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恆銀:40多年紮根一線深耕鑽探 風餐露宿尋地球寶藏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40多年紮根一線深耕鑽探的朱恆銀——

  風餐露宿 探尋地球寶藏(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遊 儀

  人物小傳

  朱恆銀:1955年出生於安徽舒城,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工。1976年,朱恆銀被招工到地質隊,從此和鑽探結下不解之緣。40多年來,他先後前往全國各地勘探,探尋「地球寶藏」;自主研發的不提鑽互換鑽頭技術,在皖南頁巖氣勘探中,徹底顛覆傳統,將取芯時間由過去30多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

  「這是緊要關頭,大家再加把勁!集中注意力!」伴隨著鑽頭向地底深挖時發出的巨大轟鳴聲,朱恆銀帶領地質鑽探隊員在緊張地工作……無論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今年65歲的朱恆銀,總是伴著一身泥漿一身油,常年工作在野外一線。

  1976年從學徒做起,當了兩年工人的朱恆銀又重返校園,到安徽省地質職工大學補足專業知識短板。那時,可選的專業較多,鑽探工作辛苦又冷門,不少人曾以為他會換個熱門專業。沒想到,朱恆銀選的仍然是探礦工程專業,一幹就是一輩子。

  「沒想過要轉行。」談起地質鑽探,平時不善言辭的朱恆銀突然話多了起來,「對我來說這已不僅僅是份工作,可以說,鑽探,更是熱愛與責任……」

  一年365天,差不多200多天都在野外

  「我們行業內有一句戲稱,遠看像討飯的,近看像收破爛的,仔細一看是搞鑽探的。」長期工作在第一線,風餐露宿對朱恆銀來說,是生活的常態。「鑽機一開就不能停啊,三班倒。」他笑著說。

  地質鑽探,通常在荒無人煙的野外進行。有時住帳篷,兩塊防水帆布,幾根帳杆,簡易帳篷就搭好了;有時住貨櫃,十幾平方米的貨櫃房內,住上好幾個人。

  「雖說鐵皮貨櫃大多沒空調,天一熱,就像蒸籠一樣,但與以前相比,現在的條件還是好太多了……」朱恆銀回憶起自己剛入行那會兒,住過老百姓家裡的牛棚。牆面用報紙簡單糊一下,能擋風就成,地上撒點石灰,防止半夜蟲蟻「入侵」。問及是否覺得辛苦,他坦言:「習慣了,也就不覺得有什麼。」

  但40多年裡,1/4的春節在野外工地上度過,未能陪伴家人,對他來說,是份遺憾。「一年365天,差不多200多天都在野外。有時忙起來,甚至全年無休。」因他長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家裡大小事全靠妻子。「兒子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回家想抱他,他卻哭了起來,不要我抱。」談及那時兒子對自己的陌生感,朱恆銀有些難過和失落。

  兒子朱曉彥回憶,「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比較模糊,那時不是很理解父親的工作」,隨著慢慢長大,朱曉彥知道父親在做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因此由衷地感到驕傲……

  推廣定向鑽探技術規範,解決表層鑽探難題

  1986年春節,鞭炮聲陣陣,霍邱縣淮河邊的小房子裡,靜心寫作的朱恆銀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著作——《定向鑽探技術規範》。「1982年,我們開始研究小口徑定向鑽探,歷時4年終於研究成功了。有了成果,就想著推廣出去,幫助國家解決難題。」

  當時房子很小,一間臥室,一個廚房,加起來一共才十幾平方米。為了不打擾家人休息,朱恆銀每天都在狹小的廚房裡寫作。天冷,要等煤球爐子燒暖和點,手才不至於凍僵;他就坐在矮小的木凳子上,在平日裡吃飯的小方桌上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經驗。

