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美
1933年,明月歌劇社由於內部矛盾而解散。我也就離開了明月歌劇社,與聯華影業公司二廠正式籤訂了一年的合同,規定拍四部電影。
年底,《漁光曲》就開拍了。導演和我們說過戲後,不久都去了寧波。
在石埔漁港待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這次去一是拍些外景,二是熟悉漁民的生活。記得我們當時租用的好像是艘捕魚船,噸位不大,稍有風浪就翻騰得厲害。擔任影片攝影的是周克,他因身體不好,出海後簡直起不了床,因此拍不了什麼鏡頭。我正趕年輕,加上從小就好運動,在學校時還玩過蕩橋,所以比較快地適應了海上生活。一些水手常對我們說:「越吐越要吃,這才有東西可吐,不然只有吐苦水,吐幾次就把身體吐垮了!」我牢記他們的話,每頓飯都不少吃,結果還真頂得住。
回到漁港後,由於周克只拍了幾個現場的鏡頭,因此只好用一些室內景、布景、道具等來補戲補鏡頭。
那是我第一次深入生活,導演經常帶我們到漁民家中嘮嘮家常,一到夜晚,我們就在油燈下和漁民們聊天。幾個月的漁港生活,我親眼看到漁民們在風雨裡行船,在浪濤裡捕魚。這時,我跟著一位漁家姑娘學習搖單櫓船。學搖櫓可費勁了,在她的指點下,我右手扶櫓,左手抓繩,一下一下地搖著,一天又一天地學著,為了拍電影,胳膊練腫了我也沒停下。這樣堅持下來,那船總算聽我的話了。同時,我也體會到了水上人家的辛勞和苦難,更痛恨那些欺壓漁民的富豪,同情那些與風浪作伴的漁民。我對《漁光曲》中的漁家兄妹也就有了深厚的感情。心裡總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盡力把戲拍好。由於編導和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影片拍得差不多了。
《漁光曲》宣傳海報
由於《漁光曲》的拍攝周期過長,到了1934年,我的合同到期,其他三部電影沒拍成,《漁光曲》最後也沒完成。因為《漁光曲》是無聲片,可是蔡楚生導演堅持最後那段唱要有聲音。聯華影業公司本身解決不了錄音問題,就拖了好幾個月。後來還是司徒慧敏帶著他們自製的錄音機來幫我們,才解決了困難。我當時因為懷孕,臉和腳都有點兒腫。聯華影業公司也沒有再和我續訂合同,但我還是拍了最後那段唱的鏡頭。記得當時戲拍到尾聲,我如泣似訴地唱起《漁光曲》的時候,那海洋上的惡浪、學櫓時的辛勞、漁民們的痛苦,一齊湧到眼前,我的眼淚忍不住簌簌地流下來。
蔡楚生完成了《漁光曲》這部影片,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當時正是上海60年來少有的高達38攝氏度的酷暑,但影片竟能連映了84天之久,成為當時國產片在上海放映時間最長的一部。
直到今天,《漁光曲》這部影片生動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動聽的音樂以及各種人物,在我腦子裡記憶猶新。影片一開始,是東海的早晨,太陽從蒼翠的東山漸漸升起,朝霞映照著動蕩的波浪,漁民們在海上捕魚,傳來了《漁光曲》的主題歌。在歌聲裡,影片展開了一個漁民家庭的悲慘故事:
暴風雨奪去了窮苦漁民徐福的生命,他的妻子徐媽不得不拋開剛生下的一對孿生子女,到有錢的船主何家去做奶媽。10年後,徐媽苦心撫養的何家少爺子英和自己的女兒小貓、兒子小猴都長大了。小貓聰明活潑,小猴因從小多病,又沒奶吃,變成了一個痴戇的孩子。他們三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常在一塊兒玩耍。
又過了8年,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了,小貓和小猴租了何家的船,在海上捕魚為生;子英遵從父命出國去攻習漁業。臨行時,他特地來和小貓、小猴告別,並表示將來回國後一定要改良漁業。
就在子英出國後的兩年裡,由於軍閥內戰,盜匪橫行,東海漁民的生活更加陷於困境,小貓家的草棚破屋被洗劫一空,操勞過度的徐媽雙目失明。接著又由於何家同外國人合資創辦漁業公司,用輪船在東海上捕魚,使小貓、小猴他們的生計遭到更嚴重的打擊,他們不得不押掉自己的破屋,扶著老母到上海投奔舅舅。他們的舅舅也是個窮苦人,靠在馬路邊賣唱度日,小貓和小猴因為找不到工作,也只好跟著舅舅去賣唱,並遇到了何子英。這時何子英已經學成歸國,進了父親的漁業公司。
三人相見,子英得知小貓和小猴的境遇後,資助了他們100元錢。但這筆錢反使小貓、小猴因被誣搶劫而遭逮捕。及至他們出獄返家,家裡早被一場大火燒掉了,媽媽和舅舅也都葬身火窟,小貓和小猴成了無家可歸的人。子英找到了他們,要帶他們到自己家裡去。不巧子英的家庭也起了變故,他父親的姨太太跟著姘夫攜卷巨款逃走,父親也因漁業公司的破產和報紙揭發了他的醜史而自殺了。子英這時才深深地感到,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是不可能完成他那改良中國漁業的計劃的,便跟小貓、小猴一同到漁船上去工作。
最後,小猴因捕魚受傷而死,影片在悽怨的《漁光曲》的歌聲中結束。
《漁光曲》劇照,右為王人美(飾小貓),中為韓蘭根(飾小猴)
這部影片的劇情和人物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大概是使我拍攝時既認真又用心的緣故吧。另外,從音樂上來講,影片的主題歌《漁光曲》是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這首歌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是當時流行的電影歌曲之一。那悽婉的曲調描寫了當時漁民的沉重勞動和被剝削的貧困生活,傳達出了他們心底的悲憤,很好地渲染了影片的主題,歌詞中唱到:
……
輕撒網,緊拉繩,
煙霧裡辛苦等魚蹤!
魚兒難捕租稅重,
捕魚人兒世世窮。
……
天已明,力已盡,
眼望著漁村路萬重;
腰已酸,手已腫,
捕得了魚兒腹內空!
……
這首歌在影片中被運用了好幾次,在不同的情景下有著不同的效果,很有打動人心的魅力,隨著影片的上映,這首歌也很快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成為當時傳遍全國、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之一。
《漁光曲》上映後,我收到大量的來信,好多人都要照片、要籤名留念,有的還要交朋友,其中多數為青年學生。記得那兩年,我為這首歌灌了唱片得到不少收入,按半年結一次帳來算,每次都要拿到400元以上的版稅,由此可見當時《漁光曲》流行的盛況了。
1935年2月,《漁光曲》參加了蘇聯電影工作者俱樂部為紀念蘇聯電影國有化15周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在這個有31個國家的代表和影片參加的電影節上,《漁光曲》獲得了「榮譽獎」,成為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後來公司曾轉給我一幅獎狀的照片。
《漁光曲》的拍攝完成後,我參加了田漢的話劇《回春之曲》的演出,同臺的有袁牧之、金焰、王瑩等,演出的收入全部捐獻給抗日部隊,這也是我們對抗戰的一點心意吧!
本文摘編自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化史料》第2輯《藝壇生活漫憶》一文。文章標題、小標題、圖片為編者所加。王人美(1914—1987),著名電影演員。曾參演電影《漁光曲》《風雲兒女》《青春之歌》等,2005年被評為「中國電影百位優秀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