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個朝代,大臣向皇帝稟告事情,除了在朝堂之上當面議論之外,一般都還要形成一個書面的東西,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皇帝動不動就不上朝,這種書面交流的方式顯得愈發重要。
當下,不少歷史類的影視劇,不管是以哪個朝代為背景,都將這種書面化東西籠統地稱之為「奏摺」,大家感覺這種做法嚴謹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詳細一起探討一下這種書面交流的東西究竟該怎麼稱呼。
根據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記載,「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也就是說唐堯虞舜的臣下,向皇帝稟告問題都是採取口頭交流的方式進行。
到了商朝,太甲即位之初,輔政老臣伊尹連寫《肆命》《祖後》等文章,告誡太甲要勤政為民;後來,太甲因貪圖享樂、荒於政事,被流放桐宮三年,真心悔過後又被接回豪都,伊尹又作《太甲》三篇來讚美他,算是開了君臣書面交流的先河。
周朝延續夏商制度,君臣交流開始採用書面與口頭兩種方式,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君臣之間這種書面交流方式越來越頻繁,這種書面化的東西統稱為「上書」,也就是劉勰所說的「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秦朝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將君主集權向前推了一大步,為了彰顯自己的無上地位,將「上書」改成「奏」,此時的「奏」的涵蓋範圍很廣,「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總之所有大臣向皇帝的書面化進言都可以稱之為「奏」。
不過,根據劉勰的研究結果,秦朝以法家為主,這些人屬於典型的「輕理論重行動」,因此所寫的「奏」文字水平一般,所表達的意義也比較淺顯。
秦二世而亡後,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君臣書面交流的典禮,根據大臣要陳述問題的性質,又進一步將其細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其中,「章」主要用來謝恩,「奏」主要用來彈劾檢舉官員,「表」主要用來提出請求,「議」主要用來提出不同的主張。
而不同類型的奏事文書對書寫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說「章」作為一種謝恩的文書,側重於文辭優美;「奏」作為一種彈劾類的文書,則側重於公允公正。因此,即便是出自同一個人,因所陳述的事情不同,可能會呈現完全不同的兩種文風。
不過,由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朝廷官吏多是儒臣,因此,不管是「章、奏、表、議」中哪一種文體,文字水平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漢朝之後,大臣向皇帝陳述事情,大體上沒有超出漢朝所劃分的這四類文體,不過在文風上有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根據皇帝的喜好而定。比如說,曹操比較討厭那種虛浮誇大的文風,因此整個曹魏時期文風都比較樸實,多是就事論事。朱元璋布衣出身,對之乎者也這套也比較反感,戶部尚書茹太素就因寫了一封一萬七千餘字的奏疏,遭受到朱元璋一頓杖打。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順治帝對存在數千年的奏疏進行改革,將大臣的奏疏統稱為奏摺,到康熙年間以制度形式傳承下來,這種君臣之間的書面交流有非常嚴格的格式規定,奏摺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等皆有固定格式。
不過整體而言,奏摺也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賀折4類,從本質上講與「章、奏、表、議」四類文體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奏摺」這個詞語,是清朝順治時期才出現的,其他朝代時沒有「奏摺」或者「摺子」這個說法的。
史料來源:《文心雕龍》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歷史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