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世界的「聽風者」「追風者」「捕風者」,他們是誰

2021-01-10 湖南在線

導讀:在中國飛天探海的逐夢之旅中,有這樣一群幕後英雄——

他們研發的控制系統,為「蛟龍」號裝配了大腦;他們研製的「海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他們提供的空間視覺技術,在天宮二號上精確引導著機械臂圓滿完成抓取、拆卸等試驗任務。

原標題:海闊天空追夢人——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創新實錄

九天攬明月,五洋縛蒼龍。

在中國飛天探海的逐夢之旅中,有這樣一群幕後英雄——

他們研發的控制系統,為「蛟龍」號裝配了大腦;他們研製的「海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他們提供的空間視覺技術,在天宮二號上精確引導著機械臂圓滿完成抓取、拆卸等試驗任務。

不忘一顆「初心」——他們是永懷國家責任的先鋒,不斷創造科技傳奇三月的西北印度洋,碧海藍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身上的五星紅旗,輝映於海天之際,如同一顆跳動的心。

瀋陽自動化所是「蛟龍」號大腦的研發者。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看來,為蛟龍裝上大腦、研製天宮二號機械臂手眼視覺系統,不是石猴出世,也不是靠「拿來主義」,憑的是一顆為國奮鬥追逐夢想的心。

2010年7月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太平洋海試。(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北海油田。一群中國的技術人員目睹了鑽井平臺機器人深潛作業的場景,大開眼界也深受刺激:「我們什麼時候能有這樣的機器人啊?」

那時候,機器人在中國尚是冷門。「中國研發水下機器人勢在必行!」時任瀋陽自動化所所長的蔣新松毅然將機器人定為全所的主攻方向。正如探索太空需要火箭和衛星,探索海洋一定需要水下機器人。

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負載真空機械手在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研製成功。這款機器最大負載達到15公斤。(2013年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1985年12月12日,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瀋陽自動化所聯合國內有關單位合作研發的「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在大連旅順下潛60米,首航成功!

這是中國第一臺遙控水下機器人。

從此,蔣新松帶領全所「拼」字當頭,不舍晝夜……蔣新松用生命詮釋了一顆初心。1997年3月,他倒在工作崗位上。辦公桌上,一篇他去世前一天修改的研究報告墨跡未乾……

蔣新松走了,他未竟的事業薪火相傳——封錫盛、王越超、曲道奎等一批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帶頭人。

蔣新松院士(資料照片)。(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他們的機器人家族已「兒孫滿堂」。水下擁有蛟龍、潛龍、探索等多個系列,形成了載人和無人兼備,全海深、長航程的探測能力;在地面、空中、航天、南北極科考等領域也全面開花,創造了20多項國內「第一」。

今天,人們都在嘆服當年蔣新松的眼光。現任所長於海斌說,造就這種眼光的是責任和忠誠。「如果什麼賺錢做什麼,那麼國家戰略由誰來服務呢?」

「服務國家需要」——簡單幾個字,分量卻重如千鈞。

瀋陽自動化所所長於海斌(資料照片)。(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在瀋陽自動化所,沒有空談者,只有實幹家。有人耐不住清苦走了,更多人留了下來,還有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他們都是為了心底的那抹紅色。

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從陳景潤到蔣築英,從鄧稼先到蔣新松……正因為有這樣一批扛起國家責任的人前赴後繼,中華民族復興的車輪才得以滾滾向前。

上圖為上世紀80年代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外觀圖,下圖為2016年瀋陽自動化所航拍圖。(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秉持一份耐心——他們就像士兵堅守自己的陣地,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贏得未來從零的突破到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名不見經傳的科研小所,到「中國機器人城堡」,他們是怎樣做到的?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英國作家塞繆爾·詹森的一句名言,也許就是答案。

1982年,瀋陽自動化所研製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通體乳白。從此,白色成了他們的偏愛。

純淨的白色所透出的,正是他們內心的冷靜與堅韌。

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在研究平臺測試服務機器人(2016年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30多年前,瀋陽自動化所起步之時,人們並不看好這個行業。如今,瀋陽自動化所「功成名就」,但科研人員「舊習」未改,比如「翻牆」。

