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田地荒蕪,異鄉不是家鄉,在外漂流多年的農民工回得了家嗎?

2020-12-23 童非子

不是錦衣還鄉,不是回家省親,而是要遠離這座工作和生活了幾十年的城市。

回?還是不回?

一個很現實,也很殘忍的問題,已悄然出現在中年人的心裏面,無數次不停地冒出來。

特別,特別是60.70年代的這群人。

老陳就是這樣,當然還有老王,老李,老錢,老孫,許多跟他一樣命運的同齡人。

二十年前,風華正茂的老陳就來到這座城市打工,進了這家五金廠。改革開放給了這一代農民工掙錢的機會。每月能領到工資寄回家後,家裡的親人吃飯也不用愁了,孩子學費不用愁了,父母看病也不用愁了。

他們心裡都很感激國家的開放政策。

一幹就是二十多年,如今這廠說倒就倒了,老闆跑路了,連設備都不要。一夜之間,人間蒸發一樣消失不見。在政府干預下,總算拿到了工資。

但問題是老陳已過了五十歲,突然失業了。失業前還沒有一絲徵兆。

這是個多麼要命的問題。

未來何處何從?

回家?還是不回家?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回家,買一張車票,背上行囊,踏上回家的車那麼容易。這是一次結束異鄉漂流,不再回頭的路。

也許,以後再也不用等公司放假的通知了,再也不用擔心買不到火車票了,更不用擔心過年回不了家見不著孩子了。可以天天陪在父母身邊,陪著孩子身邊。

問題是,回家後還能幹什麼?

多年漂流在外,家裡的田地早已荒棄,被村裡其他留守老人拾弄著。更何況那微薄的一畝三分地真的能養得起老弱多病的父母嗎?交得起孩子讀大學學費嗎?

更重要的是自已甘心嗎?甘心再去侍弄拋棄多年的田地活嗎?

不甘心又能怎樣?

拿不回可以嗎?

恐怕不可以。

不說葉落歸根的傳統想法,何況這裡沒有家,沒有工作,沒有親人。連基本的養老也沒有。離開了工作崗位,這座奮鬥了幾十年的城市就跟他沒有半分錢的關係。

斷得乾乾淨淨!

斷得徹徹底底!

前面是回家的路,身後是揮灑了二十年青春歲月,到處聳立著高樓大廈、燈火輝煌的城市。

城市已經無情的拋棄了這群中年人。

重新找工作嗎?

說得容易,實踐起來很難,很難。

四十多歲的老王,在一間家居廠工作了六年,公司一直是計件生產,因為技術好,手腳靈活,每月可以拿到九千左右的工資。老王感覺很滿足了,正準備狠幹幾年,等幹不動了,再回老家。

沒想到年初公司突然訂單暴減,半生產半停工狀態,老王每月只能拿二三千塊的保底工資。老王自恃自已技術好,心血來潮,一下子辭職了,決定另外找工作。

結果換了二三家,要麼嫌棄他年齡大,要麼工資不到位,還有一家欺負他單兵獨鬥一個人,總派給一些難度大,又不掙錢的活路,辛苦還不賺錢。

總體來說都不掙錢,結果沒有一家中意。聽說建築工地的工資高,一氣之下,他背上行李去了工地。

幹了一段時間,心裡就開始後悔了。已經習慣在工廠屋簷下,風不吹雨不淋的幹活方式,哪裡受得了露天下的工地烈日炎炎的暴曬。更何況工地並不穩定,趕完了一個工地的工期,又要重新尋找新的工地。

無奈之下,又回到這座城裡繼續尋找新的工作。

有時候打敗自已的是多年養成習慣,而非他人的歧視。

老王還是有著傳統的技術。而那些沒有專業技能的中年人怎麼辦?

他們的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五十歲是找工作瓶頸,也成了找工作不可逾越的高山。

要想翻過這座山,也許要經歷一趟煉獄淬火一把。重新學習,重新培訓,對這一代農民工來說,他們自已都沒有信心。

於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放棄,背上行李,留給這座城市的只是一個落寞的背景。

最可悲的是養老問題。

當年這一代農民工大多數並沒有養老的觀念。很多工廠並沒有全員購買社保,農民工自已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給企業造成購買社保一定的難度。主要的還有大部分農民工都捨不得繳納個人部分。

一些企業從成本上考慮,只購買部分員工的養老保險。2008年以前,一些員工離職後,還自已要求退還個人養老保險金,造成大批員工交費年限清零。

如今認識到養老的重要性,重新交費的話,到了退休年齡卻仍然不夠交費年限。特別是60.70後的女性,基本上都到了退休年齡了,只好放棄城鎮居民職工養老保險,回到農村老家購買農村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60.70這群人已漸漸步入老齡化。等待他們的只有一條路,回家。但這條路如今卻顯得特別漫長,而且充滿了坎坷

