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演齊贊"窩頭"有滋味 何冰:這個戲給我表演上的自由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五大主演齊贊「窩頭」有滋味

  明天至11月17日,北京人藝話劇《窩頭會館》在首都劇場再度公演。昨日,記者走進北京人藝一層排練廳,只見何冰、宋丹丹、濮存昕、楊立新、徐帆等五位主演帶著整個劇組,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當中。雖然只是排練狀態,但各位演員的表演已經非常飽滿精彩,尤其一段宋丹丹和徐帆「劍拔弩張、大打出手」的「拌嘴掐架戲」氣氛熱烈,讓排練場裡也是「一片生活」。

  《窩頭會館》是著名作家劉恆的話劇處女作,以北京南城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折射出人性與時代,濃鬱的京味兒語言,鮮明生動的人物,讓舞臺充滿光彩。林兆華任導演,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楊立新、徐帆主演,於2009年9月25日首演,立即引起轟動。此後,該劇每次上演都會引起一票難求場面。而此輪演出,因為時隔上次演出已經三年,極受觀眾期待,因此上周開票當日,竟然引發觀眾通宵熬夜排隊十多個小時現場購票,所有演出票全部售罄,創下多項話劇市場紀錄。

  何冰

  這個戲給我表演上的自由

  《窩頭會館》是難得能看到的何冰的話劇表演作品。他說:「每一輪的演出肯定都有細微的變化,這是由於演員自身變化而帶來的,不是自覺主動的。」 何冰說,能夠吸引他重回話劇舞臺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劇本,「所有演員都是這樣,最沒法抵禦的就是好劇本。更貪婪一點,就是希望人物能夠有新鮮感,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演點以前沒演過的戲。」

  打從根兒上我就知道這個戲能火。

  我當時是在凌晨2點看到的劇本。開始沒覺得怎麼著,玩兒了會兒電子遊戲,只是隨手拿過來一翻。就像我在遊戲裡擊中別人一樣,我當時就被手裡這沓兒紙擊中了,淚流滿面。看得出來,作家對生活有一套完整的理解,所有的日子,所有的人心,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吃到肚子裡,咀嚼一下,消化一下,再反芻吐出來。他的魂兒,那種對生命深深的悲哀,那種難過,那種脆弱,被他給聚在一塊兒化成兩個多小時的東西。這是濃度很大,密度很大,很結實的一個劇本。我真的被這個劇本徵服了。

  由於劇本很多地方在情感上相當鋒利,劉恆老師自己在讀劇本的時候也是淚灑排練場,所以我們在排練的時候,很多地方的情感是不敢碰的。演對手戲的兩個人,眼神一對上,心理上就要大動,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排戲互相都只看著對方的鞋。大導就一直讓我們這樣,這對我們是一種保護。他不讓你碰最鋒利的情感部分,他要把這種新鮮感,一直留到首演,留到舞臺上。林兆華敢這麼做,不僅僅基於他自己豐富的導演經驗,還包含著對我們演員的極大信任,以及他強大的勇氣和導演智慧。他說——表演還有一番自由!

  這個劇本雖然臺詞多,我戲份兒也重,但是相比之下並沒有那麼累,這必須得感謝這幾位合作者。我們有一群強大的演員,每個人都牢牢地把住自己的隘口。比如丹丹的戲,她是絕不可能放過她的觀眾的;濮哥只要往前場一走,你就放心吧,基本上可以休息,你想搶戲也搶不過來。這是真正的合作,就是舞臺上,彼此間強大的信心,我只要把自己的部分幹好就行了,這就讓我有空間從容、舒服地表演,並且揣摩自己的表演。

  這個戲對我來說很重要,它給了我一次機會,一個有可能讓我的表演衝到一個新天地的機會,對我個人有很大的意義。我希望能夠達到一個四兩撥千斤、舉重若輕的境界,臺上臺下水乳交融。如果能夠這樣,將是這個戲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楊立新

  高雅藝術也可以讓觀眾娛樂

  劉恆的劇本一向以「對話飽滿、臺詞精確」著稱,話劇劇本當然更不例外。但劇中巨大的臺詞量和密集的長句型,給演員以極大挑戰。劇中楊立新扮演的角色,不僅臺詞多,而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常常是「我說上句,他們接下句」,就連一旁的何冰都笑稱:「連個提醒的都沒有。」

