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嶽飛沒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後的歷史會是另一番光景嗎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相信大家對這首《滿江紅》早已耳熟能詳了,沒錯,此詩就是民 族英雄嶽飛生前留下的一首千古名篇,字裡行間無不展現出嶽飛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同時,還坦露出心中對祖國統一的殷切願望,以及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憂國憂民,戰功卓著的抗金名將,最後卻死於莫須有的罪名之下,實在令人不勝唏噓,就在他離世的二 十年後,公元一一六二年六月,宋孝宗即位,宋孝宗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為嶽飛平 反。
在對嶽飛孫嶽霖的平 反聖旨中,宋孝宗這樣寫道:「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同時還將嶽飛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一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在問,如果嶽飛當初面對十二道金牌抗旨不尊,執意收回汴京,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若是他率軍乘勝追擊,向河北進軍,又能否實現聯結河朔,恢復故土的願望呢?
不得不說,儘管不想承認,但這個問題的答案確實是否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首先,在嶽飛收到十二道金牌之前,所有援軍已退,後勤補給也沒有了,毫無勝算。
其次,宋朝「忠孝」觀念深入人心,嶽飛起兵,在道義上處於謀反境地,全軍未必死心塌地跟著他,然後,在一一四零年左右,除了嶽家軍之外,還有張家軍、韓家軍、吳家軍等,據史料記載,張俊、韓家軍所部人數都比嶽飛要多,如果嶽飛單獨起兵,並沒有太大把握。
還有就是,即便嶽飛起兵,冒死東進,能否戰勝張俊和韓世忠部隊還是兩說,其根據地則受到四川的吳璘以及北方金朝的威脅,一旦離開根據地,前方勝負未分,後方根據地出現譁變或者被攻佔,對前線士氣將會產生巨大的打擊。
最後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當時嶽飛面臨的是一個必死之局,不僅僅是金朝以及勾結金朝的秦檜要置嶽飛於死地,就連宋高宗為了表明自己向金朝議和的決心,並且坐穩屁 股底下的龍椅,同樣不能留著嶽飛。
因此,嶽飛班師回兵之後,面對著宋高宗、秦檜、金朝都不想讓他活命的情況下,翻盤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嗟乎,良將已逝,國辱誰御,有人曾說「嶽飛魂,是中華民 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 族魂。」此話誠不欺我,當然,也正是因為有著嶽飛這樣的民 族魂所在,我泱泱華夏才能屹立世界五千年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