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現在很強調「老戲骨」,每逢新劇開機,總會有幾個臉熟的老戲骨在列。
事實上,國劇領域裡的常青樹不止演員代表「老戲骨」,導演中有鄭曉龍和趙寶剛,編劇中也有高滿堂和李曉明,都是在80年初就隨著文藝的復甦進入了電視劇行業,有著40多年行業經驗。
本文,我們就來聊聊中國電視劇裡不可不談的一個人——鄭曉龍。
鄭曉龍,四獲白玉蘭獎最佳導演獎,另外還有金鷹獎和飛天獎的導演獎各得一次,國劇裡有份量的獎項幾乎拿了個遍。
早在15年,鄭曉龍就成為被官媒發文誇讚的中國「電視劇教父」了。
鄭曉龍居住在北京東城區的一處四合院中,這裡既是他的住處,也是他的工作室。
他的工作室裡,有一面照片牆,牆上都是他和他參與過的影視作品裡的演員、導演、編劇等等工作人員的合影,可以說涵蓋了半部中國電視劇史。
01、在做導演之前,鄭曉龍就已經是「電視劇教父」了;
鄭曉龍是軍人家庭出身,自己也當過兵,復員後在電臺當記者,之後於1978年考上北京大學分校。
大學期間,他就發表過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畢業後,順利進入北京電視製片廠,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
因為之前有過寫作經驗,到了單位後鄭曉龍先當編輯,但因為業務能力突出,三年後就已經當上中心副主任。
真正由他負責的首個電視劇項目是《凱旋在子夜》,這部劇是由尤小剛執導,韓靜霆編劇,朱琳和石兆琪主演,張愛萍將軍題寫片名。
1987年播出時,全國好幾億人收看,同時還把當年評出的所有電視獎都得了,飛天獎二等獎,金鷹獎,以及最佳男女主角,選票也是最高的。
3年後,由鄭曉龍擔任製片人的《渴望》橫空出世,不僅點燃了1990年冬天的中國,也讓劇中的三首插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曲」。
與此同時,和《渴望》一起成為時代記憶的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渴望》讓「萬人空巷」這個成語,成為了形容電視劇熱度的標配。
第二件事,雖然當時沒有精確統計,但誰都不懷疑《渴望》創下的超過90%的收視率,因為但凡是院子裡有臺電視,都是大傢伙圍在一起看《渴望》。
第三件事,《渴望》播出期間,城市裡的犯罪率明顯下降了。
《渴望》之後,鄭曉龍又組織生產了另一個大熱劇《編輯部的故事》,這是一部放到今天都還能引起轟動的「神劇」。
劇中無論是演員演技,還是臺詞,都是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這部劇的陣容如今看來,是用「豪華」兩個字都不足以形容的。
編劇團隊裡有王朔和馮小剛,再加上葛優、李麗萍、侯耀華主演,25集的劇播出之後火的一發不可收拾。
看到沒,無論是作品質量還是受眾面,早在親自掛帥當導演之前,鄭曉龍就已經是「電視劇教父」了。
02、既大膽又有天分的導演,首次貸款拍劇就能賺錢;
儘管已經在電視劇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但是鄭曉龍正式上手自己拍電視劇,還是在1993年。
那時候鄭曉龍恰好看到了一部小說,只用一夜的時間看完,第二天便開始籌備拍攝電視劇的準備工作,這部小說名字就叫做《北京人在紐約》。
顧名思義,《北京人在紐約》講的就是北京人在紐約的故事,也就是說為了保證真實,電視劇的取景必須全部要在紐約。而全部去往紐約取景,無疑會大大增加成本。
在這之前,兩部大爆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成本分別為102萬和150萬。而且儘管兩部劇都火遍全國,但成本並沒有收回來,甚至還虧了不少。
當時《北京人在紐約》的預算成本是150萬美金,為了能夠籌到資金啟動《北京人在紐約》的拍攝,鄭曉龍跑了許多家銀行,自己到處求人,最後終於拿到了這筆款項的貸款。
《北京人在紐約》是貸款拍的,還請來了當時名氣很大的姜文主演,這部劇也沒辜負鄭曉龍對它的期望,不僅獲得了金鷹獎,飛天獎和高口碑,還贏得了「爆炸」的收視率和不小的盈利。
播出期間,幾乎能從每家每戶的窗戶外面聽到劉歡的歌聲:「千萬裡,我追尋著你」。《北京人在紐約》回本了,還掙了七八十萬元。
首次當導演就能有如此成績,不得不稱他一句:大膽又有天分。
在這之後,他不僅拍出了豆瓣9.3的《一年又一年》,豆瓣8.1的《永不放棄》,豆瓣8.3的《刑警使命》,還拍攝了電影《刮痧》,請到的主演是梁家輝和蔣雯麗。
而在鄭曉龍導演電視劇拍攝的前15年裡,除了《北京人在紐約》之外,最有影響力的要數2007年播出的《金婚》。
電視劇的時間跨度很大,從1956年到2005年,以一集一年的編年體形式,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小學數學老師和一個技術工人的50年來的金婚風雨情。
結果如何,還不是各個獎項拿到手軟。
03、5年出3部爆款,鄭曉龍的眼光憑什麼能這麼準呢?
