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曲:中國電影的開拓之作

2021-01-11 電影不設防

1934年的下半年,在充斥著靡靡之音的上海,各界名流奔走相告,紛紛到電影院看一部叫做《漁光曲》的電影。這部電影並不是由當時的知名導演拍攝,卻引得社會各界評論,連續上映近三個月,這樣的戰績在今天高票房電影中也屬佼佼者。國內的成功上映讓本片的相關電影人有了更大的雄心——爭霸國際。

於是,在當時國內著名電影人厲麟似等人的推介下,該片進駐莫斯科,並在莫斯科電影節上獲得了第九名成績。雖然第九名的成績不算太好,但是在中國影史上的意義重大,這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

與此同時,該片也奠定了其導演蔡楚生在國產影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讓他從一名新導演進入到名導行列。那麼,該片何以引起如此巨大反響,又何以讓蔡楚生一夜之間成為當時娛樂界的焦點人物?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電影敘事技巧的前所未有以及闡述的社會意義獨一無二。

電影題材的探索

倘若現在翻起中國第一代導演的作品,相信很多人會覺著電影敘事就像是流水帳,編導對人物的刻畫也十分標籤化。這種典型現象在蔡楚生身上亦有體現。蔡楚生在拍攝《漁光曲》之前拍攝了《南國之春》和《都會的早晨》。這兩部電影可以看作是蔡楚生對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傳承。

《南國之春》中講述了一對有情人因為父母包辦婚姻的插足而不能終成眷屬的故事。敘事本身是非常套路化的,也刻意在迎合是時整天沒事幹的太太小姐們的淚點。因為那個時代鴛鴦蝴蝶派正是盛行,像當時張恨水這類作者創作的《啼笑因緣》《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又如周旋主演的《馬路天使》《漁家女》等片,都頗受歡迎。這類作品的故事內容大都如出一轍,即有情人不得終成眷屬。這種現象或許也反應了那個年代在解放女性的思潮下,中國女人對於自由婚姻的集體焦慮。

作為蔡楚生人生意義上第一部能夠上映的電影(之前拍過一些實驗性片子),蔡楚生選擇了迎合大眾,但是《南國之春》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成績,反響平平。其實可以想像,自中國二十年代伊始,這類你情我愛的電影已經充斥了當時國人眼球十多年之久,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了。這類片子每次上映都有人看,但是引起不了太大的社會反響,就像是乞討者登門要飯,敲門了,大家就施捨一點。雖然造成不了票房慘敗,但也不會形成多大轟動。

看著第一部愛情片就這樣默默地沉入大海,蔡楚生開始了思變,拍攝了第二部電影《都會的早晨》。這部片子講的是一位父親拋棄妻兒,同富家女結婚,多年後父親重見兒子,想要用金錢讓他認自己為父親,但兒子貧賤不屈,毅然離開。

整部片子說實話完成度不高,甚至有些爛尾。而且窮人貧賤不屈的精神太過標籤化,兒子忽然面對有錢父親的利益誘惑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積極態度,導演對人性考驗處理的實在太流於表面。可是,就是這樣一部流水帳式的電影,也獲得了不錯票房,連映了半個多月之久。27歲的蔡楚生更被冠以「少年導演」的美稱。

故事結構的創新

蔡楚生看到了這種揭露貧窮原罪性的電影在人民群眾裡的吃香,乘勝追擊,又拍攝了類型的影片《漁光曲》,也就是這部本文正在闡述的電影。值得一提的是,蔡楚生並沒有延用上部片子流水帳式的敘事方法,因為只要看他一路拍片足跡,蔡楚生對電影的要求一直非常嚴苛,每部都要儘可能做到創新二字。而《漁光曲》用的參照物手法,在當時是極具創新的。

所謂的參照物電影,我的定義是電影用一件物或者一件事貫穿於整個故事,並且不斷提及。如《朗讀者》用「朗讀」來貫穿電影,又如《情書》用「情書」貫穿電影。而蔡楚生沒有像從前那樣,單純地敘述一件事情,而是把故事複雜化、有趣化,添加了「漁光曲」作為參照物,把這首歌貫穿於全片,前後呼應,這在當時的中國電影中是從沒出現過的。