  觀眾在開場一分鐘以後,就知曉了這個戲的風格特點:大量的臺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娛悅性,它既表現了底層勞動人民被生活磨練出來的狡黠和譏誚,又使得臺詞上口、好聽、生活、幽默,這和今天的觀眾對娛樂的訴求是合拍的。觀眾在看戲的同時也是需要娛樂的,或者說看話劇本身就是娛樂。生活於當下的中國社會,觀眾走進劇場是有娛樂要求的,我們要在娛樂中給他們講一個故事,其中可以不乏人生的哲理,時代的風雲,人間的悲歡離合,國家與民族的命運,但沒有可觀賞性觀眾是不買帳的、是會排斥的。換言之,走進首都劇場的觀眾可以說是來欣賞高雅藝術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娛樂,作為代表中國話劇水平的劇院,北京人藝也應該在創作中順應這種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讓我們的演出更受觀眾歡迎。

  宋丹丹

  排演這個戲,讓我感覺「生活真美好」

  當宋丹丹得知觀眾連夜排隊購票時,特別強調「我們得好好演,才對得起觀眾!」 不過宋丹丹也表示,「演話劇太累了!需要很好的體力和極大的專注力。我現在歲數大了,又趕上更年期,光是下午排練,演完吵架的戲,腦仁就疼。所以我特別佩服藍天野老師,前年還在舞臺上演整出大戲。」

  《窩頭會館》是我第一次接觸劉恆的作品。當我看劇本時,被深深地打動了,憑著多年做演員的經驗,我認定:這就是我需要的東西,是能夠勾起我創作衝動的好作品。

  這部作品裡有我們舞臺上真正需要的東西——真情和悲憫。每個人物都被作家賦予了豐滿的血肉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在生活原生態的呈現中,在看似不經意的日常敘事中,彰顯出人性的渺小與偉大、卑劣與崇高,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我們的現實生活體驗,使我們被吸引、被感動、被震撼。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劉恆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這個戲的臺詞有著濃鬱的京味兒,很能體現北京人特有的俏皮、風趣與舉重若輕的精神特質。整個創作過程非常愉快。能夠參加這個戲的排演我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我趕上了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好戲,一個令我感動的角色,每天可以和劇院同事們一起工作,可以在首都劇場演出,這實在是一種巨大享受!感謝編劇劉恆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好的劇本,感謝導演林兆華給了我再次向他學習的機會,感謝所有合作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你們讓我每天走進排練廳的那一刻,心裡經常想起一句話:「生活真美好。」

  徐帆

  我第一次演京味兒話劇

  吸引徐帆回歸舞臺演話劇的因素,「除了劇本,還要加上導演。好的導演也很有吸引力,因為現在是需要智慧的年代。」她還表示,自己希望能多演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戲,「因為人總是要往前行,不能總活在回憶當中。老演過去的,讓人受不了。」

  我從1991年到人藝,到現在18年了,《窩頭會館》是我頭一回演地道的京味兒戲,心裡既忐忑又興奮。北京話真難說,但真有嚼頭。

  以前我們總是在復排一些戲,如 《茶館》、《雷雨》。老一輩演員傾其一生心血而凝結成的一個個經典形象,早已深深地鐫刻在戲劇的歷史長河裡,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我們能重現經典,卻很難在此基礎上再有所突破、創新。所以,我們一直希冀能有一個機會,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自由而廣闊的空間,令我們脫胎換骨,不拘泥於前人,創造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經典。《窩頭會館》為我們提供了肆意揮灑的一方天地。

  《窩頭會館》劇本相當成熟,字裡行間洋溢著編劇滔滔的激情,又不是盲目地宣洩。生活材料龐雜豐富,人物情節設置匠心獨運,不流於俗套,伏筆巧妙,所有的環節都不去解釋,答案在人們的翹首企盼中一點點地現出端倪。當觀眾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看清生活的真相,除了會意的笑聲,除了還殘留在眼角的那些感動,留下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思考。

