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源於電影大爆炸【微信號:movie-bigbang】
◤原創聲明: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不過歡迎大家轉發到朋友圈~麼麼噠~
當地時間5月22日,第6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正式閉幕,並頒出全部獎項。主競賽單元中,英國導演肯·洛奇的《我是布萊克》獲得金棕櫚大獎,這是他繼2006年《風吹稻浪》後第二次登頂坎城。
坎城嫡系鮮肉導演、年僅27歲的澤維爾·多蘭憑《只是世界盡頭》奪得評審團大獎。
羅馬尼亞導演克裡斯蒂安·蒙吉憑《畢業會考》和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私人採購員》共享最佳導演。
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推銷員》斬下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劇本兩項大獎。
菲律賓導演布裡蘭特·曼多薩的《羅莎媽媽》中的女主角賈克琳·喬斯獲得最佳女演員。
英國女導演阿德裡亞·阿諾德憑《美國甜心》第三次獲得評審團獎。
這份名單,可謂是既保守,又出位,或許評審團認為自己達到了某種平衡,觀影品味與主流影評人大相逕庭。
來看看官方場刊評分的最終結果:
2016年坎城場刊最終得分
官方場刊史上最高分《託尼·厄德曼》顆粒無收,保羅·范霍文驚豔壓軸的佳作《她》亦是如此,而獲得場刊評分2.5分以上的電影有8部,只有蒙吉《畢業會考》獲了獎,這份佳作缺席的獲獎名單引發了大爭議。
過半數演員評委評出史上最瞎名單…
在本屆坎城公布評審團名單時,我們就曾擔心,過半數的演員評委(9位評委中有5個演員)容易出現一份並不盡如人意的名單。一來,他們容易失去話語權,被導演評委操控,喬治·米勒和阿諾·德斯普裡欽的個人傾向就變得很重要,有趣的是,據此前法國媒體爆料,喬治·米勒不喜歡《託尼·厄德曼》,而德斯普利欽則不喜歡《她》,果然兩部熱門均未上榜。
二來,平時經常看電影的演員本來就不多,演員們很容易從表演空間和表演呈現的角度出發去評判,如本屆多蘭、阿薩亞斯、阿諾德的作品更易被他們記住。
在閉幕當天下午,推特上已經傳出被召回的競賽片導演名單,驚嚇了一大批記者。
接下來推特上就一片罵聲,法國《首映》雜誌公開諷刺:多蘭、肯洛奇、阿薩亞斯獲獎時,一定要堵上耳朵。
還有媒體直接開罵這是「最差的評審團」
某記者直接嘲諷,不如讓最低分得主西恩潘也來參加閉幕式
獎項出爐後,法國《電影手冊》官方推特更是直接了當地表示:一屆相當不錯的坎城主競賽被一群眼瞎的評委毀了。
場刊史上最高分竟顆粒無收,到底靠譜嗎?
德國女導演瑪倫·阿德執導的《託尼·厄德曼》在坎城官方場刊的評分高達3.7分,為場刊史上最高分,11個評分者中,只有3人打出三星,其他8人均打出四星滿分。
不僅如此,在一份阿根廷媒體提供的報告中可以看到,該片在官方場刊、法國場刊、德國場刊、中國媒體評分團、阿根廷影評團和國際影迷協會等多個評分表的綜合指數依舊排名第一,足以說明該片在專業影評人和媒體人心中的認可度。
這樣一部眾望所歸的電影連一個小獎都沒拿到,不得不說,評委可能對這位名氣較小的德國女導演存有偏見,不願意承認該片的創作難度。
評委發布會上,這個問題不免被提及,記者直接發問「金棕櫚的選擇是出於你們的罪惡感和特權嗎?」
對此,喬治·米勒的回答也毫無營養:
競賽片有21個電影,有很多獎項的選擇。我們爭辯了很久,認為沒有誰是最後被遺漏的,這個結果我相信代表了這個房間裡所有人對獎項的回應,我們一直避免去聽別人的言論。
米勒還「委屈」地表示,當評委是個很具爭議的工作,他已經盡力去做評委了,可還是要被人問起誰誰誰為什麼沒得獎。
可惜無論是什麼原因,場刊的史上頭名顆粒無收,肯定是最大冤案。
