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寫的一本書的序)
長期以來。在中學古文教學中存在著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問題。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言文只是作為古代書面語言留存在古典文獻中,現在已經停止使用,古人的生產生活環境已不復存在,與現代人有遙遠的距離感。
二是從古至今,文言文無論在字形、字音、字義上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意義上發生的變化最大。比如一詞多義,依照現代漢語的義項去解讀,常常出錯。
三是很多人不明語法,無法正確區分特殊句式、搞不懂詞類活用等語法現象,就無法準確翻譯句子。
四是因課堂時間有限,課時任務繁重,文言文部分講不透,學不通。
眾所周知,文言文中蘊藏著古典文化的精華,它們中的精品文質兼美,光焰萬丈。學習文言文無論對於為人處世,提高個人的審美素養,豐富個體生命內涵,乃至理家治國都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站在文化傳承的高度來看待文言文學習。當然從現實出發,在語文考試,特別是中高考中文言文都佔有相當比例的分值,學好文言文也是拿分數的必然要求。那種主張從課本中取消文言文的實用主義觀點是十分危險和不可取的。
文言文雖然難學,但它畢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和現代漢語有著大量的交叉重疊之處。所以,學習文言文對於中學生是必須和可行的。但是佶屈聱牙的文字,晦澀難懂的句了,滿篇之乎者也,又不由不讓人視如畏途,望而卻步。怎樣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方法傳授、學習文言文,破解師生的尷尬處境,改變文言文在活文教學中的雞肋地位,已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我由此聯想到了成語,成語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語言形式,常用四個字表示一個固定的意思。即使不用專業的辭書,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些成語。成語簡練生動,內涵豐富,好學也好記。特別是某些成語,本身就是個典故,學生非常感興趣。
我們知道成語大多脫胎於古代漢語,它們當中有根多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字音字義,就是說我們在現代漢語中熟練地運用它們時,不知不覺就使用了它的古漢語意義。正因為如此,有人說,「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成語是溝通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橋梁,而我們正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學習文言文。
舉例來說:「不可名狀」中的「名」意為「說出」。在「不名一文」中的「名」意為「佔有」,因為「名」字一般作「名字」講,在這裡它的意項「說出」、「佔有」正是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學生可以很快掌握。也可以藉助成語理解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如成語「不脛而走」,「 脛」本指小腿,這裡義為「長小腿」,是名詞作動詞的詞類活用。還可以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唯命是從」就是個賓語前置的特殊句式,正確句序是:唯從是命,是不再翻譯,起到讓賓語「命」提前的作用。類似的語法現象還有:唯利是圖、唯才是舉、唯你是問等,分析這些成語,學生就能很快掌握什麼是賓語前置。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成語中有在著大量的古典文化常識,學成語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況,積累文史知識,增強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此書發願於2006年底,當時我孤身一人在一所農村高中,出於教好語文課的強烈願望和自己的學習興趣,就選定從成語入手,將文言文劃分成不同的知識模塊,然後找出成語來一一對應。
成語的尋找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然而也充滿了發現的快樂。我把我多年前買的一本成語詞典,從頭到尾翻了個遍。主要就是摘錄有一詞多義的詞語。
另外我也利用了網絡成語檢索功能,能夠很快地搜出含有某個字的所有成語,這給我編制實詞一詞多義提供了很大便利。網站的名字是快典網(現在已經不再是語言文字查詢網站了)非常感謝網站的原作者,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麼樣?
我採撒大網捕小魚的做法,對牽涉到成語採取窮搜法,特別是有些字的個別義項成語比較難找,有時根本找不到,但是自己儘量全力去找。
如此一天天過去了,業餘時間幾乎都投了進去。其中寒暑假的大塊時間也用在了上面。一有空閒要麼翻檢成語詞典作記錄,要麼坐在電腦前搜索整理,秋風夜雨,青燈黃卷,其中甘苦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得到。但我一直堅持了下去。
做了大概年三多吧,2009年暑假結束算是基本完工了。後來,經過校對,自己到列印店列印了幾大本。給同事們看過,也都說不錯。也有出版的想法,但是由於手頭不寬綽和沒有熟人,這書也就暫時放下了。
遺憾的是,我這本的電子版拷在U盤中丟失了。好在手頭有以前的紙質列印本,於是自己又用掃描軟體一一掃描,重新校對一番,這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乎乎一晃14年內過去了,我的頭髮已見見白了。如今適逢網絡發達,知識經濟湧動,我把這本書的電子版放在網上,供大家下載閱讀,不圖賺多少錢,只希望給需要的人一點幫助,算是我一場心血沒有白費吧!
識成語,通古文的目的並不是說學了成語,就不用學習文言文了,更不是說用成語來替代對古代文獻的具體解讀。它只是一條進入文言文殿堂的捷徑,一把打開文言文大門的鑰匙,一條擺渡文言文江海的小舟。對於那些精通文言知識的,或者是專業研究者盡可以放下此書。因為這是為初學者,為中學生,為廣大語文教師寫的。同時歡大師生提出寶費意見,以便及時修正。是為序。(本文來自我的原創書《識成語,通文言》,該書初稿完成於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