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
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
彈指一揮,五年過去。這五年,我國紀錄片數量質量均大幅提升,掀起一波波收視熱潮,社會影響力、美譽度不斷增強。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紀錄片全行業投入達34.7億元,經營收入超過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2%。其中,上映紀錄片電影11部,票房7795萬元、同比增長146%。2017年,央視和各省級衛視在紀錄片和紀實類節目上頻頻發力,精品佳作好評不斷。
五年來,總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出臺《百部重點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選題規劃(2016—2020年)》《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扶持計劃》等方案,對紀錄片項目進行補助。通過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績效獎勵,減免紀錄片生產交易出口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等措施,扶持紀錄片產業發展壯大。湧現出了一批以人民為中心,反映時代變遷、社會改革成就的偉大作品。
今年下半年,《將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大國外交》《巡視利劍》《輝煌中國》等專題紀錄片相繼播出,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真實記錄了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成為萬千百姓家庭的「必追劇」。
《將改革進行到底》生動講述老百姓身邊的點滴變化,讓改革故事看得見、摸得著。片中「看病方便了」「腰包鼓起來了」「火車更快了」「戶口辦好了」等改革故事使觀眾感同身受,「鑰匙大姐」等普通人物的出場使改革故事有血有肉。
《輝煌中國》採用「內容眾籌」的創新製作方式,面向全國徵集五年來百姓眼中的成就故事、百姓身邊的巨大變化,由百姓自己講述精彩「中國故事」:宏偉壯觀的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科技感十足的復興號動車、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改變生活的行動支付、共享單車……正是群眾有了代入感、參與感,紀錄片引發社會各界的觀看熱潮和熱議。例如《法治中國》,於8月18日至23日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截至8月24日,在央視新聞媒體各平臺累計播放就達1.36億次,新浪微博視頻累計播放9850千萬次、「法治中國」話題1.4億閱讀量。
這一系列紀錄片很好地發揮了專題片在傳播黨的聲音、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集中刊播報導、網上網下齊發力、內宣外宣相呼應,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了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齊頭並舉多點開花。
五年來,國產紀錄片呈蓬勃發展之勢,湧現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各種類型紀錄片成果豐碩、精彩紛呈,一批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強勁的優秀作品廣受好評。
《我們這五年》《中國表情》《希望的田野》《落地生根》《把夢想點燃》等,反映了十八大以來各領域的建設成就和深刻變化,展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的《長徵》、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的《紅色氣質》《重生》、反映國家戰略的《一帶一路》等紀錄片在主流電視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永遠在路上》以真實案例向公眾展示了我們黨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人物類紀錄片屢創新高,講故事的方式受到廣泛歡迎;反映傑出「匠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後,又經社交視頻網站「嗶哩嗶哩」轉載,受到網民追捧,後又改編為電影進入院線放映,成為現象級作品;自然類紀錄片再放異彩,贏得大量受眾尤其是年輕人喜愛。《野性深圳——紅樹林的生物鐘》《美麗西江》《重返狼群》《黑頸鶴》等充分展現圈粉能力,激發了年輕人保護大自然生態的熱情。
五年來,新媒體新技術給紀錄片帶來新的資源、新的渠道,成為紀錄片發展的強勁引擎。
2016年,新媒體(含自媒體)在紀錄片行業總投入10.47億元,佔總投入的30%。適應年輕受眾觀看習慣逐漸從大屏向小屏轉移的趨勢,紀錄片在視頻網站、手機等平臺的「跨屏」融合成為潮流,不僅方便受眾隨時隨地觀看,進行評論、轉發和分享,而且可以根據互動反饋及時了解受眾需求,創作生產更契合受眾口味的作品。通過擷取精彩片段,製作適合在手機上觀看的「乾貨」版,增強二次傳播效果。比如摘自《法治中國》的短視頻《習近平談冤假錯案:做糾錯的工作就是為了彌補傷痕》,單條在新浪微博24小時播放量就達1218萬,閱讀量1640萬。「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轉載該片後,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留言數超過3000。
新媒體即時性、碎片化傳播的特點還催生了微紀錄片等新樣式,如《中國夢365個故事》《故宮100》《國家相冊:生命的顏色》等,以其更加貼近群眾、敘事靈活、強調視覺效果等特點受到歡迎。
同時,眾多網民利用數位相機、手機等拍攝了大量原創紀錄片,在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廣泛傳播。虛擬實境VR、無人機航拍等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也為紀錄片拍攝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嘗試。
五年來,中外合資、中外合拍紀錄片廣為普及,生產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如五洲傳播中心和英國雄獅電視公司聯合製作的電視系列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英國天空電視臺與央視紀錄頻道聯合製作的《大熊貓》,美國PBS電視臺和英國BBC共同投資的《中華的故事》,中英多家機構聯合拍攝的《孔子》,國家地理頻道和英國BBC聯合拍攝的《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與日本NHK聯合拍攝的《開創者X:絲路崛起》,與美國合拍的《智慧中國》,與西班牙合拍的《盲猴歲月》等等。
除聯合製作外,國內紀錄片還大力探索海外發行和傳播渠道,借船出海、借筒傳聲成為走出去的有效途徑。由尚視影業聯合北京環球藝動影業和迪士尼影業出品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充分利用迪士尼影業全球發行網絡平臺,以10多種語言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其中在美國獲得了超過1500塊銀幕大規模開畫的成績,得到觀眾和評論界一致好評;《一帶一路》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進行境外傳播,成為紀實影像參與國際傳播的代表作。
中國紀錄片走出了一條從內容到運營的中國模式,產生了一批真正有影響力的優質作品,講述著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描繪著美好幸福的人民生活,弘揚著奮發昂揚的中國精神,凝聚著敢拼能贏的中國力量。砥礪五年,海闊更兼魚躍;五年砥礪,迎接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