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 《聲之形》:心靈想要大聲吶喊
定位 | 影評
閱讀時間 | 3051字,約10分鐘
作者 | 小包餐巾子@LE7ELS電音社
SPOIL ALERT | SPOIL ALERT | SPOIL ALERT
聽障使得西宮硝子成為與眾不同的「那一個」,而硝子的同學們則選擇了用霸凌的方式來試圖消滅與眾不同的「那一個」,使大家恢復到統一的狀態中。
於是,本片的男主人公,石田將也,便帶著自己的夥伴採取各種手段來欺負她:搶奪她的助聽器,在黑板上故意寫她的壞話,把她用來和別人交流的本子丟入水塘……最終硝子被迫轉學,而班裡的同學們也意識到將也的過錯,但轉而使她成為了受欺凌的對象。
硝子終於忍無可忍,對於將也的欺凌開始反抗,而在這之後她便轉學離開了,學校也從普通的國小變成了聽障兒童的小學。
硝子轉學後的第二天,班級裡就沒有人值日了,可以看得出來之前所有的值日都被推給了她,當然不一定是強迫的,但是面對善良和不知道拒絕的硝子,這樣利用她也是人心罪惡的一面。
在上了高中以後,將也對國小的事情無比悔恨,想回到那個時代,但是又怎麼都抓不住,在迷茫和痛苦中漂浮不定。此處將也伸手去抓的為金合歡,花語是「友情」。
轉眼見硝子和將也再次見面已經到了五年後,此時將也已經變得自卑和抑鬱,他來找硝子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在自己輕生前獲得她的原諒,完成自己內心的救贖。幸好將也的念頭被母親及時發現,他也因硝子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標,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狀態。已經長大的硝子向將也展示了自己愉快的一面,兩人發展了友好的關係。
兩人初次再見,將也向硝子道歉,並情不自禁的表示想和硝子做朋友,硝子接受了他並做了約定:下次兩人一起去餵鯉魚吧。
兩人去小河餵魚時,這條河始終只有一條白紅相間的錦鯉,其他都是灰色的鯽魚,而這條鯉魚象徵的就是硝子。
畫面中是將也的第一視角,自己投下麵包,鯉魚(硝子)吃下這個飼料(兩人一開始交流感情的契機都是餵魚),周圍的灰色鯽魚表示的在茫茫人海中,都是將也無法交流無法接觸的人,唯有對硝子和他才互相敞開交流的心房。
而鯉魚的こい和戀的こい是同音雙關,所以這裡也是第一次交代了將也和硝子萌發了戀愛的情感。
將也買了手機之後,問硝子想要誰的郵箱,硝子說想要佐原同學,於是兩人一起出發尋找佐原的路上,電車之中。雖然兩人近在垂尺,但不能說話的硝子選擇發郵件向將也同學表達謝意,就在這溫情的言語之間,窗外的風景正是將也之前怎麼伸手都抓不到的景色。
第一個鏡頭中,兩人雖然只距離一扇門,但畫面上卻顯得相距甚遠,彼此的面前雖然有陽光照射進來,但是兩人的身體都在陰影之中,只有很少的部分曬到陽光。在溫情的簡訊對話結束後,給出了第二個鏡頭:兩人的位置沒有變,姿勢沒有變,光線也沒有變。同樣是一扇門的物理距離,在這裡仿佛變短了,溫暖的陽光灑在臉上,之前腳下的陰霾仿佛都變得不存在。
將也在路上遇到可能欺負硝子的同學時,挺身而出保護了她。表面上不知道,也沒說什麼,其實硝子知道將也是在維護自己。這可能是她這輩子第一次,在被人欺負的時候有男生挺身出現保護自己吧。
左上角是兩人距離很近站在一起,右下角的字是:「の気 に 乗せて」。雖然句子不完整,但是可以猜想完整的句子應該是「趁著這股氣勢!」再加上一旁的花分別是桌球菊(喜歡你)、大丁草(熱愛)、玫瑰(愛情),表達的意思不言自明。
就在一切都向著樂觀的方向前進,將也和硝子一起去看花火大會時,劇情反轉。硝子提早先離開眾人回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她竟是為了跳樓自殺。
畫面中毛連菜(日落之後花瓣閉著的狀態)的花語為 "不要觸碰我",根據設定集, 硝子髮型的靈感來自日日草,而它的花語為「愉快的回憶」。似乎已經為接下來劇情的發展做了鋪墊)