「所裡超過規定時間要鎖大門,大家為了多加班就翻牆進出。」時任所長的王天然院士也翻牆,而且翻得特別溜兒。外面人看見了就指著喊:「瞧,所長翻牆!」

翻牆加班,至於嗎?「工作像賽跑,起步晚了,能不加油追嗎?」「80後」工程師徐春暉說,「今天我們吃的苦,將來都會成為國家的財富。」

水下機器人是攻關重點,水上試驗是家常便飯,有的人一年裡有100多天在湖裡、海上漂著,無論寒冬暑夏。

副研究員趙宏宇就是一個。女兒一歲多時,愛人指著牆上的結婚照片教她認爸爸。等到他海試回來,問女兒誰是爸爸啊?小姑娘愣了愣神,還是指著牆上的照片……

科學哪有捷徑?一次成功的背後,要付出多少堅守與執著!從最初的「海人一號」,到去年闖入馬裡亞納海溝「海鬥」號,瀋陽自動化所用了31年,將深度推進到了10767米。

2016年7月18日,海鬥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在西太平洋進行下潛實驗。(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馬裡亞納海溝,曾是人類的禁區。要踏破這個禁區,首要難關是萬米水深之下110兆帕的海水壓力,這意味著每平方米的面積上需承受超1萬噸的壓力。

「海鬥」項目組歷經數百次壓力測試,終於找到了利用補償式承壓密封原理,實現整機系統在萬米壓力下可靠有效工作的辦法。

「『海鬥』是站在幾代水下機器人的肩膀上誕生的。」「海鬥」項目負責人李一平說,「海鬥」之前連續研發了14年,產生了4種相近類型的機器人。

2016年7月18日,「海鬥」成功下潛至萬米後返回甲板。(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創新就像跑馬拉松,拼的是毅力和耐力,考驗的是耐心與恆心。瀋陽自動化所的故事正是最好的證明——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從瀋陽自動化所身上,我們看到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耐心、一顆為科學不離不棄的痴心、一種有為事業甘願付出樂在其中的冰心。這正是成功的真諦!

抱定一種信心——他們就像爭流舟楫上的水手,在攻堅克難中不斷超越與工業機器人不同,在水下工作的「海鬥」們身披的是黃色戰袍——茫茫大海上,鮮豔的亮色在陽光照耀下十分醒目。

黃,是一種視覺衝擊力很強的顏色。而研發水下機器人需要極具衝擊力的自信和勇氣。

或者創新,或者消亡。在技術推動型產業,再也沒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中國機器人的成功之路不是複製粘貼而來,而是靠不斷創新突破鋪就的。

瀋陽自動化所納米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進行納米機器人研究(2016年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上世紀80年代,瀋陽自動化所經過兩年多努力,研製出中國首臺工業機器人。

這臺機器人外形像只鴨子,僅能通過液壓驅動自主地抬起手臂。「它精度很差,派不上用場,卻是中國機器人的一次突破。」王天然說,「畢竟我們邁出了這一步!」

後來,他們投入1500萬元從國外引進機器人本體,加上自主研發的控制器,造出了10臺工業機器人。在那個年代,他們的舉動可是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的。

瀋陽自動化所科研人員在測試一款研製階段的醫療手術機器人(2015年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瀋陽自動化所篳路藍縷,闖出了一片廣闊天地。

他們研發的膠囊機器人,可以在人類的指揮下替代常規胃鏡,解除病人痛苦;終端執行器僅有頭髮絲萬分之一的納米機器人,將在癌症的靶向治療過程中用來操作給藥……

在突破技術瓶頸的同時,他們也在不斷突破自我。

2013年10月11日,「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進行海下測試後出水情景。新華社發(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30多年來,瀋陽自動化所跨越了「三重門」:起步時不過是門外漢,只是機器人世界中的一名「聽風者」;在學習中追趕,在創新中突破,「追風者」的腳步越來越快;如今作為「捕風者」,引領著中國機器人的未來徵途。

