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個叫章碣的,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叫《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用來嘲諷劉邦、項羽不喜歡讀書。
這個觀點筆者是不敢苟同的,劉邦曾經做過泗水亭長,那也是副縣級幹部,少說也是個居委會主任兼派出所所長的職務,那可是給秦始皇打工的。
項羽更了不得,《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位楚國貴族,臨死都不忘吟詩一首,而且還成為千古絕唱,讓中國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都捶胸頓足,扼腕嘆息,並專門為項羽做了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即使人家真不讀書,一位是剿滅大秦帝國的,一位是建立大漢王朝的,尤其是劉邦,一生可能也就寫過兩首詩,可人家不寫則已,一寫閱讀量就10萬+,比咱這些整天碼字的新媒體人厲害多了!
先看這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是劉邦公元前202年當上皇帝以後,在前195年,他出兵東徵,平定淮南王黥布(也叫英布)的叛亂。回歸途中,經過沛縣,他邀集家鄉舊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飲酒。
劉邦這次肯定是衣錦還鄉,過去被鄉裡鄉親瞧不起的劉三,如今卻成了大漢天子,換誰都會在老家的宴席喝高,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趁著酒勁就吼上兩嗓子,於是劉邦自彈自唱,擊築高歌,唱起這首大風歌。
唱得來勁時,劉邦「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人家劉邦作詞、作曲、演唱、舞蹈全是自個兒,而且一氣呵成,那個意氣風發,那個躊躇滿志,囊括四海、笑傲全球的襟懷,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難分伯仲。
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
劉邦還有一首《鴻鵠歌》,知道的人不多:
鴻鵠高飛,一舉千裡。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鴻鵠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楚辭遺風,是劉邦得知「商山四皓」擁護太子劉盈,劉盈羽翼已豐,民意擁戴,所以他最喜愛的趙王如意就不可能再更立為太子了,只能順應民意。
於是在一次酒會上,劉邦為趙如意的母親戚夫人唱了這首《鴻鵠歌》。
漢高祖作此歌勸慰戚夫人,其感人的藝術力量豁然而出。
你說劉項不讀書?誰信!
我是《易經》文化愛好者,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Nielsen大數據分析師,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有關《易經》民俗故事和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