相關焦點

  • 身不由己外出的打工人,再過十幾年你還回得去老家嗎?
    更多數是一些身不由己外出務工的農民工。 最早一批農民工如今都上了年紀了,一部分農民工隨著年齡增長陸續回鄉,一部分年紀大的在城市無非能再多幹不到10年,結局還是回農村老家。但是對於70後、80後農民工來說,還年輕,在城市還能奮鬥30年不成問題甚至時間更長,那到時候這批人還能回得去老家嗎?
  • 《我和我的家鄉》:情感觸發的「騙局」,背後是回得去的家鄉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上映時,我曾說它"並不是一部我們傳統印象中,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主旋律電影;而是一部充滿細節、能夠引發觀眾內心中真切共鳴的作品"。今年,它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上映,看完後一方面是發覺這句話可以再說一遍,另一方面又意識到,這部電影和去年的《祖國》所想要突出的主題與敘事風格上全然不同,其實有著另一種優勢。
  • 品讀《春夜洛城聞笛》|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到的是從前
    春夜洛城聞笛當年的長安和洛陽,和如今的北上廣不是一樣的嗎,無數追求夢想,想要出人頭地的人來到這世上最繁華的位置客居,漂泊奮鬥,住在擁擠的地底,走在光彩絢麗卻無溫度的霓虹燈下,在無人的綠化帶放聲痛哭,宣洩自己的委屈。
  • 大城市打拼的異鄉女孩,你好嗎?離開家鄉,生活變成了活但我喜歡
    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拼的你,是否偶爾也會想要放棄?又是為了什麼而堅持呢? 直到有一天,我離開家鄉工作,整月拉著行李箱在三個城市間奔波,我才明白這不是吃苦耐勞,這只是沒有退路。再難,也只能靠手上的工作,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裡安身立命。
  • 清風清月的家鄉還回得去嗎?
    ,家鄉是靈魂最好的歸宿,感受到家鄉的清風清月,喝到家鄉的井水,吃到家鄉的茶飯,睡到家鄉的民居裡,內心才能真正寧靜下來。可是現在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卻面臨著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家鄉這種尷尬境地,在大城市每天忙忙碌碌,為了大房子好汽車,努力奮鬥,身心沒有一刻停歇;當回到家鄉後,卻發現家鄉也發生了劇變,好的方面就是鄉親們生活條件變好了,家家蓋了新房子,買了小汽車,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鄉情卻冷淡了,家鄉的人也都為了金錢忙碌不停,跟城市沒有什麼不同,想尋求的令靈魂寧靜的歸宿卻蹤跡難尋。
  • 異鄉漂泊,家鄉是我永遠的牽掛
    我的家鄉是中原大地的一個普通農村,地勢一馬平川,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莊稼以麥子、玉米、大豆為主,祖輩都是農民,以種地為生。算算有近二十年時間沒有在家鄉好好呆過了,自從去外地上學,然後工作,每年基本上都是節假日回去個一兩次,也就呆上幾天,就又匆匆忙忙走了。想想對家鄉的印象,反而是十幾歲前後的記憶最為深刻,上大學以後自己更像是家鄉的匆匆過客,記憶中都是在趕時間、趕車、趕日期。
  • 【新春走基層】歡樂過年 150名在京川籍農民工一起團年
    「駐京辦就是川人的家」。省政府駐京辦勞務處長唐立告訴記者,當天晚上的團年飯就是以「回家團年」為主題,省政府駐京辦邀請了來自於建築、餐飲、物流、園林、環衛等多個行業150名在京川籍務工農民工參加,代表家鄉黨委政府為大家送上親切的慰問和新年的祝福。
  • 情系農民工 濃濃家鄉情——市婦聯歡迎農民工兄弟姐妹返鄉過春節
    情系農民工 濃濃家鄉情——市婦聯歡迎農民工兄弟姐妹返鄉過春節 2020-12-23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我和我的家鄉》笑著就哭了,終於明白家鄉在我心目中的份量
    「身在異鄉看家鄉,才發現有些情感早已深入骨髓難以割捨」、「有同感,電影拍的就是我家鄉的故事」「這不是個喜劇嗎?為什麼我哭了」......10月1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剛剛上映便成為了網絡上網友熱議的話題,目前票房、口碑位列國慶檔全平臺第一。「身在異鄉看家鄉,才發現有些情感早已深入骨髓難以割捨」、「有同感,電影拍的就是我家鄉的故事」「這不是個喜劇嗎?
  • 家鄉是什麼?人生的根基,心靈的歸宿
    家鄉是什麼?家鄉是在無聊寂寞時,想到它就會覺溫暖,富有安全感的地方。家鄉是什麼?家鄉是一個人念念不忘的根,只要根在,家就在,只要父母在,思念就在。家鄉是什麼?家鄉是漂泊在外,不管經歷了多少的人,看到多少的風景,然而,外面的風景再美,最美的還是家鄉山水;外面的人再親,也不如家鄉親人。
  • 家鄉變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回饋眉山共謀發展信心百倍
    今天受邀參加座談會的在外創業就業者代表共100人,他們當中有老一代農民工、也有新生代農民工;有優秀企業家、中高層管理者,也有技能型人才、生產一線勞動者。大家在座談會上暢所欲言,盡情抒發對家鄉深深地情懷,共同展望家鄉發展的美好未來。「近些年,在外常常能聽到家鄉的消息,比如舉辦了眉山東坡國際半程馬拉松、主辦了北京大學校友會活動、成為春節小春晚的主場之一等等。」