  「平常上班都在野外,沒時間安心寫作。趁著春節放假的那幾天,可以好好推敲。」望著這本1992年就被納入國家行業標準的專著,朱恆銀高興地說道。

  朱恆銀善於琢磨和研究,退休老同事徐軍回憶:「有一次我們的鑽杆在井底斷了,他想出了使用彎鉤的方法將鑽杆扶正,順利完成鑽孔。大家同是學徒,但就他能想到這些點子。」

  上天不易,入地更難。定向鑽探技術規範的推廣,解決了表層鑽探的難題,但如何向地球深部進軍,進行深部地質巖心鑽探,成為朱恆銀下一個階段的研究重點。2008年,他申報了《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項目,一門心思研究巖心鑽探設備,立志解決3000米深部地質巖心鑽探「無合適設備可用」的問題。最終,研究出來的高強度繩索取芯鑽杆及系列取芯機具,讓3000米深部地質巖心鑽探有了可用機具;完整的深部地質巖心鑽探工藝方法,也健全了深部地質鑽探知識體系。

  割捨不下鑽探事業,專業上的挑戰就是創新的動力

  「選了這條路,就要幹下去。」40多年鑽探生涯,朱恆銀親眼見過帶隊班長被鑽探機器彈出3米高;他自己也因鑽探受過傷,在手術住院期間,聽聞江蘇泰州施工困難,刀口還未拆線就躺在車上和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一道從六安趕往現場;還體驗過在海拔5930米的高原鑽探施工現場,從一開始的喘不上氣、說不了話,到自如地指導當地地質隊員,解決鑽頭一下地就被永凍土凍住的難題……

  如今,在朱恆銀帶頭成立的安徽省探礦工程技術研究所裡,他經常帶著所裡的年輕工程師一起做研究。80後探礦工程師王強就是其中一位。「朱老師工作十分嚴謹,寫文章、技術報告時,對每個數據、每張圖紙都仔細斟酌、認真校對,確保準確。」王強感嘆道,正是朱恆銀的嚴謹細緻和悉心指導,他快速成長了起來。

  這些年來,朱恆銀除了繼續痴迷於鑽探研究之外,還多了個新愛好,就是給研究所裡的年輕人介紹對象。「所裡新來的年輕人多,大多是單身。大家常年在野外工作,我不幫著張羅,怎麼辦?」

  現在,研究所裡40多個成員中,四五個人的終身大事都是他幫忙張羅的。2008年進單位的張正,就是其中之一。「我和妻子都在地礦單位上班,她很理解我的工作。」提及朱恆銀,張正連連稱謝,「成家後,我在野外作業時,更加安心」。

  40多年彈指一揮間,朱恆銀一次次向地心深處發起挑戰,堅持不懈探尋「地球寶藏」的秘密。在他看來,一項工作若是不能堅持,就很難把它做好,反之,將之做到極致,也就成了一種精神。「我割捨不掉鑽探這項事業,鑽探方面的挑戰就是我創新的動力……」

  靠的就是這股鑽勁(記者手記)

  尋寶遊戲,是很多人小時候的最愛。朱恆銀尋找地球寶藏的「遊戲」,卻一「玩」就是40餘年。情之所至,甘之如飴。

  談起地質鑽探,他興致頗高,妙語連珠;聊起背後的辛苦,他淡然一笑,不甚在意。從一名普通鑽探工人成長為教授級高工,朱恆銀靠的是一顆「匠心」——面對工作,他細緻認真,親力親為,不曾因為自己的成就而懈怠;面對後輩,他沒有私心,總是樂於將經驗一一傳授,手把手地教。

  跟鑽探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朱恆銀,一聽說哪裡可能有礦,就往哪裡跑。遇到難題,他反而更加興奮。在他看來,難題意味著突破與創新,一旦攻克,就能助推國家地質鑽探事業取得更大進步與發展。

