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
導演:約翰·卡索維茨John Cassavetes
主演:吉娜·羅蘭茲Gena Rowlands/約翰·卡索維茨John Cassavetes/本·戈扎那Ben Gazzara
出品:美國
年代:1977
推薦指數:★★★★
適宜人群:文藝片粉
關於本片:
1、在多數演員和導演的心目中,本片女主演羅蘭茲就是表演的代言詞,更是獨立電影的一個標誌。
2、這部[首演之夜]後來被阿莫多瓦借去,成了[關於我母親的一切]的原型。
知名女伶戈登接演新戲《第二個女人》,試演後路遇女戲迷窮追索要籤名,無奈大雨滂沱,戈登匆匆駕車離去,女戲迷執意追去,不幸遭遇車禍橫死。至此之後,戈登精神恍惚,導致排練很不順利。眼看首演之夜將近,一切懸而未定。這就是[首演之夜]的故事梗概,與其說這是卡薩維茨最好的電影,不如講這是卡氏最好的一齣戲。因為本片濃厚的戲劇色彩和即興表演的調調,淡化了電影的質感。不過以電影的方式呈現出來,也不失為一部另類的經典。多元亂入
如果以類型片的標準,去定義卡薩維茨,我們會發現,根本框不住卡氏。他拍過日常味十足的電影,也拍過像[女煞葛洛莉]這樣的動作電影,類型對卡薩維茨而言只不過是題材的差異。這對許多獨立電影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他們不用像商業片導演那樣,必須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耗幹所有靈感。而這種自由,很大程度上,是拜卡薩維茨所賜。正是卡薩維茨「以身作則」,才為後來的美國獨立電影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從卡薩維茨作品的範類型化出發,慢慢將目光收攏到[首演之夜]上,會發現本片仿佛一件微雕。我們在[首演之夜]裡看到了愛情片、恐怖片、驚悚片、喜劇片乃至鬧劇的類型情節,這在以往的卡薩維茨作品中,是不多見的。說白了,這在大多數導演的電影裡都不是常見的事。如果說,卡薩維茨單純地將各種類型的元素加入到電影中,很可能只是博人眼球的小把戲,但能將如此眾多的類型元素為一個主題服務,並且順著劇情線路如插花般點綴著故事的走向,那就彰顯了卡氏的大師水準。
戲裡戲外
在看完本片之後,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橋段當屬片中的幾場「戲中戲」。我們將「戲中戲」分為六場,第一場是戈登回到家與莫裡斯短暫交談,這場戲出現在影片開頭,此時女戲迷沒有身亡,戈登非常正常;第二場,戈登扮演的維吉尼亞回到前夫家,被一陣羞辱。在表演這場戲時,戈登已經顯露出微弱的歇斯底裡,精神狀態不夠穩定;第三場,戈登與莫裡斯在排練打耳光的橋段,不願被打的戈登躺倒在舞臺上,任憑製作人、劇作家和導演如何軟磨硬泡都不肯合作。這場排練是全片「戲中戲」的轉折點,從此,戈登開始不按套路出牌,緊按劇本變成了即興表演;第四場,在第二次試演時,前夫來看望維吉尼亞,此時的戈登已經「抽風」,任憑扮演前夫的演員如何尷尬地唱著獨角戲,也不做出任何回應,而是直接轉入後臺;第五場戲,再次是戈登和莫裡斯演打耳光的戲,戈登的「抽風」等級漸漸上升到「十級強颱風」,她竟然當著觀眾的面,直接揭穿莫裡斯演員的身份,還字正腔圓地說,「沒事的,莫裡斯,我們只是在演戲。」;第六場戲,就是全片最終的高潮,也是一場足以被載入影史史冊的戲,一次戈登和莫裡斯事先謀劃好的「革命」。
這六場戲中戲的解讀從不同角度來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從戈登本身而言,正如之前所述,結合幽靈的劇情,可以視為戈登對自己年齡的正視;如果從莫裡斯出發,則是一種從唯唯諾諾嚴守劇本到自我解放的變化;從戈登與莫裡斯的關係來看,則是一番矛盾的和解之路;從更形而上的解讀層面來說,六段戲中戲隱喻著人生的成長:第一場是孩童,言聽計從;第二場是青少年,開始顯露叛逆;第三場是青年,拒絕受辱;第四場是中年,無所其謂,任意而行;第五場介於中年與老年之間,牢騷滿腹,又深諳世事,故而無奈地抱怨;第六場是老年,一如片中莫裡斯所言,「老人無所不知,又從不表現得他們什麼都知道」。第六場戲的最終和解和所有看似荒唐的嬉笑怒罵都是一種在全知視角下的遊戲,時而滑稽,時而正經,時而傷感,時而憤怒,但末了全都化作一次「老小孩」的握手言和。
是的,若要解讀[首演之夜]戲裡戲外的含義,恐怕像以上這樣是不夠的。但至少,我們提供了一個角度,一條線索。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之後,戲中戲的設置一次又一次出現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在看過那麼多戲中戲後,我們發現,很少有像卡薩維茨的戲中戲那麼精妙,那麼繁多,那麼不拘一格。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有些言過其實,可在看過片中的第六場戲中戲之後,又有誰會不起立鼓掌呢?
