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十二道金牌召嶽飛?

2021-02-13 聰鳴一世

這幾天在FM107.7播出的《聰明學堂》節目講到嶽飛風波亭冤獄這一段。

記得小時候聽《說嶽全傳》,聽到嶽家軍在朱仙鎮大捷之後,眼看著可以直搗黃龍收復中原,竟然被秦檜慫恿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把嶽飛召了回去,令北伐功敗垂成,實在覺得既痛心又不解。嶽飛這樣的忠臣良將,在前線大獲全勝,做皇帝的不但不高興,反而把他召回去殺了,這是哪門子道理?

這種感覺在聽《楊家將》的時候,也是如出一轍:明明楊家將忠君愛國又能打,可皇帝卻硬是要信潘仁美的鬼話,害得楊家幾乎死光死絕,簡直是莫名其妙!

不過後來慢慢長大了,史書讀多了,也就知道這些演義固然不可以盡信,而在歷史中的皇帝們,也自然有他們的原因。

今天心血來潮,把節目的講稿貼一段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嶽飛的一點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討論啊!

嶽飛率領的嶽家軍在郾城和潁昌連續擊退金兵的進攻,令駐守在開封的金兀朮十分被動,一度打算撤離,而河南河北也有大片失地被嶽家軍和當地的義軍所收復,只要南宋朝廷下決心大力支持,北伐的形勢可以說相當光明。起碼收復舊都開封,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坐鎮在臨安的宋高宗這個時候想的,卻並不是收復中原直搗黃龍。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奇怪,宋高宗身為皇帝,有個大將為他收復失地擴大領土抗擊敵人,怎麼看都是好事啊?為什麼他要在後面扯後腿呢?

在這裡我嘗試和大家分析一下宋高宗的精神世界。大家首先應該明白,一個普通的皇帝,他做決策最著重考慮的是什麼問題?是他的統治權問題。

只有那些雄才大略,胸懷大志的君主,才會考慮建功立業、開疆闢土這些又累又花錢風險又高的事,而普通的皇帝其實並不喜歡打仗的。

宋高宗雖然不能說是個完全的昏君,但經過多年和金國的對抗,尤其南渡開始那幾年被金兵打得落荒而逃的艱難經歷,他實在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決心和金國對抗下去。

雖然這時候南宋的軍事能力能夠與金國爭一日之短長,但他作為最高決策人,今天收一份捷報,明天又收一份告急文書,細胞都不知死了多少,實在是覺得太過疲憊。所以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講,只要能夠讓他安安穩穩地做皇帝,他寧願付出一定的領土、錢財乃至面子上的代價。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罵秦檜是賣國賊,其實從理論上講,南宋是趙氏家族的,宋高宗是產權持有人,真正能夠賣國的,只有他自己。秦檜之流的人,最多只能當個穿抽屜底的小賊而已。

所以嶽飛發兵北伐,對於宋高宗來講,不是值得高興興奮的事,而是提高風險的事。之前金兀朮撕毀和議發兵南侵,他沒辦法唯有對抗,但現在基本上擋住了金國的進攻,宋高宗就不想把事情扯大了。

北伐這種事,成了倒還好,萬一失敗了,金兵再次大軍壓境,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倒不如趁著現在軍事形勢還不錯,手裡拿著籌碼跟金國議和更妙。

而且當時通訊手段落後,信息傳遞還要通過戰區,時間相當長,宋高宗事實上無法及時掌握前線的情況,所以他總會擔心前線一不小心吃了敗仗就麻煩了。況且他也知道有些所謂捷報,也可能是將領虛報,未必能做準,所以在決策方面偏向於保守,就很可以理解了。

我在這裡講這麼一大通,並不是說宋高宗將嶽飛召回的決策是對的,而是想跟大家分析一下,宋高宗為什麼會犯錯,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他破壞了嶽飛的北伐。

下面來投個票:

