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ET | 看《信條》之前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2021-03-03 熊貓電影Pro


不出意外你的朋友圈將在今晚十點被這部電影刷屏。

作為豆瓣T0P250霸榜專業戶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信條》未映先熱,大家的關注度非常之高。

基本上想看的朋友會大量集中在今晚7到10點的時間段,在觀影之前熊貓給出以下建議(先看預告)。

首先片子燒腦是肯定的,但也沒有到炸腦這麼誇張的程度。燒腦同時也意味著,你很難被劇透(算是一大優點?)。
即便你沒看懂核心設定——鉗形理論,也不影響你對整個故事的理解。

害怕看不懂的朋友不必過分擔心,以我的判斷,大部分人第一遍可以看懂70%,二刷基本可以看懂90%的內容。

如果你真的特別怕自己會難以接受這麼燒腦的電影,可以先嘗試看一些諸如《致命魔術》《前目的地》《彗星來的那一夜》等燒腦電影,給自己打好預防針。想要更好地看懂全片,你需要集中精神觀察片中的細節,
尤其,特寫鏡頭和一時無法理解的臺詞(比如黃昏之後無故人)。建議多看兩眼上面的海報,起碼認識幾位主演的臉,避免剛開始就錯過重要細節。
★前8分鐘(大約),也就是TENET片名出現之前的那段,睜大眼睛仔細看。雖然這段極其晦澀難懂,但片子最後30分鐘有多炸取決於你這段8分鐘細節記住了多少...

肯定是選最貴最好的,雖然這看上去像廢話,但IMAX的畫幅優勢確實能讓你更加容易地觀察到更多細節,變相讓你多看懂一些。
中國內地有三家IMAX GT with Laser影院可以看到IMAX 膠片攝影機拍攝的原生畫面——1.43:1全畫幅畫面:東莞萬達影城、哈爾濱泰萊時代影城、昆明大都LCC光魔雷射影院。(中國臺灣還有一家 臺北美麗華大直影城)除了上面的四家外基本都是1.9:1的畫幅,大家量力而行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最好即可。

影片中飾演Neil的小天使羅伯特·帕丁森,就是《暮光之城》中的愛德華👇,在今天凌晨確證新冠。

這就意味著明年的新韋恩估計要跳票了……

這次《信條》的配樂竟然不是諾蘭御用的漢斯·季默,這位神仙為200多部影視作品配樂且均分接近8,全部頂級製作。你一定聽過他的作品😉

配樂大師改用了為《黑豹》《曼達洛人》創作配樂的瑞典作曲家唐納德·格洛沃👇。反正我聽下來感覺遠沒有漢斯大氣。

據諾蘭稱全片的特效鏡頭<300,大多數浪漫喜劇的特效鏡頭都可能500+,作為一部科幻燒腦巨作,《信條》的特效鏡頭竟然如此之少,諾蘭果然是個實拍狂魔!   

比較誇張的就是片中拿來撞牆的飛機是一架真的波音747,拍完以後劇組還不忘把引擎拆了拿出來單賣,以填補資金空缺……

片名TENET來源於龐貝古城遺蹟,人們在薩特廣場發現了一塊特殊的回文石碑。

在片中TENET既是招募特工的機構名稱,同時也代表了人類現階段無法理解的神奇現象。

最後我想說的是,《信條》在豆瓣開分8.4,現在8.2,按趨勢有再降的可能,雖然這部電影沒有達到大多數燒腦電影愛好者們的預期——擠進豆瓣TOP250,但就其剪輯功力以及時間線架構能力,仍然無人可以超越。

