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瀟湘晨報時間線版面推出 " 趣說湖湘 " 專欄。專欄內容選自 2020 年一季度 " 湘版好書 "《湖湘世家 · 鼓磉洲羅氏》,作者為羅氏第二十代傳人、廣州大學教授羅宏。羅宏教授對書裡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整理,以鼓磉洲羅氏家族為線索,更加生動有趣地解讀湖湘文化。
□文 / 羅宏
明清鼎革,湖湘戰亂長達數十年。
當時,羅家一支族人居住在與湘潭接壤的醴陵淥口鎮。掌家者是羅家十世傳人羅希湛,殷富一方,有 " 羅半街 " 之稱。羅希湛的學歷是秀才,還精通醫術,史料記載:" 儒而業醫,倜儻忠信,見器於郡縣當事,匾額之贈至滿堂。" 羅希湛還有一個社會兼職 :" 廡時奉例管站鄉裡,推掌團兵,一境賴全者。" 這是因為兵禍不斷,地方上組織起了民兵,維護鄉裡安全,羅希湛就被推選為地方民兵的首領,通俗地說,就是民團團長。
明崇禎九年(1636),湖南臨武、藍山的礦工起義,礦軍達 4 萬人,聲勢浩大,一路殺向長沙、湘潭、醴陵。淥口為縣西北巨鎮,尤當礦軍進攻之要衝。於是,淥口團兵在羅希湛的率領下,對來犯家鄉的敵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他身先士卒,率領鄉團,森嚴壁壘,進行了頑強地抵抗。礦軍沒想到在淥口卻遇到誓死不逃,還全力抗擊的民團,況且人地生疏,一時竟未得手。淥口的老少婦孺都搖旗吶喊:官兵來啦!礦軍發現遇到了不要命的,又聞官兵趕到,不敢戀戰,繞道而去。一時間,羅希湛 " 威名遠近,郡縣皆獎其功,歷數年,一鄉恃以無恐 "。
這樣的鄉土小氣候維持了六年,其間湖湘的廝殺吶喊依然此起彼伏,但似乎和淥口有些遙遠。這便使人產生懈怠,於是淥口的團兵解散。然而,就在馬放南山之後,張獻忠的大軍席捲而至。這支野心勃勃的大軍從陝西起事,鏖戰中原,轉戰四川,比幾年前的礦工武裝可要聲勢浩大得多。他們本來並沒想盤踞湖南,沒想到過境湖南時竟然在嶽陽遭遇了官兵的猛烈阻擊,張獻忠三戰失利,勃然大怒,命令手下 " 百道俱進 " ——他要血洗湖南。這下子明軍扛不住了,全線潰敗。張獻忠十萬虎狼之師殺氣騰騰,直逼湖南最富庶的長沙、湘潭一帶,一路張貼告示:" 迎降者免屠 ",一時間," 各鄉鎮望風降潰 "。
淥口又一次陷入了毀滅危機。
此時淥口的團兵已解散,鎮上的鄉民亂成一團,牽家帶口,紛紛逃亡。一些大戶驚恐萬狀地聚居羅家,商議如何撰寫降表以自保。理由是官兵都望風而逃,不顧草民,我等草民只能投降歸順以求生路了。羅希湛是什麼態度呢?史料留下了這樣的文字:" 公則引為大辱。既聞司理蔡公道憲殉寇難,益感憤。集宗人誓死出擊。" 這不是飛蛾撲火嗎?一番激烈爭執後,淥口的居民大部分選擇了逃亡,只有羅希湛帶領全體族人組成了百餘人的隊伍抵禦強敵,史料中沒有任何過程的描述,直接寫了羅家滅門的結果:
傷亡連屬,不少屈。力盡,公遂以死。公四子(中),三子同殉。兄敬平、弟少平、明宗及同宗百餘人皆戰死,無一降者。寇遂焚毀一村而去。時九月二十九日也。
這種滅門結局是羅家忠烈家風的必然。不說七代烈士羅棟、九代烈士羅熙之類的男丁,就說女眷,如羅奇才妻子周孺人,同邑名門方下周氏之孫女,也遭張獻忠軍所俘," 罵賊不止 ",被割舌斷首而死。羅先第的原配劉氏,也 " 被賊兵俘 ",不屈就而死於兵難。還有羅家另兩位妻配鄔氏和蔡氏,不肯受亂兵侮辱,鄔氏投潭殉節,蔡氏自縊身亡,此外羅熙的妻子張氏及兩個女兒均死於兵難。諸此種種,構成了羅門烈婦的群像。這樣的血氣家族,怎麼不爆發淥口滅門的事件?
不過羅希湛家還是幸運地保留了一支獨苗。事發時,羅希湛么子羅秉選正在別莊辦事,僥倖生還。他聞噩耗,號啕著向淥口奔去,只見鎮上民居盡被焚燒,一片狼藉,麻石街上躺著的全是親人的屍首,父親的屍體就在一片血泊浸泡的屍堆中,身下還壓著一位幼童,也是屍體。父親竟然面色 " 凜然如生 "!
天降橫禍,秉選號啕痛哭一場後,忍悲安葬親人的屍骨。剛剛安葬好親人的屍骨,只見幾位鄉民率領著一大群婦孺,浩浩蕩蕩,蜂擁而至,一片殺聲不絕。原來是淥口遭毀,鄉人們痛定思痛,把罪責全都歸結於羅家的抵抗,揚言要斬草除根。羅秉選目瞪口呆,倉皇而逃 ……
此後羅秉選一直漂泊在外。淥口不斷有消息傳來,父老鄉親依然在四處尋訪他的蹤跡,揚言要斬草除根。他家的田地也被瓜分殆盡。這該是怎樣的世態炎涼?想當年,父親在淥口是何等的好人緣,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貧苦者不僅免費診治還貼上藥劑,正堂之上掛滿了 " 大醫仁心 "" 華佗再世 " 之類的牌匾,逢年過節,鄉人提著各種禮物來家祝拜 ……
羅秉選實在想不開,羅家以全家一百多口人的滅門殉難,保衛淥口,怎麼還成了罪魁禍首?還要對我最後一個羅家根脈斬草除根?
其實羅希湛應該想得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可以是羅家的選擇,卻沒有理由成為天下人的選擇。甚至還可以說 , 你們羅家不是為保衛淥口而殉難,而是為了千秋名節而殉難。由於你們為名節而戰,殃及了鄉裡,難道不是事實嗎?難道不是罪過嗎?羅希湛和羅家人肯定無法接受這樣的詰問,甚至中國的文化人都難以接受這樣的詰問。嚮往崇高的名節,難道不是人生意義所在嗎?悠悠千年文化的薰陶,中國人實在難以抗拒對崇高節義的不懈索求。問題是,雞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崇高節義實在是一種奢侈,這同樣也是天理。要是我們要天下的雞都如鷹翱翔高天,其結果無異於是殘忍屠殺。羅家滅門的故事,最令人回味處也在此。歷史,就是這般的詭異 ……
淥口羅家滅門,僅在《醴陵縣誌》上留下含混的一筆。於是,淥口的羅家滅門事件,也就逐漸淡化於歷史的雲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