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國飛天探海的逐夢之旅中,有這樣一群幕後英雄——
他們研發的控制系統,為「蛟龍」號裝配了大腦;他們研製的「海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他們提供的空間視覺技術,在天宮二號上精確引導著機械臂圓滿完成抓取、拆卸等試驗任務。
原標題:海闊天空追夢人——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創新實錄
九天攬明月,五洋縛蒼龍。
在中國飛天探海的逐夢之旅中,有這樣一群幕後英雄——
他們研發的控制系統,為「蛟龍」號裝配了大腦;他們研製的「海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他們提供的空間視覺技術,在天宮二號上精確引導著機械臂圓滿完成抓取、拆卸等試驗任務。
不忘一顆「初心」——他們是永懷國家責任的先鋒,不斷創造科技傳奇三月的西北印度洋,碧海藍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身上的五星紅旗,輝映於海天之際,如同一顆跳動的心。
瀋陽自動化所是「蛟龍」號大腦的研發者。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看來,為蛟龍裝上大腦、研製天宮二號機械臂手眼視覺系統,不是石猴出世,也不是靠「拿來主義」,憑的是一顆為國奮鬥追逐夢想的心。
2010年7月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太平洋海試。(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北海油田。一群中國的技術人員目睹了鑽井平臺機器人深潛作業的場景,大開眼界也深受刺激:「我們什麼時候能有這樣的機器人啊?」
那時候,機器人在中國尚是冷門。「中國研發水下機器人勢在必行!」時任瀋陽自動化所所長的蔣新松毅然將機器人定為全所的主攻方向。正如探索太空需要火箭和衛星,探索海洋一定需要水下機器人。
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負載真空機械手在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研製成功。這款機器最大負載達到15公斤。(2013年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1985年12月12日,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瀋陽自動化所聯合國內有關單位合作研發的「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在大連旅順下潛60米,首航成功!
這是中國第一臺遙控水下機器人。
從此,蔣新松帶領全所「拼」字當頭,不舍晝夜……蔣新松用生命詮釋了一顆初心。1997年3月,他倒在工作崗位上。辦公桌上,一篇他去世前一天修改的研究報告墨跡未乾……
蔣新松走了,他未竟的事業薪火相傳——封錫盛、王越超、曲道奎等一批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帶頭人。
蔣新松院士(資料照片)。(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他們的機器人家族已「兒孫滿堂」。水下擁有蛟龍、潛龍、探索等多個系列,形成了載人和無人兼備,全海深、長航程的探測能力;在地面、空中、航天、南北極科考等領域也全面開花,創造了20多項國內「第一」。
今天,人們都在嘆服當年蔣新松的眼光。現任所長於海斌說,造就這種眼光的是責任和忠誠。「如果什麼賺錢做什麼,那麼國家戰略由誰來服務呢?」
「服務國家需要」——簡單幾個字,分量卻重如千鈞。
瀋陽自動化所所長於海斌(資料照片)。(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在瀋陽自動化所,沒有空談者,只有實幹家。有人耐不住清苦走了,更多人留了下來,還有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他們都是為了心底的那抹紅色。
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從陳景潤到蔣築英,從鄧稼先到蔣新松……正因為有這樣一批扛起國家責任的人前赴後繼,中華民族復興的車輪才得以滾滾向前。
上圖為上世紀80年代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外觀圖,下圖為2016年瀋陽自動化所航拍圖。(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秉持一份耐心——他們就像士兵堅守自己的陣地,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贏得未來從零的突破到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名不見經傳的科研小所,到「中國機器人城堡」,他們是怎樣做到的?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英國作家塞繆爾·詹森的一句名言,也許就是答案。
