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後疫情時代,人才市場發生巨大變化。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重回8.2%的增長高位,也造成了許多企業對外來樂觀的預期,開始恢復大量崗位招聘。
然後,許多人才在考慮更換工作時,都開始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去外企還是民企?
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具體的問題:
1. 外企和民企的文化差異是什麼?我是否可以適應?
2. 到底意味著什麼樣不同的成長與發展機會?
3. 如果作為一個外企經理人落地民企,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準備?
針對以上問題,7月17日,迅佰匯舉辦了主題為「民企與外企的人才戰爭」沙龍分享活動。迅佰匯特別邀請了來自外企和民企的數十位高管,一起分享討論這個話題,希望為更多的人才提供參考思路和角度,做出明智選擇,發揮職場最大價值。
2020年人才市場的流動趨勢,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分享嘉賓:Alex
Alex作為CONNECTUS集團創始人兼CEO,憑藉20年+的人力資源行業和獵頭經驗,以超強的市場敏銳度和洞察力,帶領CONNECTUS集團營業額持續高速增長。Alex 2008年金融危機來到中國,在中國12年再一次經歷了今年的疫情,帶著「過來人」的眼光為大家分析解讀了這份報告。
大家關心的話題:
1 今年的市場怎麼樣?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各行業發展不同程度受到衝擊,市場總體43.7%的企業仍然對2020年發展保持樂觀,其中網際網路及高科技行業,房地產行業,醫療健康行業,銀行及金融行業,超過60%的受調研企業方均認為2020年企業營業額會持續增長。
(2015-2020年企業營業額變化)
由CONNECTUS近5年來的調研數據持續呈現出企業營業額增長變化的趨勢,可以看出自2017年之後,企業營業額增長速度放緩,儘管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仍然有24.4%的企業預測2020年營業額將以雙位數增長,相較於2019年數據37.6%有所降低。2020年是企業「危機」與「機遇」並存的一年,企業應當及時的因時而變才能應對更多不可預測的風險。
2 有沒有減薪?
受疫情影響,企業方需要控制成本,因此28.9%的企業能夠保持員工的薪資增長,50.3%的企業給與員工的薪資水平與去年持平。其中,醫療行業有63.2%的企業能夠給與員工一定的薪資漲幅,相比其他企業,醫療行業在2020年的發展較為樂觀。
(2020年行業的薪資漲幅)
3 有沒有招人?
2020年市場整體招聘量受疫情影響,40.6%的企業削減招聘量,僅有26.9%的企業會增加人員招聘,增加人員招聘的行業集中在醫療健康、房地產、網際網路及高科技行業,特別在網際網路及高科技行業有15%的企業會在2020年招聘量增長20%以上。
(2020年行業預計招聘變化)
對於跨行業人才的招聘,28.4%的企業會增加招聘跨行業人才,增加的企業集中在消費品行業、網際網路及高科技行業。佔比37.1%的企業會保持現有跨行業人才招聘量。區分行業來看,50%的消費品行業企業對跨行業人才的需求都有增加。
從外企到民企的成功經驗分享
分享嘉賓:John 蔣勤
曾任多家跨國公司大中國區人力資源負責人有著20年+外企經驗的他也曾擔任國內著名網際網路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作為外企職業經理人去民企的親歷者,通過自身故事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1 外企到民企切身感受
l 超出想像的996
從外企到民企,雖然做好了準備面對衝擊,但現實的996遠遠超出了想像,在民企早8點開會是日常,長假繼續開會,每一個國慶至少開2天會,需要家人大力的支持。
l 民企的快節奏
跟外企相比,民企節奏更快。外企的績效一但設定了有可能幾年都不會調整,而民企的變化非常快,有可能每個月調整,上個月定的20000萬,下個月可能50000萬。隨之而來的員工的收入也可能一個月內翻倍。
l 民企更注重結果
與非常尊重流程的外企不同,民企對結果的要求更高。在外企可能流程走完了,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也是ok的,但在民企更多是以結果為導向,老闆要看到結果。
l 溝通方式不同
在外企,領導更多的是坐在辦公室解釋政策,而在民企更多是站起來「打仗」,除了政策以外,更要怎麼幫把事情和問題解決掉。
2 從外企到民企需要注意哪些?