往期推薦👇戳圖直達

🚶 🚶 🚶 🏃 👈

相關焦點

  • 看《信條》之前,你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你看懂了沒有?」可以說,《信條》本身的觀影門檻偏高,對於不常常看腦洞電影亦或是科幻片的人來說,很有可能150分鐘過去,仍然理不清故事的脈絡。《信條》本身的主題並不複雜,可以用一句話,甚至六個字來概括——「特工拯救世界」。但,他可是諾蘭。
  • 看《信條》前必須知道的15件事
    》即將上映,給大家分享一些幕後趣聞以及一些有意思的地方,相信會對你的觀影有所幫助!要知道《小婦人》的特效鏡頭都達到了500個!石碑上面有一個5*5的Sator方形陣,方形陣由五個拉丁文詞語: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組成,它的正中間橫排和縱排的回文都是tenet。
  • Tenet/信條
    「Tenet」(信條)算不上一個出鏡率很高的英文單詞,直到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和執導的同名電影《信條》近期上映。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不僅知道了「tenet」一詞,或許還知道了它曾是一個拉丁詞語,出現在義大利龐貝古城廢墟(ruins of Pompeii)的薩託方陣(Sator Square)上。
  • 明天看《信條》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同志們,《信條》明天就要正式上映了。你準備好享受腦保健操了嗎?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信條》一直被當做救市之作期待著。而作為好萊塢時間管理第一人,諾蘭這次似乎又把時間這個概念玩出了新高度。不求讓你知道後就能一遍通關。
  • 英語 || 諾蘭新片《TENET》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信條》(tenet)上映了,詞典醬第一時間就去看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呢~相信很多人是通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認識並喜歡上這位鬼才導演的。我們都知道,tenet 是「回文體」,是軸對稱的,同時又與電影主旨相呼應。看到 B 站上有人給出了一個翻譯,挺妙的,叫「業非業」。「業」是一個佛教概念,指人在這一世中所有思想和活動的總和。「業非業」的含義就是事情不是你看到的那樣,還有別的可能。
  • 諾蘭新片《TENET》熱映,但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昨天,影迷期待已久的諾蘭的新片《信條》(tenet)終於上映了,我也是第一時間去看了。相信很多人是通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認識並喜歡上這位鬼才導演的。可以說,「tenet」作為片名太贊了,但大陸版翻譯《信條》只是做了直譯,並沒有翻出精髓,我一開始還以為《刺客信條》又翻拍了...港版翻譯也不太好,叫《天能》,只是一個不知所云的音譯,還不如叫《神鬼倒放》、《刺激2020》呢...
  • 諾蘭新片《TENET》熱映,但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影迷期待已久的諾蘭的新片《信條》(tenet)終於上映了,我也是第一時間去看了。相信很多人是通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認識並喜歡上這位鬼才導演的。這一次的《信條》(Tenet)依然很燒腦,講述的是時間的正敘和逆轉,看完後有一種智商被碾壓的感覺,還好看之前做了些功課,不至於被碾壓得太慘。今天我不做任何劇透,單純給大家講講電影片名,就一個單詞tenet。
  • 「雙語彙」Tenet/信條
    「Tenet」(信條)算不上一個出鏡率很高的英文單詞,直到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和執導的同名電影《信條》近期上映。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不僅知道了「tenet」一詞,或許還知道了它曾是一個拉丁詞語,出現在義大利龐貝古城廢墟(ruins of Pompeii)的薩託方陣(Sator Square)上。但即使沒有這部電影,很多人也會發現「tenet」的神奇之處:無論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它的字母順序都是相同的。這種現象在英語中稱為palindrome(回文)。
  • 看《信條》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通常一部影片口碑呈現出這樣的趨勢,那無疑說明這是一部「挑觀眾」的電影,你會不會喜歡這部影片,得自己看完才能下個定論。 繼《黑暗騎士》500萬美金買廢棄醫院只為幾秒爆炸,《星際穿越》自己種玉米後,諾蘭在《信條》裡又買了一架波音飛機用來炸,這還絕非是《信條》中最令人驚掉下巴的大場面
  • 不知道這幾件事,你的《信條》白看了
    如果你還沒看信條,或者一刷過後意猶未盡還想去重刷的,不妨先了解這些點,帶著它們去感受電影。《信條》中未來的人類找到了一種方法進行熵增熵減的切換,從而使人、物體甚至空間,進行時間逆行,回流到過去。需要注意的是,時空逆轉並非單純地回到過去。與直接穿越回到過去不同,時空逆轉需要倒流經歷一遍同樣的時間,即,如果你要回流到1年前的時間點做某件事,那麼你需要倒流著生活1年,回到1年前的那個節點,完成之後再逆轉回來。
