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熱搜突然出現了一個幾千年前的歷史人物始皇帝,主要內容是關於人們對始皇帝年齡的刻板印象。
其實世人對於許多歷史人物都有多多少少的刻板印象,如87年《紅樓夢》,雖然經典,但演員年齡確實跟原著裡人物的年齡對不上,也導致了觀眾對其中人物多多少少產生些刻板印象。
在眾多歷史人物中,始皇帝無疑是被「黑」的最委屈的哪一個,世人對始皇帝的印象無疑是暴虐失德,是一個暴君,但歷史上的始皇帝真的是這樣嗎?他為何會給世人留下這樣一個暴君形象呢?
焚書,秦始皇下令焚書,或有愚民政策的嫌疑,但是卻保留了博士官的藏書,博士又有教授弟子的職責,這是對諸子百家傳承留下的香火。
而且所焚民間書籍都是經史子集一類的思想文化書籍,不包括「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並且下令「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焚書」是秦始皇為思想統一而採取的措施,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樣是對思想的統一採取的措施,不同的是,秦始皇希望統一到法家思想上,而後來的王朝基本上都是統一到儒家思想上。
焚書坑儒在最早提及此事的《史記·儒林列傳》中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請注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是「術士」,指的是為秦始皇尋仙求藥、煉製丹藥的人,而非是「儒」。
而且百科中「儒」字的解釋:「中國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生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
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晚到殷商時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巫師、術士。
根據歷代大佬們的對「儒」的分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目前社會主流認知都是狹義上的「儒」,即「儒家的孔孟的儒」,而先秦的「儒」是廣義上的,包括了術士和孔孟儒家。
秦國因變法而強盛,秦始皇也奉行法家的理念,但是並沒有完全忽視其他的思想流派,秦始皇設立博士之職,由諸子百家之人充任博士,這其中就包括儒家的淳于越和叔孫通。秦始皇並未重用儒家,卻用儒家之人教授長公子扶蘇,卻又反感扶蘇為儒家說話。
另一方面,距離秦朝最近的司馬遷尚且用的是坑殺「術士」,而之後的孔安國(孔子十世孫)和劉向距離秦朝數百年之久,就變成了秦始皇坑殺「儒士」,反而更被人們所相信。
簡而言之,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的「儒」其實是當時為秦始皇求仙問藥、煉製丹藥的「術士」,並非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儒士」。
依據近年來對雲夢睡虎地秦簡等的研究,發現在秦始皇在位時期,刑罰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嚴峻。
至於《史記》中對於陳勝、吳廣「失期,法皆斬」的記載,事情發生在秦二世時期,此時的刑罰才達到傳聞中的地步,秦始皇時期對徵發之人逾期的處罰是杖刑。
坑殺造陵工匠、強令大批後宮之人殉葬都是秦二世所為。
此外,根據始皇帝陵周邊陪葬坑中的發掘及史料記載,證實了秦二世時期,數十位始皇帝的公子、公主被殘忍屠殺。
秦朝的殘暴之名不應該歸罪於秦始皇,而應該是秦二世胡亥。
秦始皇時期奉行法家之策,嚴密的法網是對社會的嚴格規範,例如舊時的秦國,私鬥成風,動輒數百上千人鬥毆,對勞動力是極大的傷害,而且此時還存在「俠以武犯禁」隱患,對社會穩定有極大的威脅,秦律中對大部分犯人的刑罰也是在保證其勞動力的基礎上處置,畢竟在古代,勞動力就是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漢代以來的封建王朝千年都是以儒家的標準看待秦始皇。
朝代的更迭是前代王朝的衰落,新王朝的取而代之,新王朝對舊王朝發起的取代之爭必然要有正當的理由,以確保新王朝王權的合法性。
漢高祖劉邦出身微末,就附會其是白帝之子的傳說,大肆宣揚秦朝暴虐失德,並利用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為自己的政權披上合法性的外衣。
後世之人還刻意的抹黑秦始皇,以至於以訛傳訛,使得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秦始皇推崇法家,忽視儒家,並且打壓儒家,使得儒家在秦朝遭受重大打擊。
此外,秦始皇不符合儒家對統治者的要求,尤其是在儒家開始掌握朝堂話語權,甚至主宰朝堂之後,變質的儒家就越發的不需要一個強勢的君王,只希望其垂拱而治。
如此一來,掌握輿論的儒家就利用文墨抨擊秦始皇,同時修撰史書的也是他們,對史實肆意篡改、斷章取義。
正所謂「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儒家作為勝利者必定不會大肆宣揚秦始皇的功績,反而要將之列為暴君昏君,以洗腦後來的君主和百姓。
作為漢以後主要的同時也是最大的政治利益團體——文人士大夫,他們以共同信仰的儒家孔孟為紐帶,有共同的立場和價值標準,秦始皇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他們這些儒家主流的認可,這是立場問題。
儒家的主流認為,君主與文人士大夫共治的天下才是大治的盛世,這樣的君主才是明君,顯然作為一個強勢的獨裁君主,秦始皇就註定不是儒家眼中的明君,而是一個暴君昏君,儒家必將要秦始皇的名聲達到遺臭萬年的地步,用死後的名聲作為籌碼來威脅震懾那些後來的君主,以保障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們的既得利益。
斯塔夫裡阿諾斯曾說:從後來的歷史看,當時的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麼充分,卻侵害了許多既得利益集團,引起了激烈的反對。
正是這種普遍的憎惡,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幹的繼承人,說明了民眾奮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時秦王朝覆滅的原因。
短短幾句話就說明了秦始皇為何被「黑」的這麼慘。
但話說回來秦始皇的功績是無法被忽視的,是實打實的千古一帝。文化經濟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這些措施不僅維護了當時的國家統一,也為後世王朝奠定了基礎。政治上,開創了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等等措施,成為後世近兩千年的制度模板。軍事上,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混亂時代,北擊匈奴,修築長城,使得北疆人民得到庇護,南徵百越,將大秦疆域擴展到了嶺南。秦始皇還修築了眾多的馳道,供交通往來。大秦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也成為了此後歷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疆域,秦始皇也帶領華夏民族發展到了新的文明高度,為中華民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始皇帝到底是否是人們所說的暴君呢?相信我們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判斷。
Ps:由歷史專業學生整理而成,並非處處原創,含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