  • 「分享」走過萬水千山,最美還是家鄉
    前言10月1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帶著明星大咖雲集的豪華陣容和引人入勝的精彩劇情強勢來襲,首映當日票房便突破兩億,直接刷新2020年單日票房紀錄,短短數日便穩坐了國慶檔票房冠軍的寶座。這部火遍朋友圈的大片,你看了嗎?
  • 陽泉遊子回鄉感嘆:還是家鄉好
    於是,從學校畢業後,我們選擇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去遙遠陌生的大城市打拼,實現自己的夢想。經過多年的拼搏,我們大多數已在異鄉紮根,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因為要帶孫子,父母也從老家搬來和我們一起住。他操著一口家鄉話一再詢問。與往常不同,我並沒有覺得不耐煩,反而心底感覺一股子親切。我告訴他,因為有人來接,所以不坐他的車。沒一會兒,親戚的車開來了。上了車,把寶寶安頓好,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窗外的風景來。奇怪,多年沒回,居然還能記起很多地方。回到家,家裡一切如故,還保留著我結婚時的樣子。
  • 一菜一餚皆是故鄉情懷,獨一無二的家鄉味,最懷念的家鄉味!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身在在異地的我們,無論遊走了多遠,看了多少風景,吃了多少的他鄉的佳餚美味,卻始終忘不了隔壁大爺慈祥的笑臉,一望無際的田野,媽媽燉的雞蛋糕。中國人的思鄉之情,要說濃縮在家中那一整桌的美味中,一點兒也不為過。
  • 家鄉,家香
    家是避風港,是遠航灣,當我們孤身一人在外漂泊時,回首望去,最感動、最溫暖的,不還是家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嗎?但還記得家裡親切的擺設嗎?還記得家裡溫暖的床榻嗎?來到離家千裡之外的陌生城市上大學,最初的一學期難免有著許多的不適應,我努力去融入這個新的環境,但依然久久不能割捨對家的思念。想念家鄉的那片秀麗風景,想念曾經的那份歡聲笑語,想念高中時期共同苦讀的夥伴和教給我知識的老師,更想念媽媽做的一道道菜餚。剛回到家,就聞到了飯桌上飄來的香氣。
  • 飄向北方,在外漂泊的你,是否最害怕他人提起你的家鄉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修爾說音樂我是修爾,有人說最為孤獨的時刻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漂泊的時候,當你獨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四處漂泊時,對那種孤獨感的領會是最為深刻的,這個時候的你也是人生之中最為脆弱的時刻,或許是在陌生的城市上當受騙,或許是偶然之間看到親密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亦或者是在孤獨的街頭漂泊的時候
  • 民生熱點企劃:農民工「回家的誘惑」
    過去30多年,農民工一直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因為長年在外務工,農民工自身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切。  今年,在中央、地方對農民工「回流」的積極引導下,及城鄉差距的不斷縮小、農村魅力不斷增加,農民工對城市的嚮往、追求和依賴,已經趨於理性,注意力反而轉向了農村。
  • 家鄉,不忍別離的地方
    不知何時起,在異地的我開始無比思念家鄉的事物,從吃,到用,甚至是家長的風景,一草一木,越長大,越懷念!兒時的家鄉滿是鄉裡鄉親的樸實,滿是和諧的青瓦屋頂,滿是孩子們的嬉戲打鬧。人們都說,有錢會讓人心變的利益,可在我的家鄉,並沒有多大改變,人與人依然那樣和諧,鄉情依舊濃厚。從異鄉歸來的人們,大都捨不得離開這樣的環境,一開始,在電視上看到過那些捧一抔家鄉故土的人們我還不能理解,後來我體會到了他們的心聲,若能帶走,我甚至不放過一花一草,任何角落的景色。
  • 《我和我的家鄉》:離家359公裡,梅州,生我養我的家鄉
    《神筆馬亮》:回得去的家鄉,平凡人物的崇高《神筆馬亮》是《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中的第五單元,也是喜劇效果最濃烈的一單元,從完成度和笑點呈現上來看,它確實做到了寓莊於諧。馬亮的嶽家說他是一名碌碌無為的人,摔跤主教練的妻子秋霞就想讓丈夫成為一名成功人士,出名、體面、賺大錢,因此她極力反對丈夫參加扶貧計劃,去他的單位大鬧了一場,「我們家馬亮呢
  • 《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破億,遠離家鄉的你,想家了嗎
    ,家鄉,永遠是那一顆墜在我們心間無法忘懷的硃砂痣。你還記得初次離開家鄉的場景嗎對於年少的我來說,這座城市很好,它有著我的家鄉所沒有的繁華,可以買到各種我從未見過的食物和水果,即使到了半夜走在街上還是會有光亮。但是,我的心中明白:我離開家鄉了,以後要努力在新的城市有一個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