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塊摩崖石刻,在杭州鳳凰山聖果寺遺址中顯得十分突出。
你會發現,一塊開鑿得平平整整的巖壁上,赫然刻著「忠實」兩個楷書大字。這就是宋高宗的親筆手書——「忠實」摩崖石刻。
「忠實」石刻,高92釐米,寬182釐米,字徑85釐米。因為此處曾專門建有一座忠實亭(今已毀)來保護石刻,所以至今「忠實」二字清晰可見。據說,字徑旁邊原本留有宋高宗的金章玉印,可惜已被後人鑿去,因此如今只留下了一個空印。
看高宗生平,思「忠實」之謎
紹興十七年(1147)六月,宋高宗趙構迎來40歲生日。當天,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他突然心血來潮,來到宮廷後苑,大筆一揮,寫下了力透紙背的「忠實」二字。關於這一段「小插曲」,幾乎沒有史料記載,導致「忠實」背後的謎,至今只能以揣測來解讀。
宋高宗的「忠實」寫給誰?為何而寫?要想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進一步走向宋高宗,窺探他的生平,了解他的另一面。
宋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北宋宣和三年(1121)封康王。靖康二年(1127),金軍侵犯汴京,擄去北宋徽宗、欽宗二帝。此時,身為康王的他正好不在京城,由此逃過一劫;而復國的大任也落在了他的身上。於是,當年五月初一,20歲的趙構在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登位稱帝,成為開創了南宋王朝的宋高宗。
宋室南渡之時,宋高宗由海道途經杭州,聽說此地叫「仁和」,甚喜,有了駐蹕杭州之念。建炎三年(1129)二月,宋高宗升格杭州為臨安府。十月,還臨安,定下奠都杭州之策。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昭告天下,正式宣布定都杭州,皇宮即設在鳳凰山東麓。宋高宗在位36年後,退居德壽宮,又受養24年,81歲駕崩,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
南宋150餘年間,儘管戰亂不斷,國土日蹙,但其經濟之繁榮,科技文化之發達,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就宋高宗個人而言,無論對其如何臧否,他畢竟是南宋的立國皇帝,開創了以杭州為基業的南宋歷史。平心而論,他對於保疆守土或者交戰議和的決策,從一個封建帝王看,還是恪盡職守的;而對於南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的推動發展,也是有所作為、屢有建樹的。
品高宗書法,解「忠實」之義
眾所周知,宋徽宗是位「文藝皇帝」,有著很高的書畫和詩文造詣,而作為其第九子的宋高宗,也遺傳到了一些文藝細胞。殊不知,宋高宗其實也十分擅長書法,而且對當時的書壇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南宋書法藝術與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紹興三十二年(1162),55歲的趙構禪位給皇太子趙昚,自己則當上了太上皇。擺脫了繁冗的政務,他在德壽宮內頤養天年,精研書法,由此登上了自己一生書法藝術的巔峰。其書法藝術,既功力雄厚,又有一種飄逸瀟灑之風。他不僅精於書法,而且還整理收集了北宋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倡導官民研習書法。當時,學習書畫,在民間與官府蔚然成風,臨摹效法宋高宗書跡者也不在少數。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細細品鑑、靜靜琢磨這「忠實」二字,揮筆灑脫流暢,筆力酣足,神和氣厚,端正停勻,書法功力不容小覷。再回到「忠實」的謎題上,40歲這年,宋高宗為何寫下這兩字,又寫給誰?
一種普遍說法,說他20歲坐上皇帝之位,35歲殺死嶽飛,五年後,不知是不是懊悔,想起了嶽飛,於是提筆寫下了「忠實」二字。
還有種說法,則是從石刻所在位置來推測。南宋在杭州定都後,聖果寺改成了殿司衙,皇宮的服務機構尤其是御林軍就駐紮在這裡。因此,很有可能趙構的「忠實」就是寫給御林軍看的。我們知道,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以前就是御林軍,後來「黃袍加身」才當上了皇帝。從此,宋代重用文官,對武官始終帶有戒心,生怕歷史重演。因此,宋高宗將「忠實」寫給御林軍,就是希望他們忠實於君王。
但也有可能,宋高宗是希望昭告天下,子民團結一心,從連年徵戰中恢復起來。又或者,他也是在惕厲自己,身為帝王,應以社稷為重,以忠實之心,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黎民百姓。
又或許,以上種種揣測,都兼而有之。
本文由魚言史記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