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成語釋義: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近義詞:
引玉之磚、投礫引珠
反義詞:
開門見山
人物介紹:
常建(708年—765年),祖籍邢州(根據墓碑記載),可能是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字號不詳。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長期過著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較為著名。
趙嘏(約806年—約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唐代詩人。約生於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輕時四處遊歷,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留寓長安多年,出入豪門以幹功名,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後回江東,家於潤州(今鎮江)。會昌四年進士及第,一年後東歸。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入仕為渭南尉。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於任上。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常建,還有一位詩人叫趙嘏[gǔ]。常建對趙嘏的才華非常佩服,他總想得到趙嘏的詩作,只是沒有辦法。後來,他還真想出一個索詩的法子。常建打聽到趙嘏要到靈巖寺去遊玩,他便先趕到寺廟,並在牆上題了兩句話,然後躲到一邊去了。這天,趙嘏果然來到靈巖寺拜佛遊玩。當他轉到一座牆壁時,發現上面題著兩句詩。他端詳片刻,心想,詩寫得不錯,為什麼只寫了兩句呢?於是,他提起筆來,在常建的詩後又補上了兩句,成為一首完整的七言絕句。趙嘏走後,常建趕過來觀看,一字字的琢磨,認為補寫的這兩句確實比自己高明,便抄寫了下來。別人看過之後,都說常建為了得到趙嘏的詩,用了「拋磚引玉」之法。成語「拋磚引玉」就是由此而來,比喻以較差些的作品或是較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見。後來人們多用於自謙之詞。
成語感悟:
我們要虛心學習、聽取別人的建議,隱藏自己的長處,在不經意間引出別人的優勢,就像常建一樣。或者以伯樂的心態發現「千裡馬」,這樣最好。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