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唐】拋磚引玉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成語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成語釋義: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近義詞:

引玉之磚、投礫引珠

反義詞:

開門見山

人物介紹:

常建(708年—765年),祖籍邢州(根據墓碑記載),可能是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字號不詳。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長期過著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較為著名。

趙嘏(約806年—約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唐代詩人。約生於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輕時四處遊歷,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留寓長安多年,出入豪門以幹功名,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後回江東,家於潤州(今鎮江)。會昌四年進士及第,一年後東歸。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入仕為渭南尉。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於任上。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常建,還有一位詩人叫趙嘏[gǔ]。常建對趙嘏的才華非常佩服,他總想得到趙嘏的詩作,只是沒有辦法。後來,他還真想出一個索詩的法子。常建打聽到趙嘏要到靈巖寺去遊玩,他便先趕到寺廟,並在牆上題了兩句話,然後躲到一邊去了。這天,趙嘏果然來到靈巖寺拜佛遊玩。當他轉到一座牆壁時,發現上面題著兩句詩。他端詳片刻,心想,詩寫得不錯,為什麼只寫了兩句呢?於是,他提起筆來,在常建的詩後又補上了兩句,成為一首完整的七言絕句。趙嘏走後,常建趕過來觀看,一字字的琢磨,認為補寫的這兩句確實比自己高明,便抄寫了下來。別人看過之後,都說常建為了得到趙嘏的詩,用了「拋磚引玉」之法。成語「拋磚引玉」就是由此而來,比喻以較差些的作品或是較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見。後來人們多用於自謙之詞。

成語感悟:

我們要虛心學習、聽取別人的建議,隱藏自己的長處,在不經意間引出別人的優勢,就像常建一樣。或者以伯樂的心態發現「千裡馬」,這樣最好。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中華成語故事62┃拋磚引玉
    【示例】 ①魯迅《〈引玉集〉後記》:「這是第三本,因為都是用白紙換來的,所以取『拋磚引玉』之意,謂之《引玉集》。」 ②費孝通《訪美掠影》二〇:「我這些雜話,是憑我的直感寫下來的……我所做到的是暢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拋磚引玉的作用,於願足矣。」
  • 三十六計拋磚引玉的故事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 」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是指主動給敵人一點小的好處,或者用類似的東西來誘惑敵人,使敵人上鉤,乘敵人迷惑的時候獲取勝利。
  • 【成語故事 ·唐】唾手可得
    成語釋義:指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成語出處:《新唐書·褚遂良傳》:「但遣一二將;付銳兵十萬;翔雲;唾手可取。」成語故事:褚遂良是唐太宗時的重臣,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當時朝廷得報,高麗(唐朝的屬國)王被臣子莫支離所殺,莫支離自立為王,唐太宗準備親自率領軍隊前去討伐。褚遂良上書勸諫道:「國家好比一個人的身體,首都是腹心,四境是手足,所謂屬國,根本是不屬於自身的地方。
  • 【成語故事 ·唐】庸人自擾
    成語解釋: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成語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成語故事:陸象先是唐朝一個很有氣量的人。當年太平公主專權,宰相蕭至忠、岑義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陸象先潔身自好,從不去巴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事發被殺,蕭至忠等被誅。受這件事牽連的人很多,陸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許多人,那些人事後都不知道。
  • 成語故事千鈞一髮
    成語解釋成語千鈞一髮拼音qiān jūn
  • 活動 | 六筒小朋友#21天成語故事#挑戰
    1月28日-2月17日,寒假的每一天,「啟筆」要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 | 第3集:千鈞一髮
    qiān  jūn  yī  fà成語解釋成語千鈞一髮拼音qiān jūn yī fà解釋鈞:三十斤;千鈞 : 古代三十斤為一均。原意是一根頭髮懸掛著三萬斤重的東西,比喻極其危險。近義詞刻不容緩 迫在眉睫 一觸即發反義詞安然無恙 安如磐石 穩如泰山出處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髮引千鈞。」造句眼看著女孩要掉下了樓,他在千鈞一髮之際衝到樓下,用雙臂接住了她。
  • 〖中華成語故事〗不平則鳴
    選自《我的智慧成語世界》,由接力出版社出版。   本期主播:依然姐姐
  • 成語故事:為虎作倀
    【成語】: 為虎作倀【拼音】: wèi hǔ zuò chāng【解釋】: 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成語故事】: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裡,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裡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
  • 成語故事:焚膏繼晷
    焚 膏 繼 晷 唐·韓愈 《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焚:燒,點燃。膏,油脂之屬,指燈燭。晷,日光。 點起燈燭,接替日光照明。後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工作等。
  • 每日成語小故事|頤指氣使
    【成語】         頤指氣使【拼音】
  • 成語故事《越俎代庖》
    唐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便對許有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小的火把還不熄滅,這對光明來說不是太沒意思了嗎?及時雨已經降落下來了,而仍然用人力去澆灌,這對於溼潤的土地來說不是勞而無功嗎?你來當首領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而我還空佔著這個職務,我感到自己太差了,因此請允許我把天下給你吧!」
  • 成語故事 | 李代桃僵
    故事短片【視頻字幕】北宋時期,知名學者郭茂倩經過遍歷走訪,收集民間著名的樂府歌辭而著成它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樂府詩集》中有「李代桃僵」這個成語。詩的開頭第一句是:「雞鳴高樹巔,……」因此,在《樂府詩集》中,這首詩就以《雞鳴》為篇名。這首詩的末後兩節,原文是: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
  • 誦經典:三十六計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北宋僧人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晚上,從諗同弟子們一同參禪悟道。剛坐下,從諗說:「今晚解答問題,有疑惑的可以提問。」這時有一個小和尚站了出來。從諗緩緩地說:「剛才我是拋磚引玉,不想卻引來一塊土磚坯子。」他是責怪小和尚沒有定力,沒有領悟禪機。「拋磚引玉」有一個經典的戰例。說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聯手攻打魏國。魏王十分憂慮,芒卯說:「大王不必發愁,請允許我派張倚對趙王說:『鄴這個地方魏國保不住了,如果大王和秦絕交而聯魏抗秦,魏王就把鄴地獻給大王。』趙王垂涎鄴城很久了,一定會上當。
  • 睡前成語故事|冰山難靠
    各位爸爸媽媽和小朋友,晚上好,又到了我們的成語學習時間了!
  • 成語故事:入木三分
    近義詞:力透紙背、鞭辟入裡、刻畫入微 反義詞:走馬觀花、略見一斑、一知半解 出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1、買櫝還珠成語典故:相傳楚國有位珠寶商人,他手上有一顆價值名貴的珍珠,為了能讓珍珠賣個好價錢,特意命人專門做了一個名貴的盒子,盒子外面鑲嵌了各種華麗珠寶。
  • 小課堂|喝西北風、加減乘除、阿貓阿狗居然都是成語?杭州語文老師...
    在最新一期節目中,當被問到「喝西北風」是不是成語,北大畢業的主持人撒貝寧十分有信心:「『喝西北風』要是成語,我把手卡吃掉!」萬萬沒想到,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現場揭曉答案:不止「喝西北風」是成語,「加減乘除」、「阿貓阿狗」都是成語!
  • 披星戴月 | 成語故事
    【成語】:披星戴月【 pī xīng dài yuè】【基本釋義】 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 成語故事伯樂相馬
    成語解釋成語伯樂相馬拼音bó lè xi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