  濮存昕

  「窩頭」香是因為「一棵菜」精神

  濮存昕認為,這些演員在拍完影視劇後又回歸舞臺的這股勁兒,是最有價值也最吸引觀眾的,「當年張和平院長聚起這股創作力量完成了這個戲,難得的是各方面力量都很齊整。我們之間也都非常默契,就像在球場上踢球一樣,彼此一眨眼,就知道位置該在哪兒。」《窩頭會館》的臺詞不僅對演員難度很大,對於觀眾來說也不是容易的事兒。尤其劇中還有不少北京俚語俗語,濮存昕一直琢磨著「怎麼能讓外地來的觀眾,也能聽明白。」

  這戲,劇本瓷實,導演老到,演員有活兒,觀眾反響熱烈,齊了。劉恆這劇本,挺棒的。我感慨地想了四個字:「深淵有水。」就是說劉恆在劇本中描繪出的生活,真的很深,越深的地方必有清泉。情節很淡化,但人物的臺詞、動作很生動,有獨特性格。十三個角色個個在劇情中、在布景中很突出,個頂個兒。雖然有二度創作的努力,但劇本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紮實的基礎。

  這個本子的臺詞普遍句型長,北京味兒足,很風趣幽默。但讓我一念常常不通,可換了丹丹,這詞就順溜極了。是她教給我句子怎麼連著說,意思的哏在哪兒遞,一句一句摳。我就像不會跳交誼舞的女伴兒,跟著趟步,慢慢地才上了道兒。

  有一日我去洗牙,躺在手術椅上突然想,改變自己的形象何不做個假的豁牙託,牙床部分厚一些,讓上唇有齙牙的感覺。這創意有點激動人心,跟牙醫一說,容易。咬了印,一個星期活兒就得了,效果極佳。拿回來在排練場當著大夥面兒戴上,一齜牙,大家都樂噴了。外形的改變,讓我對角色有了信心,創作狀態開始有了。進而我又在外形上想像,這個老棺材瓤子還應該是禿頂,有鼠須,因為毛髮在臉部造型上是最大面積的表現。在排練場,我和造型師談了想法,還畫了自己這個角色的肖像。第一次試妝,我又想到用美目貼把眼角貼成三角眼,角色的相貌越來越豐富了。

  在服裝方面,我自己給服裝、鞋打磨做舊,特別是一幕夏季的綢上衣的褶皺,都表現著這個獨居老頭的邋遢、迂腐。道具的扇子、房契都是我畫的,丹丹誇我「真會整」。應該說,我原本並不太具備扮演這個老糟頭子形象的氣質條件,我算是循著一個從外到內的路接近角色的。

  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好的舞臺設計製作,大家的審美有一致的方向,技法旗鼓相當,和諧如凹凸相應的太極圖,主角配角和舞美技術都在一個完整性上幫襯託勁兒,我覺得這就是北京人藝的戲特有的風範。這個戲如今這麼叫座,是因為這個戲的藝術質量體現著北京人藝應有的藝術完整性:「一棵菜」的精神。 

(責編:溫璐、吳亞雄)

