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浪姐」的播出,「成團出道」這種事情再一次刷新了大眾的認知,其實我作為一個喜歡音樂,並且夢想組樂隊,想通過音樂表達的人,一直以來都不太明白所謂的「男團女團」有什麼文化上的意義,總覺得這種性質的「成團」更多是為了商業套路,事實好像也確實如此。
華語樂壇最早的男子偶像團體應該是當年的小虎隊,吸引了一大票「迷妹」,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在文化上影響了很大一批人,算是那個時代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華語樂壇最早的比較知名的女子偶像團體,很多人說是SHE,其實應該不是,不過她們算是最早火遍全中國的。
早期的男女團其實都是沒什麼毛病了,不管是出於商業目的成團出道也好還是其他,至少在作品上,在文化上,他們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娛樂,小虎隊早期的許多歌曲比如:《紅蜻蜓》《愛》,SHE的《中國話》《不想長大》等等,音樂作品無論是編曲還是歌詞都是非常精緻且不按照套路模式走的,有號召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表達孩子叛逆心理的,有回憶童年的,也有歌頌愛情的,每一首歌都相對比較純粹,除了可能歌並不是演唱者自己寫的以及演出更多以唱跳形式以外,所輸出的作品其實和樂隊輸出的作品還沒有出現斷層,至少在我心裡,他們還沒有被清晰的分成兩類。
然而在韓國的娛樂攻勢下,偶像團體這個標籤開始朝著另一個方向改變,時至今日,受這種娛樂方式影響的年輕人們越來越多,可是仔細的剖開其本質會發現,他們沒有表達的內核,我也嘗試著聽了許多後來的男團女團的歌曲,我發現大多數所表達的與「口水歌」沒有太大差別,既沒有文化上的深入,也沒有思想上的覺悟,更多是為了耍帥而耍帥,為了性感而性感,當然在資本的推動下,他們音樂的製作比一般的口水歌要好太多太多,編曲團隊都是緊著國際最好的來,音樂風格音色等等也是用著最潮流最先鋒的來,甚至還會用一些實驗性的編曲,但是在這些華麗的外殼裡面,你找不到精神內核,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剝開,發現最後什麼都沒有,他們唯一展現的就是一個個努力的人設。
而樂隊很多時候,尤其是自發組建的地下樂隊們,大多數都是懷著一腔音樂的抱負,體會著人間百態,寫下內心的獨白或憤怒或熱愛,然後用自己手中的樂器用自己的喉嚨演奏出來,我相信大部分喜歡聽音樂的普通人都有過被某一首歌感動或者激勵的經歷,然而我極少聽說誰誰誰會因為聽了某偶像團體的一首歌而感動,更多的是了解他們的經歷,然後帶入人設感,成為了粉絲,再去聽歌也許會感動。
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現在的偶像團體意義何在,反倒是很多曾經是偶像團體的一員,然後脫離團隊單個發展之後會有一些不錯的作品,比如張藝興後來的許多作品像《外婆》《蓮》《馬》等等都是有精神內核的,所以他還能夠以全能唱作人的身份持續的活躍在樂壇,吳亦凡也是能輸出一些帶有精神內核的作品才能乘著之前的流量站穩腳,而其他的更多的曾經是偶像團體的成員現在都漸漸泯然眾人矣。
樂隊可能就不一樣,樂隊的初期中期幾乎是都是沒有任何資本推動的,他們大多數是為了生活發愁的音樂人們,或者通過別的職業養著音樂夢想的人,他們的驅動力只有一個,就是對音樂的熱愛,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裡出來的音樂才會帶著獨特的風格,獨特的人文情懷,甚至獨特的情緒,自成一派,這樣的音樂作品才能夠持續的感染不同年代的人,因為它散發的是真正的情感和訴求而不是為了商業利益去「割韭菜」,他們即使依然生活在貧困的窘境裡,但是他們給許多人帶來過更深的追求和思考。
最後發自內心的希望,有朝一日,如果偶像團體都不只是為了娛樂,而是真的有相對深刻的精神內核,以他們的號召力和資本的推動,也許這個世界會有更豐富的精神世界,人類的藝術才可能更上一層樓。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音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