  工作至今,朱恆銀在野外工作的時間已累計超過10000天。如此精神,令人動容……

相關焦點

  • ...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恆銀
    原標題:初心如「鑽」 向地球深部進軍——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恆銀【道德模範光明禮讚】想像一下,在地表向下開孔,人類向內自由落體,將會發現什麼?走過缺煤少油的艱苦年代,當年國家資源能源匱乏程度之深,朱恆銀深有感觸。他剛參加工作時,我國鑽探全行業處處被外國掣肘,「鑽頭、鑽杆等關鍵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當美國掘地2000米已是『家常便飯』時,我們卻依然被遠遠攔在千米關口之外。」朱恆銀回憶。1977年10月,參加工作剛滿一年的朱恆銀,隨隊在安徽霍邱鐵礦鑽探現場施工。
  • 全國道德模範朱恆銀:向地球深部進軍至最後一刻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全國道德模範朱恆銀:向地球深部進軍至最後一刻】「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普遍使用的純機械式鑽機,只能推進到地下500米至600米深,且速度極慢。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成為一名鑽探工人,那時仍難以突破800米。
  • 致敬40年丨陳禮儀:鑽探40年的奮鬥與堅守
    他們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在1978年與成都理工大學結緣,從風華正茂到霜染兩鬢,在40年流金歲月裡交出了沉甸甸的時光答卷。在這場宏大敘事中,我們試圖尋找更生動的個體切面,記錄當中6位親歷者的40年——這是他們的青春,更是他們的事業;這是理工人奮鬥的故事,更是成都理工大學40年發展的縮影。
  • 大洋鑽探:鑽到海底之下,揭開地球之謎
    海洋的科考航次很多,但此次南海二次鑽探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這一回的鑽探為什麼如此重要?這話要從40多年前說起……   驗證「板塊學說」,大洋鑽探引地球科學革命   大洋鑽探1968年始於美國,但傳到中國已是上世紀70年代末。
  • 蘇聯「挖穿地球」計劃:為何1993年挖到12226米時,便停止鑽探計劃?
    眾所周知,於20世紀70年代,蘇聯開啟了一項"挖穿地球"的實驗計劃。此計劃一出,震驚眾國,畢竟地球半徑6378.137千米,想要"挖穿"是何其艱難。計劃伊始,與其爭鋒實際上,稱此計劃為"挖穿地球"計劃,有些不妥。按照計算結果,如果蘇聯想要挖穿地球,需要鑽孔近6400公裡,也就是說,相當於一個長江的長度。基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都是人類無法完成的計劃,最終也將鑽孔計劃挖至12公裡深處。
  • 僑銀環保榮獲「粵港澳大灣區寶藏企業」獎
    原標題:僑銀環保榮獲「粵港澳大灣區寶藏企業」獎   以「暢通雙循環,構建新格局」為主題的粵港澳大
  • 14年如一日,「黑皮警察」深耕交管一線
    常州民警陸旭東獲評全國「公安楷模」,江蘇省唯一——14年如一日,「黑皮警察」深耕交管一線 中國常州網訊 12月21日,第四期全國「公安楷模」發布活動在京舉行,集中發布2個先進集體和8名先進個人的事跡。常州市公安局金壇分局交警大隊三中隊指導員陸旭東獲評全國「公安楷模」,江蘇省唯一。
  • 瘋狂鑽探之科拉超深鑽孔
    今天 我們說說瘋狂鑽探的事,其實這事我們在上期節目中,已經簡略的提到過了。也是我們探索地球內部最為直接,簡單,粗暴的方法了,想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那直接打個洞看一看也就OK了。說到打井,鑽探的事,古以有之,比如我們祖輩們都是要打井喝水的,叫軲轆女人和井,我小時候,也有壓洋井喝水的經歷,當然,這一般也就是地下幾十米的深度。另一方面就是石油鑽井勘探。
  • 記川慶鑽探一級工程師李茂森
    9月14日,在瀘203H2-1井提速成果經驗總結會上,川慶鑽探公司一級工程師李茂森道出了提速密碼。2018年,李茂森帶領攻關團隊,不斷優化油基鑽井液性能,針對性解決了鑽井中的許多難題,助力該井區提速提效不斷取得新進展。自2014年,李茂森領銜主研的國產化高密度強封堵油基鑽井液在現場運用獲得成功後,高性能水基鑽井液、壓裂返排液配製鑽井液等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也相繼問世。