相關焦點

  • 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嶽飛撤兵,面對嶽家軍10年心血將一夜夢碎,嶽飛為什麼不造反?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圖)連環畫《十二道金牌》,王學成(繪)▼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陳卓為你講古▼相信不少宋粉們在讀到宋金戰和這段歷史時,最感到扼腕嘆息的莫過於宋高宗在嶽家軍北伐連戰連勝的大好形勢下,以十二道金牌急召嶽飛班師,
  • 如果嶽飛沒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後的歷史會是另一番光景嗎
    如果嶽飛沒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後的歷史會是另一番光景嗎「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嶽飛朱仙鎮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十二道金牌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真相
    「大帥,不能退兵啊!」一名副將難以忍受這沉悶的死寂,不由得脫口而出。「一旦班師,河東河南的義軍便孤立無援啊!」其他將官也慷慨附和。眼睛有些火辣辣地痛,痛得他不得不閉上雙目。「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一泓清淚順著面龐流下。
  • 趙構若不發12道金牌召回嶽飛,而是全力進攻,嶽家軍能否直搗黃龍
    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能穩操勝券,與南宋的「中興四將」有很大關係,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中興四將」之一的嶽飛。《靖康之恥》之後,嶽飛最大的心願就是直奔金人院,將「二聖」(宋欽宗、宋徽宗)迎回大宋。起初,嶽飛率領的嶽家軍與金人交戰,把金人打得節節敗退,但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宋高宗趙構選擇了議和,給嶽飛發了12塊金子,召回他,並於公元1141年11月與金人籤訂了《紹興和議》,此後每年都要向金人進貢——共250000兩白銀,共250000匹絹。後來,又聽人說起讒言,把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令人扼腕。
  • 你知道十二道金牌嘛?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相傳當時嶽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傳回朝廷,隨後大家都知道了,風波亭了。但是啊,那些沙雕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口口聲聲科技興國,完蛋了。代表落後產能的白酒反而節節攀升。其實這裡面的道理很簡單。因為脫貧攻堅,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歷史故事——十二道金牌的背後
    皇上先是發了一道聖旨:「今大宋已和大金議和,邊境無事,即著爾嶽飛帶領全軍立刻回兵進京,加封官職。三軍有功將士俱有升賞,欽此」。但「將在外有君命有所不受」,即使是忠心不二的嶽飛當時也「速傳各將聚集元帥府大廳議事」,可見其也是心中有猶豫的,怎奈還沒議出個結果來,「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氣也變了:「命你帶軍即刻進京,不得遲緩!見金牌如見朕面,立刻照辦!」還沒等回過神來,「皇上第二道金牌到!」
  • 宋高宗為何恨嶽飛入骨?嶽飛死後兩年,他的軍師揭開秘密
    1133年,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召見了嶽飛,厚加賞賜,同時還親自書寫「精忠嶽飛」四個字,作為嶽家軍的旗幟。可見當時,宋高宗對嶽飛是多麼的信任!可是八年後,宋高宗卻下旨,將嶽飛賜死,嶽雲、張憲等人處死!那麼嶽飛在此期間,到底做了什麼事,讓宋高宗對其恨之入骨呢?
  • 若不是趙構十二道金牌,嶽飛能直搗黃龍,滅掉金國嗎?
    尤其是嶽飛率領的嶽家軍,戰果輝煌,連戰連捷,收復了失地。舞陽,穎昌兩戰讓金軍吃下了慘敗。朱仙鎮戰事再起,再次大破金軍,開封收復在望。所稱:宜留窮追窮寇。就在嶽飛繼續北伐的時候,趙構卻在一天內拿下了十二塊金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嶽飛班師回朝不久,即被冤殺於此。
  • 亦師亦友,宗澤對嶽飛影響幾何
    一次,宗澤對嶽飛說,你作戰勇敢,如果能夠熟知兵法,一定會如虎添翼的。對於上級的諄諄教導,年輕的嶽飛卻不以為然。「兵無長勢,唯有不拘一格,方能出奇制勝」,嶽飛回答說。宗澤時任兵馬副元帥、開封留守,是宋廷第二號人物。面對下屬的「不識抬舉」,他沉默了一下,緩緩地說:「你說的有道理啊」。
  • 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