在沒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時,蔡楚生成為了巨人。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創作者都在聚焦故事深刻性時,蔡楚生能夠思考故事結構對故事表達的重要性,是非常難得的。可以這麼說,蔡楚生就是當時破壞常規的昆汀·塔倫蒂諾。

社會意義的新穎

早期中國電影很多都在聚焦「貧窮」二字,但很少有電影像《漁光曲》這樣上升一個思想層次,把貧富差距的思考轉變為階級固化的思考。《漁光曲》講述的是三個孩子不同命運。一個富人家庭中有位僕人養著兩個孩子,而富人的孩子和這兩個孩子年紀相仿,小時候每天在一起玩鬧。可長大後僕人的孩子苦命幹活,而富人的孩子出洋留學,歸國後開了公司。貧窮的原罪讓貧富兩個家庭的子女漸行漸遠,形成了強烈反差。

電影中有句唱詞頗能表達該片主旨,「魚兒難捕租稅重,捕魚人兒世世窮」。階級的固化導致財富繼承的同時,也導致了貧窮繼承。窮人沒有出路的現狀在電影中十分絕望。反觀一些富人的生活,則是西裝革履、進出體面,而且對窮人沒有絲毫的同情心。在資本主義嚴重的社會體系中,貧富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本背景和教育機會,窮人賣苦力成為了唯一出路。而且就是幹苦力也不是到處都有,找份工作十分困難。窮人只能任由富人剝削。

影史地位的奠定

蔡楚生之所以能夠在《漁光曲》中對底層階級刻畫得如此之深,更多是來自於他本人的切身體驗。蔡楚生本人並沒有接受過多好的教育,只上過四年私塾,因為家庭的貧窮,12歲開始到一家小店裡打雜。這期間蔡楚生不甘於底層混生活,為了求知,他收集報紙抽空認字、學知識,四處找廣告畫來提升自己的美術水平(這對他後來做導演打下了美學基礎)。辛辛苦苦熬到了成年,當時社會運動盛行,他加入了工會。在這裡他可以搞些文藝創作來宣傳工人運動。

後來蔡楚生又輾轉到了上海,為了能夠圓他的電影夢,他應聘到電影公司打雜。雖然每天只是做最低階的工作,如劇務、場記,甚至需要時當個臨時演員,但蔡楚生覺著自己能夠在電影公司裡幹活就非常知足了。幹了幾年,蔡楚生幸運地得到了當時的大導演鄭正秋的賞識,當了些時間的助理,便自主導演電影的機會。

回顧蔡楚生的發跡之路,可以看到,他並沒有受過什么正統教育。相比於第一代導演非富即貴、教育背景深厚,蔡楚生能夠進入電影界,完全是野生成長。或許正因為不是正統出身,反而讓他的創作思路更為靈活。而《漁光曲》也進一步為這位野生導演正名。

因為在蔡楚生拍攝《漁光曲》之前,一直想請當時紅極一時的阮玲玉,可人阮玲玉看不上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因此一再拒絕。《漁光曲》的成功讓蔡楚生一下子進入了電影界舉足輕重的地位,阮玲玉也因此看到了這位導演的價值,於是也就有了接下來《新女性》的合作。當然,《漁光曲》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影史上它代表著開拓和創新,也標誌著中國電影進入了二代導演階段。