回顧近十年的坎城競賽片,2015年場刊並列第一《刺客聶隱娘》與《卡羅爾》,分別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2014年場刊第一《透納先生》拿到最佳男演員,前三名全部拿獎;2013年場刊第一是金棕櫚電影《阿黛爾的生活》,前五名全部拿獎;2012年場刊第一是金棕櫚電影《愛》;2011年場刊第一是拿到評審團大獎的《安納託利亞往事》。
2009年場刊第一《預言者》拿下評審團大獎,2008年場刊第一《牆壁之間》拿下金棕櫚大獎,2007年場刊第一《四月三周兩天》拿下金棕櫚獎,2006年場刊第一是阿莫多瓦的《回歸》拿到最佳劇本和女演員獎。
唯有2010年,邁克·李的《又一年》獲得場刊第一名,但未獲任何獎項,泰國導演阿彼察邦的《能召回前世的波米叔叔》拿下金棕櫚,這個結果被認為是評審團主席蒂姆·波頓與邁克·李無法看對眼的緣故。
綜上所述,場刊頭名失獎十年來僅有一例,而這些頭名電影在時過境遷之後,評價依舊堅挺,《又一年》更是被視為是邁克·李的經典影片之一。可以說,場刊頭名未必一定是當屆最佳,但卻一定優秀,所以對《託尼·厄德曼》來說,時間會證明一切。
許多人問,場刊評分和結果又不一定能成正比,那還有多大參考價值呢?場刊畢竟代表的是國際主流資深影評人的態度,具有權威性,如上面所說,超高分電影一定是值得關注的,而場刊分數太低也會直接影響影片的銷售和口碑,如去年坎城競賽片《青木原樹海》獲得超低分後,連發行都十分困難。
當然這些影評人以歐美大齡男性為主,在影片接受上肯定也有局限,比如對尺度過大、超出世俗規範的電影很難打到高分,或者對於異域、第三世界國家的理解有偏差,所以在某些特定的影片上,他們的評判也不可盡信。
「親生仔」多蘭奪評審團大獎,下回直接金棕櫚?
澤維爾·多蘭在坎城的進階之路,被媒體複述了一遍又一遍,從入圍導演雙周、入圍一種關注到入圍主競賽獲得評審團獎,接著當上了最年輕的坎城評委,被喚作「坎城親生仔」,受盡寵愛。今年的《只是世界盡頭》走情緒路線,註定只能打動一部分人,放映後媒體評論不佳,多蘭一直被媒體質疑,卻一直堅持這是自己最好的一部電影。
正當人們以為多蘭上升的步子要放緩時,他卻又直接拿下了僅次於金棕櫚的評審團大獎,在領獎時他此前的壓抑情緒終於爆發,哽咽不已。
實際上,多蘭的帥氣臉龐、張揚出位、公開的性取向,對於部分人而言依舊存著潛在的偏見。相比其他突破不大的獲獎電影,多蘭的步步上升才是這份名單中唯一的新生意義。他是一個一直在變化,並且堅持自己影像風格,注重小眾私體驗的導演,從這一點來說,他比重複自我的肯·洛奇更值得褒獎,並且更加代表著未來。
而這種觀點恐怕在喧囂之中,不易被人接受。
蒙吉與阿薩亞斯並列,他會開心嗎?
蒙吉的《畢業會考》是金棕櫚大熱電影,阿薩亞斯的《私人採購員》卻曾遭遇一片噓聲。不少評論都為蒙吉不值,對此,蒙吉認為兩人沒有競爭關係,希望觀眾在意的是電影本身。
阿薩亞斯則表示,覺得獲獎很公平,儘管克裡斯汀·斯圖爾特在《私人採購員》中的表演被批,但他依舊錶示會繼續與她合作。
影后在《羅莎媽媽》中並非絕對女主角?
菲律賓女演員賈克琳·喬斯憑《羅莎媽媽》拿下坎城影后,而實際上,今年女演員競爭激烈,《託尼·厄德曼》、《她》、《胡麗葉塔》等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有精彩演出,喬斯實在並不算突出,而且更重要的是,《羅莎媽媽》雖然以母親Rosa命名,但實際上是一家人的群戲。
這一點被記者質疑,評委德斯普裡欽卻不客氣地反問記者:「你到底看過這部電影嗎?」他認為賈克琳的表演讓他心碎,而柏林坎城雙料影帝麥德斯·米科爾森覺得,賈克琳的表演堪稱完美。
阿斯哈·法哈蒂是帝後製造機?
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別離》讓片中所有男女演員榮膺柏林帝後,《過往》則幫助貝熱尼斯·貝喬撿到坎城影后,此次《推銷員》中的沙哈布·侯賽尼又奪坎城影帝,「帝後製造機」可謂名不虛傳。
安德裡亞·阿諾德何時能擺脫小獎漩渦?
