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華報訊 6月5日下午,中國駐葡使館舉辦法朵(Fado)演唱會,特邀葡萄牙著名法多歌唱家若昂·布拉加(João Braga)獻藝並介紹法多有關知識,中國駐葡萄牙大使蔡潤、政務參贊聶泉、武官茅志新、文化參贊舒建平、商務參贊徐偉麗等使館外交官,及部分葡國友人和旅葡華社僑領一同欣賞了精彩的葡萄牙國粹藝術。
法朵(FADO)作為一種極富葡萄牙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是葡萄牙首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藝術形式。
「fado」一詞來源於拉丁文「FATUM」,意為「命運」。通常法朵採取獨唱形式,用一把古典吉他和葡萄牙吉他伴奏。法朵起源於十九世紀初,1840年後「海員法朵」逐漸在裡斯本街頭傳播。這一曲調單一的民間藝術,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不僅沒有消亡,反而變得愈來愈有生命力,而今它已成為葡萄牙的一個文化符號,被視為國粹藝術。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貫通,能拉近人民之間的距離。近年來,中葡兩國文化交流穩步推進,成為中國和葡萄牙雙邊關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在文化交流合作領域籤署並完成了多個執行計劃,「歡樂春節」、「電影展」、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活動有力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正如葡萄牙著名法多歌唱家若昂·布拉加(João Braga)在演唱會介紹中所言,葡萄牙人喜歡週遊世界,每到一處都會將自己的文化融入當地,法朵是葡萄牙的法多,是世界的法朵。
傳統法朵曲調悲慟,歌詞以敘事為主,通常與大海、思念和生活的不幸有關。法朵起源於裡斯本市內的窮人區,起初法朵歌詞中充斥著浪蕩、夜生活和性的元素,因此它往往與酒館、夜店聯繫在一起。二十世紀隨著大眾媒體的出現,法朵知名度不斷提高,演唱法朵逐漸成為了一項職業,電臺的傳播和法朵歌廳的出現大大加快了傳播進程。不僅法朵的演唱場所從社會底層、邊緣進入了上流社會出入的沙龍和法朵歌廳(通常被冠以「法多之家」的稱謂),而且,法朵歌曲的主題被賦予了更豐富和高尚的內容。除了思念、無望的愛情和不幸的生活等這些傳統法朵永恆的主題,新時代的法朵融入了葡萄牙歷史文化等內容,其中不乏讚美城市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生活等積極元素。
在當天的演唱會上,若昂·布拉加(João Braga)與Tânia Oleiro女士先後以其悠揚的歌聲和動聽的旋律為現場嘉賓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法朵音樂視聽盛宴。據若昂·布拉加(João Braga)先生介紹,法朵應該說誕生於1939年,阿瑪麗婭.羅德裡格斯(AMALIA RODERIGUES)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演唱法朵。若昂·布拉加(João Braga)先生表示,「法朵其實在大家的心中」,就是當歌聲和琴聲交相輝映的時候,就產生了最美妙的法朵。
「法朵歌后」阿瑪麗婭.羅德裡格斯(AMALIA RODERIGUES)是法朵發展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她對法朵歷史的最大貢獻是將卡蒙斯等葡萄牙人視為民族靈魂的偉大詩人的詩篇與法朵融為一體。通過她的歌喉,葡古代和當代時任的作品被廣為傳播。阿瑪麗婭生前頻頻用西語、法語、英語和義大利語在各國演唱法朵,對這一民族藝術的國際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還將法朵引入當時的電影音樂並親自演唱。其演唱的《科英布拉》,在1952年美國音樂雜誌Billbord Hot排行榜100首單曲中排行第二。阿瑪麗婭一生在30個國家共發行了170張專輯,唱片銷量超過3000萬張。
當今活躍在樂壇的卡洛斯.杜爾卡莫、瑪麗莎、杜西.蓬德斯和安娜.莫拉等歌手也對法朵的傳承和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將傳統法朵和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配樂不再是單一的2把吉他,可視情由整支樂隊伴奏。歌詞不再局限於哀怨的敘事而可以是任意情緒的表達,演唱風格也各式各樣。瑪麗莎可謂當今世界樂壇商業演出最成功的葡萄牙歌手。她在繼承老一輩法朵藝術家演唱風格的基礎上嘗試融入其他音樂風格,如福音樂、靈魂樂和爵士樂元素,並成立了自己的樂隊和創作推廣團隊,其足跡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各國,並贏得了拉丁格萊美和歐洲最佳藝術家成就獎。除了與世界各地音樂出版商合作發現CD外,她還嘗試與世界著名流行樂隊合作。她在紐約百老匯劇場、洛杉磯碗型劇場均舉行過個人演唱會。在2002年世界盃葡萄牙隊韓國隊的比賽前,她用法朵演繹了葡萄牙國歌。她排在美國音樂雜誌BILLBOARD MAGAZINE最暢銷歌手的第六位。最著名的法朵男歌手卡洛斯.卡爾蒙則吸收了20世紀美國著名流行音樂歌手弗蘭克.西納特拉風格、法國的敘事歌謠風格和巴西的波薩諾瓦新派爵士樂的流行曲式。這些元素賦予他演唱法朵獨特的樂味。如今,在各種場合人們不僅能聽到如泣如訴的傳統法朵,也能聽到更符合年輕一代欣賞口味節奏歡快的新式法朵。就連年輕人熱衷的以搖滾樂為主的NOS ALIVE夏季音樂節也設立了法朵單元。法朵不再是某個群體演唱和欣賞的歌曲,而成為全民耳熟能詳的藝術形式。事實證明,創新賦予了法朵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科英布拉法朵被稱為「學院派法朵」,其自成風格,仍然保持著中世紀流行於伊比利亞半島悠揚抒情的演唱特點。與裡斯本法朵的最大不同:演唱者身著長袍,曲終時,觀眾以清嗓子的哼哼聲代替鼓掌。這也是大學城科英布拉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註:以上文中「法朵簡介」由駐葡使館文化處楊春燕老師整稿,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