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人藝為獻禮新中國成立60周年,推出了由劉恆編劇,林兆華導演,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楊立新、徐帆主演的話劇《窩頭會館》,一經上演就引起轟動。十年來,該劇每次上演都是票房火爆,一票難求,而且每年熱度都只增不減。今年,北京人藝特意安排該劇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演,10月2日至5日,這部火爆了十年的「金窩頭」又登上首都劇場舞臺。
黃金陣容再次相聚
10月2日晚,本輪首演前,北京人藝特意在劇場前廳舉行了慶祝儀式,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該劇編劇劉恆、導演林兆華以及劇組全體成員歡聚一堂,當年策劃這部「現象級」原創大戲的北京人藝老院長張和平,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藝術總監的工作崗位上趕到人藝,和大家一起切蛋糕,歡慶《窩頭會館》上演十周年。
張和平透露:「那年,我還沒來人藝,就已經跟劉恆約定給人藝寫個戲了!」劉恆則謙虛地表示:「這個戲仰仗各位,人藝萬歲!人藝的藝術家萬歲!藝術勞動者萬歲!向你們致敬,永恆的敬意!」而最讓大家感慨的是宋丹丹的一番話:「這是我跟大導合作的最後一個戲,明年我60歲,該退休了。這是我告別舞臺的一個戲,是一個完美的結束。我會非常努力、認真地演好這四場。」
一句話說出三個意思
說起《窩頭會館》的十年火爆,苑國鐘的扮演者何冰認為這和中國話劇發展密切相關:「目前話劇市場非常好,這是所有話劇工作者,包括話劇觀眾努力的成果。我們北京人藝的戲如此受歡迎,因為大家還需要我們的現實主義表演。現實主義的戲是什麼?是主食。就算市面上什麼菜系都有,但是米飯、饅頭肯定不能少。我們就是那個主食。」
在劇中扮演古月宗的濮存昕認為,《窩頭會館》這個戲最值得說的是「我們所有人一起建立起來的一個藝術標準,人藝需要這樣的標準」。在這部戲中,最有特點的就是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編劇劉恆用的都是長句型,話佐料兒特別多,信息量巨大,一句話能說出三個意思來,這是北京話的特點,也是魅力所在。這真是語言的藝術。而如何說清楚,把每一層意思都傳達到,讓不只是北京的觀眾,還有外地的觀眾都聽明白,是對我們這些演員的要求。演戲不只是說詞,要說意思,演戲不只是演戲,是演人。」
宋丹丹扮演的田翠蘭。「觀眾看到這個人物在吵架,更看到吵架背後她的誠實、善良、簡單、可愛。我特別愛這個人物。這個人有很多面,但她再怎麼跟人爭吵,都是那麼善良的女性。」宋丹丹覺得這部戲裡的每一個人都那麼值得愛:「這裡有北京人特有的樂觀和幽默,有小市民的善良,在那麼苦、那麼窮的艱難日子裡,他們還在尋找溫暖和互相給予,之間都過成了親人。」
楊立新作為劇中有點「反派」色彩的人物肖啟山的扮演者,談到十年來觀眾的厚愛,表示這是演員心中的動力,「作為演員,對每一個劇目,每一個角色都要認真對待,每個細節都不能放棄。觀眾這麼喜歡這部戲,不能讓觀眾失望。」
每次《窩頭會館》演出,對劇中的演員來說,像是一次工作,更像是一次聚會。金慕容的扮演者徐帆笑言:「說我們是老友聚會,其實把我們的關係說遠了。我們就是家人!在一起排練的時候,彼此間一抬手、一投足,就知道對方的意思了。互相之間提醒,一點都用不著客氣,就像在家裡跟兄弟姐妹說話一樣。」
「窩頭」更有嚼頭了
伴隨著《窩頭會館》幕起幕落,十年的時光瞬間流轉,演員們在舞臺上用心,觀眾們在舞臺下的陪伴也一如既往。作家蔣方舟昨晚看完《窩頭會館》後,感嘆道:「看了《窩頭會館》,感覺真的太厲害了!完整又飽滿,幾處看得淚下,沒有一處做作,細節回味之後愈發動人。從劇到表演都太珍貴了!」媒體人成長也贊道:「十年,《窩頭會館》在人藝依舊屹立,它應該一直演下去,因為我們需要它提醒自己,即便是主題性的『命題作文』,也可以做得如此生動、真實、純粹、感人至深。」「二刷」的觀眾「水火生靈」說:「我第一次看《窩頭會館》應該是八九年前,頂尖陣容今天仍在,戲更好了!這些藝術家們為戲注入了各自的生命,使戲更有嚼頭了!多年後的我,再一次走進《窩頭會館》,感慨、感動。感悟也有了許多不同。致敬!人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