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後,蔣介石在臺灣制定了「新竹計劃」,到底是幹什麼的

2020-12-19 阿勝說歷史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國的一個事件轟動了世界——原子彈爆炸成功。受刺激最大的人就是蔣介石,為了能夠在軍事上和大陸持平,他也專門制定了一個關於核武器的計劃——新竹計劃。

很顯然,這個「新竹計劃」失敗了,可是其中的過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小編和大家簡單的介紹之下。

蔣介石退守臺灣之後,美國也在臺灣也部署了核武器裝備,可是新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蔣介石決心靠自己發展軍事工業。

於是授意國防部長蔣經國,專門執行這項計劃。

「新竹計劃」的內容是:讓核武器研究人員,以職業的身份進入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開始儲備專業人才,購置原料設備,計劃用10-15年的時間,在臺灣建立一個原子能反應爐,然後在建立一個化學分離廠,提取核原料,在建立以個重水加工廠。

1963年,蔣介石親自審批,為這項計劃撥款1.4億美金。

為了能夠得到國際上的承認,1965年,和原子能機構籤訂《原子能安全保障檢查三邊協定》,以民用為理由,開始和原子能有關的人員,暗中進行聯繫。

根據美國情報部分的消息,到1967年的時候,臺灣的核子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為了購買設備,臺灣和德國的西門子公司,達成設備購買計劃,報價約為1.2億美金。

吳大默從美國返回臺灣之後,針對「新竹計劃」給蔣經國,提出了幾點建議:

1,不管是從政治、核戰略角度,臺灣發展核武器,並不明智。

2,動輒上億美元,而臺灣的外匯儲備,是有千萬,花費太大。

3,美國對這件事情了如指掌,到了關鍵的時刻,可能會極力的阻止,影響雙方之間的關係。

這三點意見,對將蔣介石影響很大,於是1967年蔣介石、蔣經國決定停止「新竹計劃」。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蔣經國竟然瞞著他,繼續推行這個計劃。

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蔣經國在屏東縣建立了一個新的實驗基地。

1969年,蔣經國從加拿大,買來反應爐。到1978年就可以提煉30公斤鈽。

如此快速的發展,引起美國的注意,開始對臺進行核限制,要求立即停止研究計劃,還逼迫臺灣退所有,由美國提供的鈽,還把臺灣所有的提煉設備全部拆除。

然而美國兵不放心,1976-1977年,美國又發現兩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一,在臺灣熱處理實驗室,有一個運送原料的水閥,並不在備案之中。