阿諾德之前的兩部佳作《紅色之路》和《魚缸》均獲得坎城評審團獎,此次憑《美國甜心》第三次佔據小獎,不知對她而言是喜是悲。
【競賽片觀察】
場刊驚現歷屆最高分與最低分
綜合來看,本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實力較為平均,除了西恩·潘《最後的模樣》獲得一致差評、妮可·加西亞的《石之痛》被認為較平庸之外,其他影片即使有爭議,也多是褒貶不一,平均分基本符合主競賽單元的水平。瑪倫·阿德的《託尼·厄德曼》、吉姆·賈木許的《帕特森》、保羅·范霍文的《她》、克裡斯蒂安·蒙吉的《畢業會考》被一致認為是今年的高分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坎城場刊《銀幕》的評分中,同時出現了歷年場刊評分最高的電影《託尼·厄德曼》(3.7分),以及評分最低的《最後的模樣》(0.2分)。
同性戀和大尺度無處不在
本屆主競賽單元21部電影中,有《保持站立》《小姐》《羅莎媽媽》《只是世界盡頭》《霓虹惡魔》《她》共6部電影涉及同性戀情節,男同與女同戲各佔一半,相比之下女同戲份更佔據主線情節,這或許跟《阿黛爾的生活》《卡羅爾》兩部女同電影接連大火有關。
在情色或暴力的尺度方面,《保持站立》《小姐》《美國甜心》《霓虹惡魔》《最後的模樣》比較突出。另外巧合的是,《畢業會考》《推銷員》和《她》則有涉及性侵的情節。
親情題材受歡迎,社會問題劇依舊是熱門
本屆競賽片的另一個特點是探討親情,《託尼·厄德曼》《畢業會考》兩部高分作品都講述了感人至深的父女情感,《胡麗葉塔》的母女關係仿佛是每個女人的必經之路,《羅莎媽媽》是一家人齊心度過難關的故事,《雪山之家》《水瓶座》《只是世界盡頭》《她》也都有聚焦家庭內部矛盾的精彩戲份。
各國社會問題依舊是導演們關注的焦點,金棕櫚獲獎片《我是布萊克》關注的是英國社會福利機制的弊端,蒙吉的最佳導演作品《畢業會考》涉及羅馬尼亞的教育、醫療、警界等問題,與中國極其相似,曼多薩的《羅莎媽媽》揭露菲律賓警察腐敗黑幕,達內的《無名女孩》則關注比利時非法移民,《水瓶座》講述巴西釘子戶的故事,《保持站立》也隱喻了同志群體的社會邊緣位置。
完全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The 69th Festival De Cannes
《私人採購員》,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法國】
最佳男演員,《推銷員》,沙哈布-侯賽尼 【伊朗】
最佳女演員,《羅莎媽媽》,賈克琳-喬斯 【菲律賓】
最佳劇本, 《推銷員》,阿斯哈-法哈蒂 【伊朗】
評審團獎, 《美國甜心》,安德裡亞-阿諾德 【英國】
金攝影機獎,(最佳長片處女作獎) 《女神們》,Houda Benyamina 【法國】
榮譽金棕櫚獎,讓-皮埃爾·利奧德 【法國】
一種關注單元
The 69th Festival De Cannes
評審團大獎,《臨淵而立》,深田晃司 【日本】
最佳導演,《神奇隊長》,馬特-羅斯 【美國】
短片競賽單元
The 69th Festival De Cannes
電影基石單元(學生作品)
The 69th Festival De Cannes
二等獎,《山丘上》,Hamid Ahmadi 【英國】
三等獎(並列),《舔的噪音》,Andrasev Nadja 【匈牙利】
《很可能,有罪》,Michael Labarca 【委內瑞拉】
第48屆導演雙周單元
The 69th Festival De Cannes
SACD獎,《水中效應》,Sólveig Anspach 【法國/冰島】
SACD獎-特別提及,《女神們》,Houda Benyamina 【法國】
歐洲電影院線獎(資助發行的獎項),《僱傭兵》,Sacha Wolff 【法國】
意利短片獎,《皇室狩獵》,Lise Akoka/Romane Gueret 【法國】
意利短片獎-特別提及,《野獸》,Miroslav Sikavica 【克羅埃西亞】
金馬車獎,阿基-考裡斯馬基 【芬蘭】
第55屆影評人周單元
The 69th Festival De Cannes
視野獎,《家庭相冊》,Mehmet Can Mertoglu 【土耳其】
SACD獎,《鑽石島》,Davy Chou 【柬埔寨】
發行資助獎,《一周和一天》,Asaph Polonsky 【以色列】
短片發現獎,《鷦鶯》,Wregas Bhanuteja 【印度尼西亞】
短片Canal+獎,《孩子王》,Antoine de Bary 【法國】
最後,要感謝國際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對本次鳳凰娛樂坎城電影節的首席贊助~
點擊以下連結,即可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