1982年,瀋陽自動化所研製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通體乳白。從此,白色成了他們的偏愛。
純淨的白色所透出的,正是他們內心的冷靜與堅韌。
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在研究平臺測試服務機器人(2016年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30多年前,瀋陽自動化所起步之時,人們並不看好這個行業。如今,瀋陽自動化所「功成名就」,但科研人員「舊習」未改,比如「翻牆」。
「所裡超過規定時間要鎖大門,大家為了多加班就翻牆進出。」時任所長的王天然院士也翻牆,而且翻得特別溜兒。外面人看見了就指著喊:「瞧,所長翻牆!」
翻牆加班,至於嗎?「工作像賽跑,起步晚了,能不加油追嗎?」「80後」工程師徐春暉說,「今天我們吃的苦,將來都會成為國家的財富。」
水下機器人是攻關重點,水上試驗是家常便飯,有的人一年裡有100多天在湖裡、海上漂著,無論寒冬暑夏。
副研究員趙宏宇就是一個。女兒一歲多時,愛人指著牆上的結婚照片教她認爸爸。等到他海試回來,問女兒誰是爸爸啊?小姑娘愣了愣神,還是指著牆上的照片……
科學哪有捷徑?一次成功的背後,要付出多少堅守與執著!從最初的「海人一號」,到去年闖入馬裡亞納海溝「海鬥」號,瀋陽自動化所用了31年,將深度推進到了10767米。
2016年7月18日,海鬥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在西太平洋進行下潛實驗。(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馬裡亞納海溝,曾是人類的禁區。要踏破這個禁區,首要難關是萬米水深之下110兆帕的海水壓力,這意味著每平方米的面積上需承受超1萬噸的壓力。
「海鬥」項目組歷經數百次壓力測試,終於找到了利用補償式承壓密封原理,實現整機系統在萬米壓力下可靠有效工作的辦法。
「『海鬥』是站在幾代水下機器人的肩膀上誕生的。」「海鬥」項目負責人李一平說,「海鬥」之前連續研發了14年,產生了4種相近類型的機器人。
2016年7月18日,「海鬥」成功下潛至萬米後返回甲板。(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創新就像跑馬拉松,拼的是毅力和耐力,考驗的是耐心與恆心。瀋陽自動化所的故事正是最好的證明——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從瀋陽自動化所身上,我們看到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耐心、一顆為科學不離不棄的痴心、一種有為事業甘願付出樂在其中的冰心。這正是成功的真諦!
抱定一種信心——他們就像爭流舟楫上的水手,在攻堅克難中不斷超越與工業機器人不同,在水下工作的「海鬥」們身披的是黃色戰袍——茫茫大海上,鮮豔的亮色在陽光照耀下十分醒目。
黃,是一種視覺衝擊力很強的顏色。而研發水下機器人需要極具衝擊力的自信和勇氣。
或者創新,或者消亡。在技術推動型產業,再也沒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中國機器人的成功之路不是複製粘貼而來,而是靠不斷創新突破鋪就的。
瀋陽自動化所納米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進行納米機器人研究(2016年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上世紀80年代,瀋陽自動化所經過兩年多努力,研製出中國首臺工業機器人。
這臺機器人外形像只鴨子,僅能通過液壓驅動自主地抬起手臂。「它精度很差,派不上用場,卻是中國機器人的一次突破。」王天然說,「畢竟我們邁出了這一步!」
後來,他們投入1500萬元從國外引進機器人本體,加上自主研發的控制器,造出了10臺工業機器人。在那個年代,他們的舉動可是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的。
瀋陽自動化所科研人員在測試一款研製階段的醫療手術機器人(2015年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瀋陽自動化所篳路藍縷,闖出了一片廣闊天地。
他們研發的膠囊機器人,可以在人類的指揮下替代常規胃鏡,解除病人痛苦;終端執行器僅有頭髮絲萬分之一的納米機器人,將在癌症的靶向治療過程中用來操作給藥……
在突破技術瓶頸的同時,他們也在不斷突破自我。
2013年10月11日,「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進行海下測試後出水情景。新華社發(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30多年來,瀋陽自動化所跨越了「三重門」:起步時不過是門外漢,只是機器人世界中的一名「聽風者」;在學習中追趕,在創新中突破,「追風者」的腳步越來越快;如今作為「捕風者」,引領著中國機器人的未來徵途。
記者:徐揚、王瑩、石慶偉、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