表演至上
卡薩維茨鼓勵演員即興表演,這是出了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為獨立電影的表演立下了一根標杆。後來的許多晚輩也紛紛仿效了卡氏的做法,允許演員在自己的片場放肆地「胡鬧」。許多觀眾在看過[首演之夜]後,紛紛表示這是一部「演」出來的電影。的確,本片很大程度上而言,是建立在表演基礎上的,再說得直白些,這部電影就是吉娜·羅蘭茲的獨角戲(當然,卡薩維茨也在最後的高潮裡閃耀全場,畢竟是夫妻)。
羅蘭茲是個在美國電影界家喻戶曉的女演員,拿過奧斯卡獎提名,但其知名度卻完全夠不上「明星」的分量。這當然與其專演獨立電影的偏科有關,不過,這也絲毫無損於她的地位。吉姆·賈木許在[地球之夜]中,就邀請羅蘭茲扮演搭乘薇諾娜·賴德的士的乘客,算是一種頗為直接的致敬方式;而遠在大洋彼岸,王家衛讓林青霞在[重慶森林]裡照抄了羅蘭茲在[女煞葛洛莉]中的造型,完成了一次心儀許久的致敬。當然,她的軍功章很大一部分是由其丈夫卡薩維茨鑄造的。
都說「不會演戲的導演不是好導演」,以此觀之,卡薩維茨是個好得不能再好的導演。他不僅經常在自己的作品中編、導、演全包,還經常出現在別的導演的作品裡,比如波蘭斯基的[羅絲瑪麗的嬰兒]。不過,卡薩維茨的功績主要還是源自他導演的作品——處女作[影子]成為美國獨立電影史的裡程碑、[女煞葛洛莉]後來被一個法國人翻拍成了風靡世界的[這個殺手不太冷]。
回到表演,卡薩維茨不僅自己會演,還將自己的妻子磨練成了一位偉大的演員。在[首演之夜]裡,吉娜·羅蘭茲不僅要飾演戈登和維吉尼亞這兩層角色,還得演繹出戈登和維吉尼亞間的無數個靈魂,加上羅蘭茲與戈登、羅蘭茲與維吉尼亞間的無數個靈魂,吉娜在片中演繹的角色數量是「無限乘以三」。如果要選一個例子完美地體現布萊希特的間離學說,那麼有請吉娜·羅蘭茲。我們不知道吉娜是怎麼做到的,但我們看到,她做到了。她不需要像那些有自虐傾向的方法派那樣,耗半條命才演一個角色,而只用「精神分裂」幾個月,就能完成好幾次偉大的表演。當然,在這裡,我們還是要向這些無論派別的演員們致敬。因為,我們眼中的「表演至上」,於他們的內心,沒準就成了「表演之殤」。可儘管如此,他們還在演著,演瘋了,演傻了,只要尚未演死,那都是一尊人神。
----分割線--
新片推薦
★動作片
[狂怒]Fury (2014)
導演:大衛·艾亞
演員:布拉德·皮特/希亞·拉博夫
盼了多少年,坦克終於成了二戰的主角。
★科幻片
[你眼中的世界]In Your Eyes (2014)
導演:布林·希爾
演員:麥可·斯塔爾·大衛/佐伊·卡贊
浪漫的喬斯·韋登,浪漫的出軌私奔。
★奇幻片
[德古拉元年]Dracula Untold (2014)
導演:蓋瑞·肖
演員:盧克·伊萬斯/莎拉·加頓
看這一場恨錯難返的苦命英雄之旅,真是無奈又驚懼。
★犯罪片
[老千Ⅱ:神之手] (2014)
導演:姜炯哲
演員:崔勝鉉/申世京
令人眼花繚亂的花圖魔法。
★愛情片
[教師日記] (2014)
導演:尼提瓦·塔拉吞
演員:素格力·威塞哥/賴拉·邦雅淑
鄉村教師日記談戀愛,本年度泰影申奧片。
編:Wes
文:空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