第二,有一個反應爐,只有70%的鈾容量,其餘的不知去向。

這一消息傳出之後,美國立即施加壓力,在輿論上引起軒然大波。蔣經國只能通過駐美大使向外界保證,臺不會再從事任何與核武器有關的活動。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1961年至1964年為第3期,計劃重點為:維持經濟穩定,加速經濟成長,擴大經濟基礎,改善投資環境。1965年至1968年為第4期,計劃重點為:促進經濟現代化,維持經濟穩定,促進高級工業發展。可以看出,從這一期,臺灣當局將經濟現代化作為目標。
  • 看一看蔣介石的子孫後代,都在幹什麼?
    蔣經國首先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這哥倆是蔣介石傾注畢生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其中蔣經國從政,後來接了蔣介石的班,成了國民黨的領導人,主政臺灣十餘年,推行現代化改革,是臺灣現代化的奠基人。蔣經國病逝於1988年,享年78歲。蔣緯國從軍,畢業於德國陸軍慕尼黑軍官學校,曾參與德軍閃擊波蘭的戰鬥。蔣緯國從德國軍校畢業後,一直在國民黨裝甲兵部隊任職,歷任戰車團團長、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司令。他對於軍事戰略研究頗有成果,被國民黨軍方奉為軍事戰略學家。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 關注臺灣新竹——「富裕中的貧窮」
    蔣經國時代決定在該地成立「新竹科學園區」,數十年下來積累了一定的成績。    1980年落成的科學園區,如今有四八七家公司、十五萬名員工。多年來這個地區陸續湧進了很多人,新竹市政府規劃東關埔計劃區、新竹縣打造竹北市五個重劃區;建造了數不清的高樓大廈,住進去的多是眾人欽羨的新竹科技新貴。     新竹縣的人口成長快速,「人口淨遷入率」居全臺灣的第一名。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
  • 臺灣往事與迷途:中國臺灣70年經濟簡史!
    1983年,兩岸迷霧漸散,春風拂面,尹仲容二女尹儀芝赴香港,見到了闊別35年的母親,老太太老淚縱橫地對女兒說:「你和弟弟回不來,我的眼淚都哭幹了,原來我老埋怨你父親不該同意你們去北方念書,後來看他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嘆氣,我知道他也很難過,就不再在他面前提這事了。」此時,尹仲容已去世20年。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客觀來說,其實鄧文儀的軍事才能在國民黨內並不算特別出色,他之所以能夠在蔣介石面前站穩腳跟,完全是憑藉著兩個條件:第一,他是黃埔一期學生,蔣介石一直都把黃埔學生視為自己的嫡系,對黃埔一期尤其重視;第二,鄧文儀對蔣介石忠誠,認可蔣介石的地位,並追隨蔣介石。鄧文儀畢業後不久就跟隨在蔣介石身邊,曾經連續七年被任命為蔣介石的隨從參謀,由此可見蔣介石對鄧文儀的信任非同一般。
  • 最新出爐:2019臺灣地區大學排名!臺灣大學排名第一
    1945年,臺灣光復後,改名為「臺灣大學」。1949年,蔣介石政府遷往臺灣,臺大取代了當時尚未在臺復校的中央大學,成為了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資助經費第一的高校。臺灣大學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長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學者而著稱,其教授、學生與校友皆對當代臺灣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臺大校園亦多次成為民主運動、學生運動的策源地。許多臺大的畢業生擔任了臺灣各大行業的領軍人物,如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
  • 蔣介石有多想反攻大陸?原子彈都擋不住!
    早在1946年10月,蔣介石參加臺灣光復一周年活動,就在考察之後表示:「只要有了臺灣,共產黨就無奈我何!」的口號,還制定了「半年整訓,一年反攻,三年成功」的時間表,同時臺灣也被確定為「復興基地」。而且,這也只是一個口號而已,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蔣介石自己也承認,喊口號是「為堅定大家的意志,指示大家努力的目標和進度」。空洞的口號並沒有什麼用,兵敗,還是一樣的如山倒。到了1949年底,國民黨方面全部遷至臺灣,500萬軍隊,撤退到臺灣的只有50萬左右。一片風雨飄搖中,「代總統」跑到美國不回來了,蔣介石再次登上前臺,又成為「總統」。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並稱「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和林少貓等便是這一時期著名的抗日義軍首領,分別在臺灣北部、中部和臺南領導抗日武裝。惱羞成怒的殖民統治者為鎮壓抗日武裝,殘忍地實行焦土政策,臺灣人民被屠殺者難以計數。到1898年,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改變策略,一面頒布「匪徒刑罰令」進行嚴罰及掃蕩,一面制定「土匪招降策」誘降抗日分子,然後再在「歸順」儀式中,集體屠殺。