相關焦點

  • 宋丹丹以《窩頭會館》告別舞臺
    2009年,北京人藝為獻禮新中國成立60周年,推出了由劉恆編劇,林兆華導演,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楊立新、徐帆主演的話劇《窩頭會館》,一經上演就引起轟動。十年來,該劇每次上演都是票房火爆,一票難求,而且每年熱度都只增不減。
  • 劉恆:《窩頭會館》是為楊立新、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和徐帆寫的
    小說家寫的人物,往往都有現實生活的人為原型,你在創造這些戲劇人物時,靠什麼為依託?劉恆:張和平說,要把人藝的主力動員起來,他最初點了一些人的名字。《窩頭會館》劇中的主要人物,從外形到個性,都是衝著人藝的楊立新、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和徐帆這五個演員寫的。
  • 何冰自述|在角色中找到表演自由,演員一生中遇到的次數不多
    在白玉蘭評委見面會上,我們見到了何冰。作為今年的評委之一,這是他第一次以演員之外的身份參加上視節。 2018年的《情滿四合院》《白鹿原》兩部戲分別讓他入圍白玉蘭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終憑藉前者摘下視帝桂冠,2019年又憑藉《芝麻胡同》再次入圍最佳男主。從提名入圍到參與評獎,身份的轉變讓他從不同的視角審視表演,得出的答案卻沒有發生偏移。
  • 何冰自述|在角色中找到表演自由,演員一生中遇到的次數不多
    他還有沒有通過表演想對觀眾說的話?演員是不能直接跟觀眾說的,我們是通過一個角色。你還有這個欲望嗎?或者你有得說嗎?再有一個就是你這次把自己用上了多少,只要把自己用到越多越好,這個職業是可以藏在角色背後一點心都不動的。反正這個臺詞說了就說了,演了就演了,能看出什麼呢?不,內行是能看出來的。有的演員就是利用角色儘可能把自己開發,可能別人用了一半,他用70、80,閃閃發光。
  • 北京人藝最不像演員的演員,卻是濮存昕何冰等最崇拜的表演大師
    可是在北京人藝,卻真正培養了眾多優秀演員,如最近因主演《情滿四合院》而獲得第24屆「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的何冰,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濮存昕、以及《人民的名義》中的「達康書記」吳剛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崇拜的偶像,那就是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大師于是之先生——他們都太想成為他了。在中國,崇拜于是之表演藝術的,又何止何冰、濮存昕、吳剛這幾個人呢?
  • 何冰重返話劇舞臺:感動於生命悲涼
    除了去年在人藝舞臺上演出《窩頭會館》之外,何冰已經有整整三年沒有在話劇舞臺上演戲了。這個清明小長假,何冰在很短的時間內搭建了自己的團隊,並首次擔任話劇導演,以一部法國作家弗洛裡安·澤勒的《陌生人》重歸話劇舞臺。
  • 北京人藝劇本朗讀 青年演員齊聚《窩頭會館》
    ,人藝近年來極具聲望的作品《窩頭會館》在青年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進行了一次充滿實踐性的讀解。  《窩頭會館》首演於2009年,是著名作家劉恆的首部舞臺作品,由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楊立新、徐帆共同出演。本劇以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的一座小四合院為舞臺,在真實的歷史大情境中書寫了一群混居於院落的小人物們的命運與悲歡。  這部作品延續著劉恆特有的創作風格,塑造出了苑國鍾、田翠蘭等極具特色的鮮明形象,一經演出,便即成為北京人藝的一大招牌劇目。
  • 話劇舞臺上最精彩的吵架現場,宋丹丹和徐帆激烈互懟
    《窩頭會館》等現場極為精彩,尤其這段吵架戲。宋丹丹虛實結合,徐帆舉重若輕,如戲曲舞臺上激烈的開打,唇舌往來刀光劍影。對徐帆記憶比較深的表演,都是吵架,《窩頭會館》和宋丹丹,《青衣》和李明啟,吵架的架勢和心理有相似之處,都有在精神上「居高臨下」,嘴巴上半句不饒,火力全開的場面。這段詞兒寫得好,導得好,演得也好。
  • 何冰雖然長得不帥,但是絕對是演技精湛的表演藝術家
    不過何冰是一個和帥不沾邊的男人,他長相普通,沒有濃眉大眼高鼻梁。如果穿個軍大衣往地上一蹲,旁人肯定會把他看成是等活的民工。像何冰這種長相的男演員,肯定演不了偶像劇的主演,也演不了古裝宮廷劇或仙俠劇的主演。
  • 看輕勝利與失敗的何冰,卻從沒放棄努力
    ,但作為一個演員,何冰除了表演,其實在娛樂圈並沒有什麼能力可以通過他的稱讚回饋別人對他的稱讚。》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何冰對於表演的遊刃有餘。於是何冰選擇院校的時候,就去中戲。但據何冰自己在中戲的所見所聞,曾讓他覺得自己考不上。因為那時候跟何冰一起參加藝考的有胡軍那樣帥氣又個高的,還有一些顏值很高的女明星。
  • 國家一級演員何冰:「撿漏」陳道明卻戲紅人不紅,出道27年0緋聞