記者:徐揚、王瑩、石慶偉、彭卓

相關焦點

  • 機器人世界的「聽風者」「追風者」「捕風者」,他們是誰?
    海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他們提供的空間視覺技術,在天宮二號上精確引導著機械臂圓滿完成抓取、拆卸等試驗任務。在中國飛天探海的逐夢之旅中,有這樣一群幕後英雄——他們研發的控制系統,為「蛟龍」號裝配了大腦;他們研製的「海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他們提供的空間視覺技術,在天宮二號上精確引導著機械臂圓滿完成抓取、拆卸等試驗任務。
  • 溫州「追風者」揭秘:颱風往哪裡他們就追到哪裡
    昨日,記者聯繫上了溫州市氣象臺追風小組,聽他們講述如何「追風」。  跟著預判「追」風走  「今天我們這輛『追風車』在蒼南霞關監測到的最高風力為19.2m/s,相當於8級風力。」昨日中午,記者電話聯繫上追風小組成員——溫州市氣象臺氣象預報員徐亞欽,電話那頭傳來的是與狂風的呼嘯聲互相穿插的斷續話語。
  • 梅州「聽風者」秒殺梁朝偉!可惜……
    在電影《聽風者》中,梁朝偉飾演的盲人展現了非凡的聽力,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在現實中,梅州卻出現了真實版的「聽風者」
  • 追風者,張雨綺
    只要在風口上,一頭豬都能飛起來,在中國沸騰的創業時代,不止是網際網路從業者,連新東方老師、在校學生、明星大V,也紛紛成為追風者。
  • 水下「聽風者」
    海浪聲、船槳聲、鯨魚的叫聲……北部戰區海軍某部聲吶班長蔣金良對遠海大洋水下世界的聲音非常熟悉。這是獨屬於聲吶兵的「絕活兒」,透過這些海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船艇發出的噪聲,蔣金良能夠準確甄別出目標艦船的發動機和螺旋槳聲,以此獲取所需的信息。「聲吶是潛艇的『眼睛』和『耳朵』。
  • 聽風者順風順水 黃卓英快速追擊
    暫時排在月度第一位的是廣州東風西營業部選手聽風者,選手重倉持有的崑崙萬維在經歷2天回調之後大漲。該股一季度業績表現超預期存在價值低估,近期披露轉讓子公司Grindr的股權一事,有望充實現金儲備利於推動現有業務發展。目前聽風者目前以41.45%的收益高居榜首。
  • 軍營「聽風者」的選拔要求,看到第一個就知道被pass掉了!
    報務員因其能分辨最微弱、最複雜的聲音,被稱為戰場上的「聽風者」。一字一碼事關千軍萬馬,他們在嘀嗒嘀嗒的電波聲中傳遞軍情,影響著戰局。嘀嗒嘀嗒……在電波聲中,報務員接收和發送信息。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第74集團軍某旅通信分隊,看看這些戰場上的「聽風者」是怎樣練成的。01 先天條件:看手型在挑選報務員的時候,第一關就是手型必須要好,手型太粗不行,指尖太粗不行,骨頭也不能有明顯的彎曲。
  • 「追風女孩」斬獲世界滑板大獎
    因為刻苦訓練,表現出色,她得到了不少比賽機會,去過很多城市,也結識了世界各國的「板友」,他們都叫姜荔馨的小名:馨馨。馨馨說,在滑板上自由自在的「追風」是她最快樂的事。「那時候看到電視上有哥哥姐姐一起玩滑板,就一下子被他們那種瀟灑陽光的樣子給吸引住了。」馨馨說,看到那一幕後,她再也忘不掉,想像著自己在滑板上飄逸輕盈的樣子,她終於忍不住和爸爸說了自己的想法。
  • 追風
    開玩笑的《追風》這首歌是寫給慕容追風的慕容追風啊 以半屍之身殺殭屍被活人忌憚厭棄更被屍群恐懼憎惡曾經深愛的那個嬌媚溫柔的身影已經變成後背上時刻可能變成殭屍的屍體自己的孩子也被斬殺無法想像他心裡是怎樣的感受當時玩遊戲我在他身邊繞了一圈一圈又一圈
  • 慕容追風— —背著棺材的悲情男人
    誰也想不到棺材裡裝著的竟然是他已經變成殭屍的妻子。慕容追風其實一家 三口,除了他和他的妻子外,他們還有個孩子。可惜連孩子都中了屍毒,孩子成了毒屍無常鬼。在洛道做任務的玩家都知道,有一個任務,慕容追風讓玩家幫他除掉作惡的無常鬼。
  • 勞動者之歌|案發現場的「聽風者」
    從警20年,張忻鑫成了還原案件真相的痕跡大師—— 案發現場的「聽風者」11月24日傍晚,進京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張忻鑫回到天津後,沒有回家,而是直接來到天津市公安局刑偵局十三支隊辦公室。
  • 《西部世界3》逃出園區的五位機器人是誰?一個細節發現真相!
    《西部世界》第三季第一集首播就破9分,重回神劇的王座,目前德妹帶出了五位機器人,許多人都在猜測他們究竟是誰?德妹首次復活的伯納德我們就不細談了,重點是其他四位機器人的身份。那麼假扮利亞姆助理的機器人會是誰?通過結尾彩蛋我們可以推斷出此人是泰迪,當時梅芙質問黑爾,她將誰的意識球放入你的體內了,而緊接著是一個混剪鏡頭,畫面切入利亞姆的助理,梅芙問了一句,是你嗎?泰迪,很顯然這個助理是泰迪的可能性極高,因為這句話是明示。
