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FM107.7播出的《聰明學堂》節目講到嶽飛風波亭冤獄這一段。
記得小時候聽《說嶽全傳》,聽到嶽家軍在朱仙鎮大捷之後,眼看著可以直搗黃龍收復中原,竟然被秦檜慫恿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把嶽飛召了回去,令北伐功敗垂成,實在覺得既痛心又不解。嶽飛這樣的忠臣良將,在前線大獲全勝,做皇帝的不但不高興,反而把他召回去殺了,這是哪門子道理?
這種感覺在聽《楊家將》的時候,也是如出一轍:明明楊家將忠君愛國又能打,可皇帝卻硬是要信潘仁美的鬼話,害得楊家幾乎死光死絕,簡直是莫名其妙!
不過後來慢慢長大了,史書讀多了,也就知道這些演義固然不可以盡信,而在歷史中的皇帝們,也自然有他們的原因。
今天心血來潮,把節目的講稿貼一段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嶽飛的一點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討論啊!
嶽飛率領的嶽家軍在郾城和潁昌連續擊退金兵的進攻,令駐守在開封的金兀朮十分被動,一度打算撤離,而河南河北也有大片失地被嶽家軍和當地的義軍所收復,只要南宋朝廷下決心大力支持,北伐的形勢可以說相當光明。起碼收復舊都開封,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坐鎮在臨安的宋高宗這個時候想的,卻並不是收復中原直搗黃龍。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奇怪,宋高宗身為皇帝,有個大將為他收復失地擴大領土抗擊敵人,怎麼看都是好事啊?為什麼他要在後面扯後腿呢?
在這裡我嘗試和大家分析一下宋高宗的精神世界。大家首先應該明白,一個普通的皇帝,他做決策最著重考慮的是什麼問題?是他的統治權問題。
只有那些雄才大略,胸懷大志的君主,才會考慮建功立業、開疆闢土這些又累又花錢風險又高的事,而普通的皇帝其實並不喜歡打仗的。
宋高宗雖然不能說是個完全的昏君,但經過多年和金國的對抗,尤其南渡開始那幾年被金兵打得落荒而逃的艱難經歷,他實在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決心和金國對抗下去。
雖然這時候南宋的軍事能力能夠與金國爭一日之短長,但他作為最高決策人,今天收一份捷報,明天又收一份告急文書,細胞都不知死了多少,實在是覺得太過疲憊。所以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講,只要能夠讓他安安穩穩地做皇帝,他寧願付出一定的領土、錢財乃至面子上的代價。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罵秦檜是賣國賊,其實從理論上講,南宋是趙氏家族的,宋高宗是產權持有人,真正能夠賣國的,只有他自己。秦檜之流的人,最多只能當個穿抽屜底的小賊而已。
所以嶽飛發兵北伐,對於宋高宗來講,不是值得高興興奮的事,而是提高風險的事。之前金兀朮撕毀和議發兵南侵,他沒辦法唯有對抗,但現在基本上擋住了金國的進攻,宋高宗就不想把事情扯大了。
北伐這種事,成了倒還好,萬一失敗了,金兵再次大軍壓境,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倒不如趁著現在軍事形勢還不錯,手裡拿著籌碼跟金國議和更妙。
而且當時通訊手段落後,信息傳遞還要通過戰區,時間相當長,宋高宗事實上無法及時掌握前線的情況,所以他總會擔心前線一不小心吃了敗仗就麻煩了。況且他也知道有些所謂捷報,也可能是將領虛報,未必能做準,所以在決策方面偏向於保守,就很可以理解了。
我在這裡講這麼一大通,並不是說宋高宗將嶽飛召回的決策是對的,而是想跟大家分析一下,宋高宗為什麼會犯錯,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他破壞了嶽飛的北伐。
下面來投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