l 不要指望你做的事情都會在你的JD(崗位職責)範疇內,很多事情是不清楚的,來了就要面對。
l 做事情首先要想清楚,其次是敢于堅守。
l 剛到民企千萬不要指望馬上帶來很大的改變,首先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情況,多溝通,大量廣泛的溝通多輪和打磨之後再見成效。
外國人眼中的外企和民企差異
分享嘉賓:歐陽傑
華晨雷諾金杯CEO,前佛吉亞排氣中國區總裁,1988年畢業後來到中國,25年外企經驗,曾加入民企和國有合資企業,多年高管經歷以及跨文化團隊的管理經驗,對不同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有更深刻的簡介,他將以海外人士管理者的視角,帶來更具國際化的觀點分享。
採訪人:Chris
迅佰匯諮詢公司總經理,不僅有外企和民企的工作經驗,更是服務過數百家外企和民企,從乙方視角帶來客觀的思考和洞見。
Chris:
作為一個外國人,怎麼看待服務過的外企和民企?差異是什麼?
歐陽傑:
外企vs民企的差異、可比性不強,三個角度來說:
l 發展階段不同
現在中國的民企和外資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中國的民營企業只有30多年的歷史,但是外資企業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和積澱。
l 定位不同
在華的外資企業都是分公司,總部都在國外,所以在華的外資企業只需要服從和執⾏總部的要求。但是中國的民營企業需要創建,發展⾃⼰的總部。創建總部,塑造⾓⾊是有⼀定難度的。因為總部需要說服各個事業部及他們的⼯⼚執⾏要求。⽽且中國民營企業的事業部有⾃⼰的管理⽅法,都⽐較獨⽴的,很難與總部達成共識。
l 文化不同
⾸先,是管理⽅式的不同。
外資企業⽤的是雙線領導體系,就是矩陣式的管理模式。通常,管理層有兩個領導,⼀個是直接領導,⼀個是間接領導。直接領導的⼯作是每天幫助員⼯和輔導員⼯。⽽間接領導,也叫功能領導,會從專業,技術,經驗等⽅⾯來引領員⼯,幫助員⼯的⼯作。⽽在民營企業,管理層不太能接受雙線領 導體系。
其次,中國的民營企業有加班⽂化,⽽且是很常見的。就是我們說的996。每天從早上9點⼯作到晚上9點,⼀周⼯作6天。這個加班⽂化在外企是做不到的。原因是,不僅在國外的總部做不到,⽽且在華的外國專家也不願意加班。所以外資企業加班的情況相對⽐較少。
最後,是溝通⽅⾯。外資企業溝通⽅式⽐較透明。在做決定之前使⽤⽐較多的研討會,頭腦風暴等溝通⽅法。⽽在中國民營企業,從上到下的管理⽅式⽐較常見,是 領導⾄上的管理⽅式。
另外,還有多元化的問題。在外企,員⼯來⾃各個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很多國家的⼈才⼀起共事,所以⽂化氛圍也不同。
另外⼀⽅⾯是解決問題的⽅式。中國⼈在解決問題時, 往往很團結、很⾼效、執⾏能⼒強。在外資企業,特別是歐美⼀些國家,處理問題相對慢⼀些。因為他們需要 仔細了解過程,也需要找到根本的原因,這些都需要很長時間。
現在我們再回到第⼀個⾓度從發展階段⽅⾯來具體講⼀ 下管理體系的成熟度不同。外企有上百年的歷史,當然他們的管理模式,管理體系,⼯具,⽅法論都是⽐較成熟的。包括牢固的組織架構,完善的管理體系,還有⾮常得⼒的⼯具。
嘉賓與出席者互動
1 外企收購兼併民企之後,怎麼能把企業運營的更成功 ?大部分都不怎麼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某大型民營公司新材料事業部總經理 趙總
外企收購民企不能全部換人,因為文化差異大、體系理念不同換了之後管理人才和融合不容易,需要激勵本地化的員工和管理——John
2 對於民營企業靠什麼吸引和留住人才?——某民營企HR負責人 Cindy
國內現有的企業中,非外資佔97%,外資企業3%,在數量上民企更具優勢——Alex
朝陽產業吸引人才非常容易——某生物科技公司 CEO華博士
民營企業不存在保留問題,很多民企的薪資給的很高—— John
3 財務高管職業轉換受到行業限制,是老闆的想法還是HR的想法?——某外資企業財務高管
商品的價格以價值和供需為變化基準,所以跳槽換行業也是一樣看市場供需和人才提供的價值,決策人也很重要,HR在執行層面的話,會更多推薦有相關行業經驗的人,因為非本行業會有一定的風險。——Alex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