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疫情之後的首部國產商業大片,取材於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八佰》從點映起讓不少觀眾淚灑影院,也收穫「演技派大集結」「再次被喚醒民族情懷」等好評。
影片自8月21日正式上映以來,截至8月31日晚9時票房已近20億,並屢屢打破單日票房紀錄,但正式上映之後觀眾評價不再一邊倒地叫好,《八佰》的淘票票和豆瓣評分與點映相比都略有下滑,從淘票票評分9.4分、豆瓣評分8.1分的高分,分別停留在9.2分和7.7分。
與首輪點映後一邊倒的讚揚相比,觀眾對《八佰》也有了不同的評價,有人說「虎頭蛇尾」,也有人認為是「瑕不掩瑜」「歷史再現得單調、片面,缺少『多元』」。《八佰》的情節以護旗為節點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分是「沉睡」,歐豪、張譯、姜武、王千源等飾演的「逃兵」無心戀戰,租界區的中外人士隔岸觀火;後半部分是「覺醒」,四行倉庫裡的將士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投入到戰鬥中,租界的國人也被他們激發起愛國心。有觀眾認為,後半部分煽情力度過大,不僅顯得拖沓,也導致影片缺少高潮。
去中心化的群像戲成了被觀眾詬病的問題之一。在145分鐘的片長裡,「主角」經歷了多次變換:影片最開始著重描寫歐豪飾演的小兵端午,講述他眼中的四行倉庫以及對岸的租界;後半段卻突然轉向,變成以團長謝晉元(杜淳飾)為中心人物,呈現他帶領將士奮勇戰鬥的過程。片中還穿插了數段租界區的故事,通過上海申報的方記者、一直在家中陽臺觀戰的教授(侯勇飾)、賭場老闆蓉姐(劉曉慶飾)等小人物的視角來反映這場戰鬥。人物繁多,卻大多蜻蜓點水。
有觀眾評價:「第一,人物太多,誰都想講,誰都沒講好;第二,視點雜亂,日軍、國軍、中外群眾,角度跳來跳去;第三,空間混亂,日軍和我軍對壘方向不統一,方言和日語混在一起,亂中無序。」
還有業內人士稱:這部影片的「創作人」試圖反思戰爭,反思中華民族的苦難,反思人的生存意義,反思個體、民族與國家的關係,反思生命,但終究因為敘事的削弱,人物的不完整,「小人物」與「大人物」視點切換的「無邏輯」,使得影片最終呈現的是反思的不到位或者力度的虛弱。「創作人」想法太多,想說的太多,這恰恰違背了藝術創作和表達的基本原理:什麼都說等於什麼都沒說——「不患不了,而患於了」——我們需要給觀眾以留白。這是影片藝術呈現的最大遺憾——我們必須要重新認識觀眾和理解觀眾。要知道今天的中國電影觀眾的文化水平是不斷在提高的。對於今天的中國電影創作者來說,其工作首要的不應該是一味表達自己,教育觀眾,而是透過銀幕,坦誠自己,與觀眾交流,啟迪觀眾思考……
不過,這部影片還是值得一看的,因為在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市場確實缺少像《八佰》這樣製作精良的戰爭片。儘管「創作人」在人文高度和藝術探索上存在不足,但至少還是應該為「創作人」這種試圖突破套路,突破自己的努力點讚的。畢竟,能讓觀眾情不自禁流眼淚的電影一定不是只會煽動情緒的作品——流淚的背後,終究有理性的觸動。
《八佰》沒拍出來的, 都在這
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真實還原會戰始末
《八佰》自上映以來,賺到了淚水,更賺到了票房。一邊是票房勢如破竹,一邊是口碑兩極分化,其實爭議再多,不如讓歷史來發聲。相信也有很多人對《八佰》背後的那段歷史很感興趣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6分的大型高清文獻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這部紀錄片被盛讚為「關於淞滬會戰最好的紀錄片」。有興趣的讀者可在央視網、騰訊視頻等網站觀看,共4集,單集片長近50分鐘。
歷史回顧
在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曾兩次經歷戰火,尤以「八一三」淞滬抗戰最為慘烈。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雙方在淞滬地區投入了百萬軍隊,進行了三個多月的鏖戰。這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的第一場大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攝製經歷
據悉,這部首播於2015年的紀錄片由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拍攝,為了最大限度呈現歷史真相,攝製組輾轉於日本、上海、中國臺灣,匯總來自三地的歷史資料,如上海淞滬抗戰館2014年徵集的兩幅上海戰時情報地圖,清楚地展示了中國軍隊在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前的準備;由臺灣政治大學收藏的陳誠(時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日記原件和淞滬抗戰時期的電報手稿……紀錄片多視角、全方位再現驚心動魄的「八·一三」淞滬抗戰。
文丨木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