相關焦點

  • 老電影鑑賞:漁光曲
    小猴在船塢做工時摔傷,妹妹背著研哥從醫院裡走出來,無錢醫傷,小猴朝著妹妹傻哭,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思求妹妹為他一遍一地唱《漁光曲》。小貓抱起小猴,悲從中來,唱起了「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海中。」本片是幕楚生對中國電彩史的重要貢獻。影片於1934年6月上使,恰值上海60年來少有的酷暑,但觀眾如潮,創造連映84天的最高紀錄。
  • 《漁光曲》與莫斯科電影節
    一九三五年,為慶祝蘇聯電影事業建立十五周年,蘇聯邀請各國參加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展覽會。我國電影界組成了七人代表團赴會祝賀,並選送影片參加了展覽。這是中國影片首次參加國際電影展覽。代表團由明星和聯華影業公司共同組成。明星的代表是周劍雲、胡蝶、顏鶴鳴、孫桂籍;聯華的代表有陶伯遜、餘一清和黃謙。
  • 說說民國「大片」《漁光曲》的那些事
    》簡介《漁光曲》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早期電影的代表作之一。但那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明確規定「第4名以後無獎」,因此第9名的《漁光曲》不能算獲獎。那麼,中國第一部在國際正式參賽得獎的影片是哪一部呢?據考證應該是《農人之春》。
  • 為何《漁光曲》是民歌風俗的藝術歌曲,也是藝術化了的民歌?
    漁歌賞聽,回味無窮——獨唱曲《漁光曲》背景故事及美學分析向陽光一、背景故事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中國電影,大都是「神怪武俠」一類脫離現實的商業片。1931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開始關注中國電影,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左翼電影運動。
  • 電影背後的故事:創下國產片當年票房新紀錄的影片《漁光曲》
    1931年轉聯華公司,1932年編導電影《南國之春》,從此開始獨立執導影片。1968年重病得不到應有治療,於1968年7月15日逝世,時年62歲。代表作:《都會的早晨》、《漁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一江春水向東流》等。
  • 《漁光曲》是第一部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影片,還有人為此犧牲
    潮水升,浪花湧,漁船兒飄飄各西東……」這是拍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曲。《漁光曲》是一部默聲片,唯片尾配有聲音,由蔡楚生編劇、執導,王人美、韓蘭根主演,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影片,《漁光曲》向觀眾展示了漁民勞動的場面,許多拍攝不僅在海上完成,還有人為此犧牲,故而在片首字幕特別提名,以示對逝者的緬懷與敬意。
  • 王人美丨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
    年,我的合同到期,其他三部電影沒拍成,《漁光曲》最後也沒完成。當時正是上海60年來少有的高達38攝氏度的酷暑,但影片竟能連映了84天之久,成為當時國產片在上海放映時間最長的一部。直到今天,《漁光曲》這部影片生動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動聽的音樂以及各種人物,在我腦子裡記憶猶新。影片一開始,是東海的早晨,太陽從蒼翠的東山漸漸升起,朝霞映照著動蕩的波浪,漁民們在海上捕魚,傳來了《漁光曲》的主題歌。
  • 象山縣石浦漁港,一部《漁光曲》訴不盡來世今生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漁光曲》這部老電影。它攝於1933年,外景實拍現場錄音,不要小看這種製作方法,在當年用這手段拍出來的就是大片。漁光曲劇照《漁光曲》還獲得了莫斯科電影節「榮譽獎」,也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那年頭交通本就不便,為保證影片質量,導演蔡楚生帶著幾十號文藝青年跑到象山石浦,與漁民共同生活,以求真實。
  • 《漁光曲》《後會無期》熱門影視綜藝閃耀「舟山元素」
    時至今日,有不少電影、電視劇取景舟山,時下風潮正盛的綜藝節目也對秀麗的山海奇景青睞有加。  細數在舟山全景拍攝和選景拍攝的電影、電視劇已經超過八十餘部,再加上紀錄片、風光片、微電影、微視頻等,更不計其數了。  在影視作品中頻頻亮相,也為舟山旅遊插上了翅膀。
  • 中國電影史上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時期——新興電影運動
    上個世紀是三十年代是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值得大書特書的時期,尤其在1932至1937年新興電影運動期間,中國電影的創作更是煥發出了新的色彩。在新興電影運動的三個階段中,出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人與作品。