  • 蘭州市資訊|誰是機器人小天才?蘭州這場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上見分曉
    誰是機器人小天才?蘭州這場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上見分曉第三屆蘭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我的「寶貝」誰與爭鋒 第三屆蘭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開賽 1278名中小學生展開激烈角逐第三屆蘭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開賽參賽小選手現場調試機器人。「大黃蜂」機器人現場助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競賽中年齡最小的來自水車園小學的兩名選手,只有8歲,他們帶著自己精心搭建的機器人作品「智能農夫」參賽。機器人競賽,已成為蘭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項品牌活動,為廣大青少年在電子信息、自動控制以及機器人高新科技領域進行學習、探索,搭建了成果展示和競技交流的平臺。
  • 破解病毒秘密的「聽風者」
    省疾控中心供圖   ■ 本報記者 馬珂 通訊員 楊靜 林少川  「疾控人」是在疫情防控面前的排頭兵,而檢驗檢測組就像戰場上破解各種情報密碼的「聽風者」,快速準確識別新型冠狀病毒是他們的目標和責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劍網三之亡妻扛棺人——慕容追風
    策劃沒文化,劇情還可怕……好吧,忽略掉這個細節,洛道的劇情還是很精品的,在那裡你會看到一個魁梧的男子,背著一個插滿寶劍的棺材,這個男人就是慕容追風。慕容追風的一生有兩個摯愛:妻子卓婉清;兒子慕容無常。他們三個本來是很幸福的一家子,直到洛道爆發了生化危機!為什麼叫生化危機呢?因為洛道裡,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中了毒!
  • 世界10大機器人電影排行榜
    隨著NS-5被大量傾銷,機器人開始充當起社會各個領域的重要角色。機器人電影排行榜:剪刀手愛德華具有哥特風格的這部電影,讓無數人愛上了故事裡的剪刀手——愛德華。愛德華(是一個機器人,他擁有人的心智,卻有一雙剪刀手,孤獨地生活在古堡裡,闖入古堡的化妝品推銷員佩格把他帶回家,讓他走進了人類的世界。
  • 伴魚2021:不做追風者,只做趕路人
    涉局者一刻也不敢鬆懈。資本緊盯頭部搶份額,各路玩家絞盡腦汁,花式營銷層出不窮,不論是線上的網劇綜藝,還是線下的地鐵廣告,你都能感受到各種在線教育品牌濃鬱的「廣告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在線少兒英語起家的伴魚顯得稍許「特立獨行」,不請明星代言,不做規模投放,卻低調地連續兩個月拿到頂級資本重金押注,實現用戶量、付費用戶的翻倍增長,「不做追風者,只做趕路人」讓伴魚一躍成為萬億在線教育賽場的新晉獨角獸,這背後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商業邏輯?
  • 精彩諜戰片《聽風者》:誰是「重慶」內鬼?
    《聽風者》改編自麥家的原著小說《暗算》,由梁朝偉、周迅等主演,一部講述建國初期追捕敵特而演繹出一場腥風血雨的諜戰傳奇。觀看完《聽風者》最大的感受是「感動」。也只是在墓碑上留下一個數字代號而已;為了信仰,何兵從小地方來到上大上海討生活的小混混,為抓敵特而自毀雙眼,成長為一名最優秀的聽風者
  • 影評:看不透的《聽風者》
    和眾多國產商業大片的境遇類似,《聽風者》在收穫票房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觀眾的質疑,質疑的點主要集中在影片的類型上。不少觀眾看完《聽風者》後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表達失望之情,稱他們帶著欣賞一部精彩諜戰片的期待進影院,卻發現看了一部披著諜戰外衣的愛情片。還有觀眾把《聽風者》與同樣由周迅主演的《風聲》做對比,認為《聽風者》在懸疑感和諜戰激烈程度上都不如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