如果用流量來當做評判標準的話,鄭曉龍擔任導演時期最輝煌的5年應該是2010年至2015年期間,那樣的成績「殘暴」到不行。
這5年裡,由他執導的電視劇出了3部爆款,分別是2011年的火遍全球的《甄嬛傳》,2014年大膽翻拍且獲得莫言親贊的《紅高粱》,還有就是國民級電視劇《羋月傳》。
《甄嬛傳》是王小平在鄭曉龍拍攝《金婚》拍攝期間推薦給他的,不過買下版權後倒沒有立刻開機。
不過一切都來得剛剛好,2011年,恰逢清宮劇大火的一年,先是由於正主導的《宮鎖心玉》掀起一波收視熱潮,接著唐人出品的《步步驚心》也勢頭很猛,但這兩部劇加一塊都敵不過年底才播出的《甄嬛傳》。
關於《甄嬛傳》的播出,還有一個幕後小插曲。
這部劇原本定的是四星聯播,但製作完成後趕上穿越、宮鬥劇的播出受到抑制,不得不改為兩星聯播。可四家衛視互不相讓,爭吵了一下午,才把責權利劃分清楚。
最終,《甄嬛傳》首輪上星選擇了東方衛視和安徽衛視,而這兩個臺也藉此大發利市。
首輪播出拿下超高收視之後,《甄嬛傳》開始了周而復始的重播,和《西遊記》《還珠格格》《亮劍》並稱衛視重播界「四大神獸」。
之後《甄嬛傳》於2015年以縮短後的版本登陸美國流媒體Netflix播出,還在臺灣售賣過4次版權,每一輪版權售賣都比前一輪的價格高。
直到現在,《甄嬛傳》每年都還有數額不菲的版權收入。
周迅、朱亞文主演的《紅高粱》,一開始以顛覆的選角不被看好的播出,之後越播越熱,先後獲得國劇盛典年度十佳電視劇、華鼎獎百強電視劇第一名,併入圍飛天獎優秀電視劇,還拿下了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
到了2015年的《羋月傳》,從開播到收官,收視排名都沒跌出過前兩名,共拿到了9個電視劇類的獎項。
這麼看下來,鄭曉龍導演的作品部部爆款不說,還都有代表了一個階段國劇的典型。
那一手打造出了這麼多爆款高質量作品,還能吸引眾多大牌演員,讓姜文、蔣雯麗、周迅、孫儷都信他,鄭曉龍究竟有什麼「秘籍」?