    上高中後,何冰更叛逆了,雖然不喜歡學習,但他心中卻有一個演員夢。去中戲考試的時候,他發現中戲裡也到處都是美女帥哥,再看看自己的樣貌,和他們比起來真是差遠了。不過既然都報名了,而且5塊錢報名費還是和親戚借的,他還是硬著頭皮參加了。好在他平時琢磨了不少演員的表演,再加上自己嘴皮子溜,成功得到了中戲老師的認可。
  • 看到何冰、秦海璐封視帝後,我知道飛天獎的含金量了
    在頒獎禮的感謝發言中何冰也指出這個獎項給了自己繼續創作接地氣、正能量、喜聞樂見人物和作品的勇氣。那麼,何冰和秦海璐的演技到底怎麼樣呢?先從這次獲獎的作品說起。何冰今年52歲,入行28年,是中戲畢業的國家一級演員,他還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無論是話劇還是影視劇方面都有著豐富的演戲經驗。
  • 深情「老戲骨」何冰:渾身都是戲!娶初戀同桌,從未有過七年之癢
    在飛天獎頒獎現場,何冰問:千璽想把這束花送給哪位姐姐,易烊千璽答:何冰老師我資歷比較淺,您來說吧,何冰老師您說得太好了,您負責說,我負責獻花就好了。但是何冰的成績並不怎麼好,而且靠這個成績很難考上大學,所以為了能上大學,他動了考藝校的心思。一開始他聽說考藝校除了要看才華外,還要看顏值,所以何冰遲疑了,因為他反覆照了下鏡子覺得自己太普通了,能選上的機會微乎極微。
  • 他是北京人藝最不像演員的演員,卻是宋丹丹最崇拜的表演大師
    可是在北京人藝,卻真正培養了眾多優秀演員,如因主演《情滿四合院》而獲得第24屆「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的何冰,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濮存昕、宋丹丹,以及《人民的名義》中的「達康書記」吳剛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崇拜的偶像,那就是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大師于是之先生——他們都太想成為他了。在中國,崇拜于是之表演藝術的,又何止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吳剛這幾個人呢?
  • 愛妻、疼子、維護家的何冰
    中戲科班出身加上北京人藝幾十年的底子,何冰的戲那是越老越有嚼頭兒。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心態相對比較壓抑,還多少有點點扭曲,而李海洋則是在相對比較寬鬆和優越的家庭環境下,比較自由和任性地生活長大的孩子。何冰覺得能從妻子身上感受到陽光般的樂觀和健康,能夠享受到點點滴滴的溫情,這正是他夢想的婚姻生活。
  • 越看越有意思的「老戲骨」何冰
    1987年19歲的北京小夥何冰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87級表演班。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三十年一轉眼,當年的前浪已成了後浪。如今何冰也成了後浪,而且當下正因在B站的演講引發爭議而爆火。但身高1.78米的何冰在中戲讀書時肯定屬於不帥的一類,也不應該屬於較出眾的一類,因為如今很火的何冰,至今都沒有什麼趣事流出。87屆最先火的是陳小藝、江珊,徐帆這些女學生,90年代她們正當紅。
  • 「大宋提刑官」何冰往事:成為戲骨前,他的料可不少
    這時,何冰開始「戲精」附體了,裝作疑惑的樣子,站在門口向裡張望。那表情似乎是在詢問,又是不可置信:「真的有我嗎?」這時,上課鈴響了,老師也打開了教案。看到依舊在門口心神不寧的何冰便問:「你怎麼還不進來?」不得已,何冰只好走進去。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兒,心裡不踏實。
  • 何冰,其人其事
    在演藝圈眾多星光閃耀的明星中,何冰,是我最喜歡的實力派演員。在人們的印象裡,當今演藝圈表演能力強的演員,當推李雪健,陳道明等演員,他們確實配得上老戲骨的這三個詞。但是,我認為,何冰的演技毫不遜色,絕不在他們之下,長期以來,他是最被低估的演員。
  • 北京人藝:巍子為錢離開,王姬無戲可演出走,何冰堅守了30年
    何冰長得不好看,但是骨子裡有種老北京男人的剛和機靈勁,他似乎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人,出道以後,凡是過他手的戲,就沒有差評的。何冰跑了四年龍套才開始有點像樣的戲,1999年演了8年戲的他得了梅花獎,但是這個獎根本沒有在劇院想起任何波瀾。因為在人藝,梅花獎太多了。
  • 影帝何冰,娶了初中同學,22年婚姻生活零緋聞
    那麼,這個娶了初中同學的何冰,現在究竟過得如何?在北京人藝,有一個經典曲目《鳥人》,當時何冰僅有7分鐘的表演部分。可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人藝老前輩看完後直言「這孩子會演戲」,對他大為誇讚。這個被現實打擊得遍體鱗傷的男人,掙扎在生活的苦難中。幸運的是,有一束光溫暖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