  • 諾蘭燒腦新片《TENET》刷屏,但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最近剛上映的「燒腦」電影《信條》,大家看了嗎?回文不是少數民族回族使用的文字,而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種修辭方式和文字遊戲。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就會產生首尾迴環的奇妙效果,因此人們把這一奇特的語言現象叫做「回文」「palindrome」。
  • 信條「Tenet」的結局是個圓滿的結局!
    在信條「Tenet」中,氣候變化等主題更有可能引起共鳴,而不是它們實際上是故事的核心。 但如果你繼續考慮電影的結尾,克里斯多福諾蘭在這裡做出了一個非常宿命論的陳述。如果您只是接受信條「 Tenet 」 的結尾,那麼您可以說這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並帶有明確性和良心性的: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不僅避免了未來的危險,他實際上是即使實際上是通過將來的時光倒流開始了整個任務的人。(中文很難有足夠的詞彙來用「 tenet」正確地表達所有內容)。
  • 《信條》解析:看信條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首先講一下《信條》的故事設定,不了解故事的設定前提,很難看懂整部影片:1,《信條》的世界中存在一種逆轉時光機器,簡單點就是逆轉時光門。逆轉時光門分為紅色和藍色兩邊(導演為了讓觀眾更好區分,特意使用了兩種不同的顏色)。從紅色的門進入就會從藍色門出來進入逆轉時間,同理從藍色門進入就會從紅色門出來。在逆轉的時間裡,時間是倒行的。物理定理也是反的,比如火是冷的,冰是熱的。
  • 看諾蘭新片《信條》,你需要知道這10件事
    這對於中國影迷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今天《信條》還發布了定檔預告,導演諾蘭給中國觀眾送上獨家寄語:「《信條》是我們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電影院的頭號粉絲,一生都痴迷於影院所帶來的儀式感……我們盡最大可能將《信條》打造為一部傳奇大片,在銀幕上呈現最沉浸式的動作畫面,很興奮能將它帶給中國觀眾。」
  • 《信條》看不懂?你需要先理解這些概念!
    下周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tenet》)就要在國內上映了。這幾天我翻看了許多中外朋友在率先上映的國家看完電影後的感受,基本上都有兩個詞,「震撼」和「看不懂」。因此,基於之前的影評,還有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識,為了讓我們普通觀眾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我總結了電影幾個關鍵的概念,不算劇透,但是了解以後一定會讓你在看《信條》之前,提前做好準備的!
  • 諾蘭《信條》影片零劇透解析 看信條之前你需要先弄懂這些
    若前期有了這兩種物理方面的理論作為支撐,可以更好地了解影片中所提到的時空轉變的可行性,至少不會像我一樣一遍看電影一邊消化理論知識。當然,如果不是很理解具體的原理,只要跟著劇情走,接受了設定即可。在呈現方式上,所謂的「逆時間」並非之前所有時空穿越電影那般普通,僅僅是未來的人回到了過去。在本片的設定上,「逆」真的是萬物皆反。
  • 諾蘭新片《TENET》熱映,中文片名《信條》卻遭吐槽:翻譯不地道
    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
  • 諾蘭新作《Tenet》中文譯名翻車?回文翻譯更燒腦
    《信條》本身並非很難理解:它的深度和複雜性並沒有那麼大,儘管涉及了一些時間鉗形作戰,但形式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加線性。總而言之,《信條》情節的縝密性是以犧牲觀眾看電影的感官享受為代價的。VanityFair圖源:VanityFair截圖總的來說,《信條》是一部直白驚險的電影,但是核心卻很脆弱,有人說,這是諾蘭版的詹姆斯·邦德電影。劇本就一團糟,糟的點不是在於很難理解,也不是因為諾蘭知道自己的意思,但沒能恰當地向觀眾解釋清楚,而是非常的陳腐,許多對話與諾蘭的美學格格不入,電影的奢華酷感經常被緊張而莊重的啞巴臺詞所破壞。
  • 《信條》看懂了嗎
    果然,在看完這部《信條》之後,諾蘭的電影還是這麼的令人佩服。不只是設定上的驚奇,畫面上的壯麗,還在於細節上的豐滿和邏輯上的自恰。只是相比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次《信條》在設定上的講解要簡潔許多,讓觀眾直接在劇情推進的同時理解這些設定。這就許多一刷的觀眾看完之後直呼「看不懂」。這是因為《信條》中的時間概念跟我們習慣的單向線性是不一樣的,片中有太多的逆向奇觀,這對於正常思維而言很難快速適應。
  • 電影冷知識和彩蛋:關於《信條》你要知道的9件事情
    相信關於電影的結構和評論,大家早已看過不少,而今次就給大家整合出幾個關於《信條》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除了 Tenet 外,另外幾個於 Sator Square 中出現的字相信有看過電影的觀眾也不會感到陌生,Sator 是電影中反派 Andrei Sator 的名字,而於拉丁文中亦解作播種人的意思;Arepo 就是電影中那個畫作賣家的名字,這個字源於埃及,意義目前不明,但有說它是人名,也是古埃幸運之神 Harpocrates 的簡寫;Opera 則於電影一開幕出現過的基輔國家歌劇院,亦是代表 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