  • 一顰一笑,盡顯江南女子的柔美,舉手投足,訴說《漁光曲》的故事
    成品劇目班 漁光曲 /// 蘇州·青禾舞集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舞段《漁光曲》,寓意著中國人迎著朝陽沐浴晨曦開始了充滿希望的生活。
  • 「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主題論壇舉辦
    8月28日下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切實關注時代背景下青年影人的成長曆程、創作現狀與未來發展。
  • 「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主題論壇舉辦
    8月28日下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切實關注時代背景下青年影人的成長曆程、創作現狀與未來發展。論壇邀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青年電影創作者,圍繞「類型探索」與「藝術表達」兩大議題,分享青年影人的創作經驗、藝術特點與文化思考,在青春對談、思想碰撞中展望中國電影的新徵程。
  • 中國首部獲國際獎電影的女主角王人美,父親王正樞是毛主席的老師
    曾不止一次聽人說咱瀏陽沒有影視歌明星,其實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在亞洲最繁華的上海灘就出現過一位閃耀的瀏陽籍電影明星,她的名字叫王人美,瀏陽大瑤人。她主演了導演蔡楚生的電影《漁光曲》,並演唱了該片同名主題曲。
  • 文學|又唱《漁光曲》所想
    快樂老人大學洪雅校區 馮美琳今天下午快樂老人大學快樂戰「疫」網課學唱《漁光曲》這首歌,喚起了我兒時的記憶。這首歌,我在六七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唱了。夏天的夜晚,躺在竹床上,眼睛望著天上的星星,媽媽拿著扇子坐在竹床邊,一邊給我搖著扇子,驅趕蚊蟲,一邊輕輕地哼著「漁光曲」,因為聽得多,我也學會了,六十多年過去了,不光這首經典歌曲的旋律能記住,就連歌詞我也基本上能背出來。我的媽媽非常善良,她教會我做人的根本,以她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感化了我們下一代。
  • 「語音版」天天泡在電影院裡,文/魯遷
    當年暑假,阿房宮電影院為學生創辦為期兩個月的電影專場,票價從二角五分優惠到一角錢。作為電影迷的我簡直樂翻了天。  儘管「暑假學生電影專場」放映的影片,有的我曾看過,但由於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作品,具有久演不衰的藝術魅力,我還是十分愛看。那段日子,我真可謂天天泡在電影院裡。  我不僅痴迷電影故事情節,也痴迷主題歌、插曲。
  • 他拍的電影曾被聶耳罵下流,阮玲玉卻甘願躲進他的懷抱
    沒進過電影院幾次的他敲開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的門,問他:「我可不可以做你的學生?」蔡楚生搞得這個拍出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導演一臉懵逼。或許是蔡楚生讓鄭正秋想起了第一次拍電影的自己,已經是票房保證的鄭正秋收下了這個什麼都不會的徒弟。
  • 民國時期的十大經典電影排名
    馬路天使1、馬路天使《馬路天使》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漁光曲是一部極為悲情的現實主義作品,反應了那個時代中國百姓的現狀,講述的是:東海漁民徐福被漁霸何仁齋逼租,慘死海上後,其妻又被迫當奶媽抵債,哺育了魚老闆何家的公子,十餘年後,其子女小猴小貓流落上海,再遇何家,發生的一系列情感糾葛,片中兩次唱到漁光曲,第一次是送何子英留洋,第二次是小猴捕魚受重傷,臨死之前,小貓以漁光曲為他送行。
  • 肖戰開拓日本電影市場,《誅仙Ⅰ》進入日本市場,破壞王降臨
    有媒體酸溜溜地報導說《上海堡壘》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但《誅仙Ⅰ》又開啟了新流量電影時代。《誅仙Ⅰ》雖然在當時是吃到了流量主演的紅利。因為肖戰暑期檔剛通過《陳情令》爆紅,孟美岐也處在《創造101》結束後的高熱度期。但是4億的票房,不僅有粉絲的助攻,還有《誅仙》原本書迷的堅守。奇幻小說《誅仙》在網文領域始終是一代傳奇之作。該書不僅在大陸掀起了熱潮,甚至還登上了港臺暢銷書冠軍榜。
  • 【中國戲曲電影的巔峰之作:眉戶《屠夫狀元》】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拍攝於1905年由著名老生泰鬥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到目前為止,各個劇種的戲曲電影加起來不少於300部,比較有影響力的有:評劇《花為媒》、豫劇《花木蘭》、秦腔《三滴血》、越劇《祥林嫂》、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