第一,好演員。
鄭曉龍的影視作品裡,演員很重要,尤其是女演員。
那對鄭曉龍來說,選女演員的標準是什麼?首先是氣質,貼合角色的氣質,然後是外型和演技。
《北京人在紐約》的女主角阿春,選角工作交給了馮小剛。通過了試鏡之後,在美國有過五年生活經歷的王姬進入了備選名單,從角色的貼合度上講,王姬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當時角色還沒正式確定,一直被晾著的王姬實在壓不住自己的脾氣,給劇組打去了一個電話。
而當時接起電話的人正是總導演鄭曉龍,這個電話讓他見識到了刁蠻的王姬那一嘴的伶牙俐齒,無疑就是最合適的「阿春」,鄭曉龍立刻定下了王姬。
寫電視劇《金婚》劇本的時候,鄭曉龍一開始就定了蔣雯麗主演,於是就讓人把蔣雯麗的照片放在編劇的電腦前。
編劇一邊寫文麗的故事,一邊看著蔣雯麗的樣子,不知不覺,蔣雯麗就是文麗,文麗也必須得是蔣雯麗,角色和演員合二為一了。
周迅的《紅高粱》也是一樣,雖然她的形象和鞏俐扮演的九兒完全不同,但是在敲定女主角後,莫言第一時間表示了對選角的肯定,他認為周迅和九兒一樣都是非常有靈性的女人。
《甄嬛傳》在選演員的時候,孫儷齊眉劉海、簡單髮髻,身著淡粉系的旗服,鄭曉龍一眼就認為非常符合原著中甄嬛。
每一個嬪妃的挑選,也是都從希望每一個妃嬪的人物性格、外形與演員的內在有關係,而不是純粹是漂亮。
第二,捨得花錢。
現如今我們談到電視劇,會用一部劇的「服化道」精緻程度來作為一部劇的評判標準之一。
事實上,鄭曉龍的劇,就沒有便宜的,無論是在上世紀90年代,還是現在。
全紐約拍攝的《北京人在紐約》就不必多說了,《金婚》劇中使用的道具數以萬計,光是報紙就每年兩張共製作了100張,女主人公文麗的衣服更是多達120件。
《甄嬛傳》作為一部古裝大戲,原本花在服裝造型上的成本就不低,劇中精緻的服裝與繁複的珠寶頭飾鈿子數量相當大,其飾品數量就140多套,總價上百萬。
除了服化道,《甄嬛傳》的後期製作還花了近十個月,鄭曉龍讓人一楨一楨地擦掉橫店宮殿群背後的遠山,因為真實的故宮不是群山環繞的。
到了《紅高粱》,服化道更是趕超《甄嬛傳》。
重要場景單家酒窖更是完全是從一塊平地上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門口的牲口房,還有門前的一棵參天大樹,都是做出來的。
劇中光是周迅飾演的九兒就有30多套服飾,其樣式不僅要貼合上世紀30年代的時代感,還得符合當代的
魯迅的徒弟,烏龍院裡的老方丈,91歲高齡仙逝,一生儘是傳奇
審美。
而朱亞文、于榮光等扮演的土匪、
卡耐基曾說過:人生如舞臺,如果你單單敘述一件事情,就無法打動人心。所以你必須生動活潑地把事實編造成一種喜劇的形態,也就是以喜劇的手法來處理你的人生,使你的周圍洋溢著歡欣鼓舞的氣氛。
正是有這樣一位老人,曾經做過魯迅的徒弟,又在上海的著名大學任教,棄文從商後曾經富甲一方,破產之後又在電影事業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最後以91歲高齡仙逝,他的人生堪稱一部完整的喜劇電影,他就是李明煬。
說起李明煬這個名字,大家都有點陌生;但是提到電影《烏龍院》裡面的老方丈,大家不會不知道。 這部電影中他精湛的演技讓人信服,讓人看了之後過目不忘。
年少求學坎坷路
1917年,李明煬出生於中國湖南,他家也算是名門望族,祖父在曾國藩手下擔任軍師。但是連年戰亂,等到他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了。
即使從小生活條件就非常艱辛,不過他過人的學習能力也沒有被埋沒。家的附近經常有外國教會的工作人員前來發放水和食物,一來二去,幾次之後,他就可以和裡面的外國人用英語做簡單的交流了。
這麼優秀的語言天賦不應該被埋沒。 他被推薦進入了附近的教會小學進行學習,終於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把握住來之不易的機會,練就了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後來,順利考入了上海的著名貴族大學聖約翰大學。
大學求學期間,他的同學不乏許多後來功成名就的大師,如著名學者林語堂和建築巨匠貝聿銘等。
當然,他也不忘學習一門手藝,便前往魯迅先生開辦的青年木刻班學習,那手藝是相當精湛,這也成就了他和魯迅的師生之誼。大學畢業後,憑藉著優異的成績,他順利留校,一個人留在了繁華的大上海闖蕩。