  • 為祖國找尋寶藏的地質「狂人」唐文春
    可貴的是,縱然如此,當與記者回望過去雪山高原、風餐露宿、險中求生的化探經歷時,這位年逾半百的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化探隊總工程師,眼神炯炯,每字每句都釋放著光芒。化探,即用化學的方式「找礦」。在行業內,唐文春是名副其實的佼佼者。從業三十餘年,其參與和主導探明的大中型礦藏有20餘處,創造潛在經濟價值數千億元。這實在是一份令業內豔羨的成績單,可他卻把這些成果歸因於自己的「運氣好」。
  • 【油氣雜壇】蘇聯 科拉-3 超深鑽井的故事和傳說,地質和鑽探和能侃,好奇的人來聊聊吧,
    地球望遠鏡計劃,在1960年到1962年間,太空競賽期間經濟利益與國家自信心結合,促使前蘇聯科學家計劃鑽出一個「俄羅斯超深鑽探(Russian Mohole)」,這樣做是為了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之間的界面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
  • 視頻|俄羅斯鑽探鑽開地獄之門,有「妖魔」從井底出來
    俄羅斯鑽探鑽開地獄之門俄羅斯鑽探13000米 鑽開地獄之門科學鑽探始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了「深海鑽探計劃」(DS鄄DP)。它與「人類登月計劃」被譽為人類在20世紀60年代的兩大壯舉。在鑽探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這是繼蘇聯空間站、深海勘探船之後的第三大科研成果,一直是俄羅斯科學家的驕傲。勘探工作於1970年5月24日開始。鑽井現場成立了十六個實驗室對巖心進行研究。整個研究計劃是在前蘇聯地質部長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 紮根深圳 40年 大悅城控股等企業助力深圳再發展
    作為中糧集團旗下唯一的地產投資和管理平臺,大悅城控股以產業促進城市發展,見證深圳40年的歷史變遷。   從「深寶恆」到「大悅城控股」 與「圳」共進40年   1981年,是深圳市成立經濟特區的第二年,卻是大悅城控股來到深圳的第一年。
  • 二疊紀鑽探者可能面臨淡水短缺
    由於新墨西哥州的淡水資源日益稀缺(新墨西哥州是二疊紀盆地最豐富的頁巖地帶的所在地),國家土地局現在採取行動來保護該資源,並鼓勵石油和天然氣鑽探者再利用和回收水。 專員加西亞·理察表示:「與其將淡水作為出售給最高出價者的商品,不如將其視為前進的道路,而應著眼於水循環利用和採出水的進步。」
  • 首都機場飛行區管理部:凝聚青春力量 紮根機場一線
    飛行區管理部團總支隸屬首都機場股份公司團委,是一支戰鬥在首都機場一線,承擔飛行區現場安全保障及運行重任,「能吃苦、善謀事、能成事」的青年團隊。近年來,飛行區管理部團總支緊密圍繞部門中心工作,持續加強團組織建設,切實履行「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職能,全面激發團員青年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
  • 探索地下黑色寶藏「煤炭」院士耄耋之年仍在一線奔波
    懷揣著在祖國建設事業中大顯身手的壯志豪情,如今,宋振騏依然在全國各地奔波,奮鬥在自己一生喜愛的「礦山」「煤井」的科研、生產、教學一線。向一線要解決難題的方案大學畢業後,因為成績優異,宋振騏留校任教。他沒有安於做象牙塔裡的教書匠,而是帶學生下礦井勞動實踐,在一線發現解決制約生產的一個個瓶頸問題。一次,宋振騏參與搶救被頂板埋住的工人時,萌發了向礦山壓力抗衡的念頭。此後數十年,他深入峰峰、平頂山、淮南、開灤等礦區現場實踐,不斷探索著礦壓之謎。
  • 瓦松 風餐露宿的多肉苦行僧
    原文標題:由來不羨瓦松高:我就喜歡瓦松怎麼滴想了解今天的物種日曆的主角,先來聽我淫一手溼:秋高氣爽,正是賞菊好辰光。(群眾:我呸,又開黃腔!)嚶嚶,人家只不過是想要裝的有文化有內涵一點嘛,咳咳,且看唐代詩人鄭谷的《菊》,今天的主角就藏在這首詩裡。菊唐·鄭谷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