    ,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當人們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時,悲壯豪邁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想起精忠報國的嶽飛。學有所成的嶽飛滿懷著愛國的熱忱,奔赴抗擊金軍的戰鬥前線。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擄走宋欽宗、宋徽宗父子,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恥」。同年,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繼位,稱宋高宗,南宋建立。半壁河山淪落,千萬百姓流離,「還 我河山」成為當時最強烈的呼聲。嶽飛投軍後,先是投奔到宗澤的部下。因為他作戰有勇有謀,受到宗澤的重用。之後,嶽飛又屢建戰功,威風大振。
  •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宋高宗為何以「莫須有」之罪殺嶽飛?
    紹興十一年 12 月 29 日(1142 年 1 月 27 日),宋高宗親自下令,要將嶽飛以毒酒賜死,張憲、嶽雲則是斬首示眾。一代名將嶽飛的下場居然不是在戰場上英勇犧牲,而是被自己侍奉的宋高宗和秦檜害死,著實令人扼腕嘆息。那麼,宋高宗為何要殺嶽飛呢?
  • 宋高宗趙構,從熱血少年到成為皇帝苟且偷安 ,到底是為什麼
    趙構年少時跟嶽飛是一模一樣的,在金軍兵臨城下,北宋危在旦夕時,趙構主動到金營成為人質,此時趙構一腔熱血,嶽飛都忍不住說道:若人人都跟趙構一樣,金人何敢侵我國土。但是,嶽飛做夢也沒想到,當上皇帝的趙構會以12道金牌召回自己,還把自己冤殺。
  • 和嶽飛有關
    以嶽飛為代表的南宋將領,把金軍打得昏頭轉向。金兀朮的「拐子馬」被嶽飛輕鬆幹掉,又在朱仙鎮被嶽飛教怎麼做人。金兀朮這麼牛的人,一聽到嶽飛的名字就膽顫心驚,哀嘆道:自我興兵北方以來,從來沒有敗的這麼慘!嶽飛連戰連捷,北方大批反金人士來降。有一個名叫韓常的金國將軍率5萬人願意跟隨嶽飛,嶽飛大喜,遂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嶽飛要迎還二聖,得罪了保守派宋高宗和秦檜。
  • 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被陷害遭九名嶽家將背叛,這是為何?
    可惜,嶽飛雖有收復河山之願,南宋最高統治集團卻頗有偏居一隅的想法。在嶽飛大敗完顏宗弼所率的金軍,獲得郾城大捷時,嶽家軍軍心極度高漲,他們知道一鼓作氣,收復前朝首都開封的願望即將實現,這不再是痴人說夢。正在全國上下熱情高漲之際,宋高宗卻連發十二道金牌,讓嶽飛停戰回朝,十年抗金之力,就這樣被毀於一旦。
  • 宋高宗何以甘心俯首於金,難道是「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宋高宗趙構不知是被金人嚇破了膽,還是對武將不信任的家族遺傳病屢屢發作。致使嶽飛在江淮取得郾城、潁昌大勝的前提下,不得不奉詔班師回朝,使抗金的有利形勢毀於一旦。南宋中興四將對金作戰屢次取得勝利,足以說明女真騎兵並非不可戰勝,面對金人引以為傲的鐵浮屠、拐子馬宋軍也如砍瓜切菜一般。
  • 【120周年·倒計時33天】召回嶽飛的金牌是什麼?
    人們都知道抗金名將嶽飛,是被用十二道金牌把他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今杭州)打入大牢,然後處死的。明朝人李東陽有一道《金字牌》詩,憤怒地控訴了南宋投降派殺害嶽飛的罪行。嶽飛在宋朝時,金字牌原是一種通信憑證。北宋初年,郵驛通信的憑信原國驛券,是一紙證明,當時又叫做「頭子」,憑此券在驛路上通行無阻。由於驛券造假比較容易,宋太宗時期,把驛券改為銀牌作為驛路憑證。
  • 如果不是宋高宗秦檜阻撓,嶽飛真有收復失地、直搗黃龍的能力嗎?
    但如果沒有宋高宗、秦檜的阻撓,嶽飛的夢想有可能實現嗎?一、南宋初期的形勢在宋金戰爭前期,戰爭的主動權幾乎都掌握在了兵強馬壯的金軍手中。從靖康之變以後,金軍為消滅趙宋皇室,多次主動南下發動攻擊,史稱「虜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
  • 誣殺嶽飛五年後宋高宗後悔了?他在鳳凰山上刻下「忠實」二字
    宋高宗的「忠實」寫給誰?為何而寫?要想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進一步走向宋高宗,窺探他的生平,了解他的另一面。宋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北宋宣和三年(1121)封康王。靖康二年(1127),金軍侵犯汴京,擄去北宋徽宗、欽宗二帝。此時,身為康王的他正好不在京城,由此逃過一劫;而復國的大任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 與嶽飛齊名的劉光世,戰鬥力卻只是個渣渣,連宋高宗都忍不住懟他
    此人是相州臨漳人,是嶽飛的老鄉(嶽飛是相州湯陰人),比嶽飛小一歲,也在青年時期經歷了亡國之痛。他歷經幾次戰鬥,歸入南宋中興四大將之一劉光世的帳下。南宋丞相張浚強行剝奪劉光世軍權,酈瓊和另一大將王德殺了朝廷派來的監軍,率全軍投降了偽齊,後來金國廢了偽齊,酈瓊便又成了金軍將領。酈瓊的幾條分析,明裡暗裡是在說南宋中興四大將: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嶽飛。
  • 眾所周知,殺害嶽飛的禍首是秦檜夫婦與万俟卨,其實還有這個人
    其後,金兵與偽齊大軍氣勢洶洶分道入侵江南,南宋「舉朝震恐」,有人甚至奏請宋高宗再次「鞋底抹油——溜了。」張俊挺身而出進言:「能躲哪兒去?唯有針鋒相對前進,才是最好的抗敵之策!」他率部與敵軍「瀕江相距逾月,敵不得入。」並於次年在與偽齊交戰中取得「殺獲略盡,降者萬餘人」的輝煌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