似乎乍一看,國小時期的硝子一直是逆來順受,即使是在幼年遭遇霸凌最為厲害的時候,也沒有自殺。所以,無論如何她都不應該突然在大家一起其樂融融地看了煙火晚會後跳樓。實際上,硝子對許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懷有負罪感,如她無法滿足母親讓她和健全孩子一起讀書的要求,而妹妹的放棄學業、自己的遭受欺凌等,都與自己的先天殘疾有關。於是,她不管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都會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對不起,」向大家道歉,因為她總是覺得是自己的殘疾給別人添了麻煩。
硝子在五年間受到身邊人的鼓勵,就在似乎對此已經麻木的時候,將也的出現反而成為她自殺的直接原因。將也在進入硝子的生活後又帶來了一批舊識,然而敏感的硝子發現,大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是因為自己才岌岌可危的,自己抑制已久的情感此刻終於爆發。一直以來都自卑、恐懼的她錯誤地認為,只要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大家就能擁有各自的美好生活。
但是,此刻劇情再度反轉,將也因為要取東西,恰好返回硝子家中,並且在硝子正要跳下的千鈞一髮之際捨身相救。
將也完成了自我救贖,而硝子也意識到死亡不是解決辦法,接受了自己,並勇敢的生活下去,一點一點彌補之前的裂痕。
將也和硝子心有靈犀般的在夢中驚醒,並冥冥之中都跑到了以前餵魚的小橋。
將也說自己曾經也硝子一樣,也想要尋死,死是一種逃避,放棄面對所有的困難。最終兩人破除障礙,做出了彼此的約定。
最後在校園祭上所有人冰釋前嫌,那些幫助過自己的,自己幫助過的,傷害過自己的,自己傷害過的人此時都是微笑著面對,大家終於找回了失去的東西。
想必大家已經注意到了,在《聲之形》的配樂中,特別是鋼琴部分有很多雜音,對此,製作人牛尾憲輔是這麼說的:
「我老家有一臺機械鋼琴,那臺鋼琴用了好久。鋼琴的音色,感覺就是嗡嗡的。其實彈鋼琴的時候,手指和鍵盤接觸,然後有內部的木質結構運作的聲音,然後帶動音錘,然後音錘前端的音錘氈輕輕敲打琴弦。或者是消音踏板,家庭用鋼琴的讓聲音變小,踩了踏板之後會有音錘氈落下來的聲音,會有這種『嗡』一樣的雜音。我對這些聲音很是關注,輕微的聲音能傳遞多遠,然後雜音和音色的差距有多大,我很執著於音樂和非音樂的差距。然後把麥克風放到鋼琴裡面,然後把鋼琴拆開,錄一些很輕微的聲音,然後鋼琴裡面的嗡嗡的聲音都放大出來,仿佛置身在鋼琴裡面一樣,能讓大家好好享受機械鋼琴裡面細微的聲音。」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能永遠無法體驗到聽障人士耳中的世界,但是憲輔的創作靈感確實提醒了我們在聽力上的差距,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呈現了助聽器的不便。
從《聲之形》上映以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便褒貶不一,甚至在豆瓣等平臺惡評遠遠多於好評。特別是對於西宮硝子這一角色塑造,由於缺乏表現而成為了一個「工具人」,沒有很好的突出「聽障」和「欺凌」的主題。
然而,筆者自認為電影正是有意使西宮硝子這一人物與觀眾保持了一定距離,從來不能用臺詞來反映自己的內心,觀眾只能從其簡單的手語、筆談和電影的側面描寫來了解她,在觀眾理解這一人物產生困難的時候,其實也是現實生活中無數個「西宮硝子」和健聽者無法溝通的時候。
另外,筆者認為這不是一部單純「霸凌」或「聽障」的影片。在官方設定中提到:霸凌或聽障只不過是強調主題的一個動機而已。實際上在觀賞後,觀眾並不會產生「果然不能霸凌別人啊」「聽障的人真是好辛苦啊」這類感想,而產生的是對兩位主角無法傳達心情、與人交流時遇到種種困難的悲傷,以及他們卻依舊拼命向前邁進的舉動的感動。
至少對於筆者而言,《聲之形》這部電影帶我了解到了聽障人士這一少數群體和他們所受到的不公的待遇,於是在此之後,筆者便積極參加到幫助聽障兒童的公益活動中,希望他們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感受到音樂的美。難道,作為一部動漫作品,《聲之形》這種啟發性的作用還不夠嗎?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