十裡洋場,繁華似錦,他一直不忘初心,悉心教學,順利升任成為聖約翰大學體育系主任,他的很多學生後來也都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對於李明煬來說,生活並非那麼一帆風順。不過他依舊靠著自己過人的智慧,把握住來之不易的機會,成功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無論經歷多少苦難,都要笑對生活,然後迎頭趕上,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從實業到電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任教的學校解散,李明煬決心離開已經呆了十多年的上海,前往另一個繁華的遠東大都市——香港。 他坐上了最後一班上海開往香港的客船,去遠方開創新生活,把過往的一切都留在回憶中。
初到香港,他租住了一間公寓,這間公寓的上一任房客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著名詩人柳亞子先生,就這樣,命運的之手把很多人都聯繫在了一起。
見慣了大都市的繁華,李明煬也決心創辦一些實業,立足香港。憑藉著過去積累的人脈和靈活的頭腦,他很快建立了李氏公仔這個品牌。
他們公司設計製作的公仔玩具造型卡通,質量上乘,很快就風靡全香港,尤其是極具中國風的椰菜娃娃,成為了當時最暢銷的玩具公仔。
他也順利了憑藉著創業的東風,成功躋身了「萬元戶」的行業;而那時,曾經的中國首富李嘉誠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打工仔而已。
只是好景不長,隨著眾多國內外玩具廠商湧入香港,李明煬的椰菜娃娃也風光不在,銷量跌到谷底。
後來又推出了一些新品,但競爭力始終不如那些進口商品,在苦苦支撐無果的情況下,李明煬的公司宣布破產,他之前的積蓄也都付諸東流。
此時的李明煬已經不再年輕,若換做普通人,經歷如此重大的人生打擊,也許已經一蹶不振,不過李明煬可不是普通人。
他在人生的下半段又重新抒寫了更加精彩的篇章,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並且斬獲了權威大獎,這些都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名落魄的商人,轉型成了一個演員。
實力演繹,終獲肯定
都說努力的人運氣一定不會太差。有一次,李明煬在街上相當隨意的一個笑容,被一名在場的攝影師捕捉後收錄成為明信片」香港的微笑」的主角。
就這樣,他的形象變得家喻戶曉。 當時,著名影星蕭芳芳女士在看到他的照片,一定要求邀請他出演其電影中的一個角色,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都盼不來的一個機會,此時的李明煬已經六十多歲了。
從六十多歲才開始的遲到的職業生涯,卻讓他收穫了無數讚譽和大獎。 由於受年齡所限,他大多只能出演配角,但是其塑造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堪稱整部電影中的點睛之筆。
其中最出名的,就要屬和釋小龍、郝邵文一起出演的電影烏龍院了。 他在其中飾演德高望重的方丈大師。 不論是的搞笑的男扮女裝,還是用牙刷刷小鬍子,這些經典的場景都成為了這部電影大獲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詼諧幽默的扮相,經典搞笑的動作,都成為了他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一個個符號。
他用自己的演技徵服了觀眾,也徵服了眾多苛刻的專業人士。雖然飾演的配角居多,但完全不妨礙他獲得殊榮。臺灣金馬獎多次將最佳男配角授予給他,但是他淡泊名利,從未前往領獎,反而將片酬和積攢下來的錢都捐獻給了越南的難民營。
在不算長的電影生涯裡,他在20多部作品中塑造了多個性格鮮明的形象,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回憶。 他的一生也可謂長壽,最終以91歲的高齡仙逝。
縱觀李明煬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過輝煌,也遭遇低谷,但是他始終能夠樂觀面對,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重返成功的機會。 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看見一道道彩虹。
李名煬曾被評為香港10大演藝名人之一,這也許是對於他一生最好的見證。 他的一生,也濃縮著中國歷史的起伏跌宕,千帆過盡終不悔。
等角色,其服飾也極大程度上還原歷史,因為鄭曉龍說:
「很多服飾都是有歷史依據的,不能瞎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