下]:沒有男人的日常「女性群戲」創造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沒什麼男人。如果有,就抹殺他。這個家,只有女人了。抹不去的,是男人們的傷害。
  • 小人物也要撬動世界,德國潛艇王牌弗裡茨·朱利葉斯·萊姆普
    納粹頭目們是從英國新聞廣播中知道這個消息的,他們的反應就像被雷驚了的蛤蟆一樣既驚恐又絕望,多年來德國人一直試圖消除上次大戰中無限制潛艇戰的惡劣影響,誰知道竟在開戰後幾個小時就付諸東流,更糟糕的是還有美國人…… 德國宣傳部門立刻調集了海軍的報告和情報,按海軍的記錄,當天最近的一艘U艇離雅典尼亞號沉沒地點也有75英裡。
  • 白寶山最後的悔恨,他也曾想做個好人,不想殺死那麼多無辜的人
    「我犯了這麼大的罪才有權利在這兒講幾句話,這個代價太大了,多少人的鮮血換來了今天……我對無辜死亡的人……(哭)……說聲對不起……(哭)希望以我為戒,不要做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是白寶山在法庭上做的最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