  • 蔣介石乘飛機逃往臺灣,解放軍本可將其擊落,卻被這位開國元帥斷然拒絕 !!
    任專機機長十年後,衣復恩當上了臺灣「空軍情報署長」。二零零零年,衣復恩出版了《我的回憶》,該書披露了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蔣氏父子與美國CIA合作,派遣空軍飛行員到大陸秘密偵察歷史。蔣介石無奈之下選擇臺灣為「不能再退的後方」,於是,他在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接任代總統,並於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抵達臺灣。在蔣介石乘飛機逃往臺灣時,解放軍本有機會將飛機打下來,但由於葉劍英沒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而錯失了這個機會。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在歷史的描述中,蔣介石是一個容易猜忌和多疑的人,他雖然惜才卻把忠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幾次三番變卦的部下,蔣介石卻數次原諒張發奎,並且也有過對他委以重任的經歷,足見張發奎的手段不一般
  • 南京大屠殺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日軍當局在指揮十多萬日軍血腥屠城的同時,還對南京實施了嚴密的新聞封鎖。直到1937年12月15日,戰時留駐南京、目睹日軍大屠殺的五位美、英記者得以離開南京,前往上海,寫成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新聞電訊稿發表,傳遍了全世界,條件極其艱苦的中國各新聞傳媒,才輾轉從這些報導中,得到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比較準確的信息。
  • 蔣介石到底運到臺灣多少黃金?後人爆料:現在還沒有用完!
    蔣介石第一次去臺灣,是在1946年10月。他和宋美齡悄悄飛到了臺灣。看到那裡和平、安全,經濟發展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臺灣有自己的貨幣,但蔣介石沒有下令取消。他在日記裡寫道,臺灣「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模範省。」
  • 汪精衛公開投靠日本,蔣介石制定了多少應對措施,結果如何
    文章引言:1938年,汪精衛在龍雲的幫助下,逃往河內。12月31日,發表《豔電》公開響應,滅亡中國的近衛三原則,邁出了當漢奸的第一步。那麼在國內,蔣介石制定哪些應對措施,效果如何呢!蔣介石得知汪精衛逃離重慶之後,最初的態度是「痛惜」,一直希望汪精衛能回頭。
  • 臺灣70年往事:從經濟、科技等角度,透視臺灣經濟興衰、產業轉型升級
    1983年,兩岸迷霧漸散,春風拂面,尹仲容二女尹儀芝赴香港,見到了闊別35年的母親,老太太老淚縱橫地對女兒說:「你和弟弟回不來,我的眼淚都哭幹了,原來我老埋怨你父親不該同意你們去北方念書,後來看他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嘆氣,我知道他也很難過,就不再在他面前提這事了。」此時,尹仲容已去世20年。
  • 9月18日,蔣介石在幹啥?
    1931年9月18日這天,「九一八」事變尚未發生前,蔣介石早早起來後,上午與宋美齡同去拜謁了中山陵。稍後回到南京城裡,參加國府會議,內容主要為討論工廠檢查法等問題。到了晚上9時半,蔣已驅車至長江邊的碼頭,登上了永綏艦,前往南昌督師「剿共」。
  • 【幽默詼諧】民樂《濫竽充數》笙:唐富、指揮:劉江濱、演奏:臺灣新竹青年國樂團
    精彩導讀:                      新竹青年國樂團簡介「新竹青年國樂團」成立於2011
  • 盛禧奧在臺灣新竹啟動新的TPE試驗設施
    (能動2020年12月3日訊) 盛禧奧是一家全球性的材料公司,也是塑料、膠乳粘合劑和合成橡膠的製造商,宣布在臺灣新竹的熱塑性彈性體(TPE)試驗設施舉行落成典禮。該設施是盛禧奧 TPE 增長策略的重要一步,能夠在本地生產定製的 TPE 和熱塑性聚氨酯(TPU),以其領先的生物塑料產品組合,為亞太地區客戶提供服務。
  • 1954年,蔣介石為啥冒險返回大陸?他到底做了什麼?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不得不選擇放棄大陸退居臺灣,企圖在日後重新尋找機會反攻大陸。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失敗已成定局,此後他再也沒有得到過反攻大陸的機會,甚至於再也沒有回到過大陸。不過有意思的是,在蔣介石撤退臺灣以後,在1954年他曾冒著巨大的風險到達過距離大陸不遠的一座小島上,這是為何呢?他又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