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錦衣還鄉,不是回家省親,而是要遠離這座工作和生活了幾十年的城市。
回?還是不回?
一個很現實,也很殘忍的問題,已悄然出現在中年人的心裏面,無數次不停地冒出來。
特別,特別是60.70年代的這群人。
老陳就是這樣,當然還有老王,老李,老錢,老孫,許多跟他一樣命運的同齡人。
二十年前,風華正茂的老陳就來到這座城市打工,進了這家五金廠。改革開放給了這一代農民工掙錢的機會。每月能領到工資寄回家後,家裡的親人吃飯也不用愁了,孩子學費不用愁了,父母看病也不用愁了。
他們心裡都很感激國家的開放政策。
一幹就是二十多年,如今這廠說倒就倒了,老闆跑路了,連設備都不要。一夜之間,人間蒸發一樣消失不見。在政府干預下,總算拿到了工資。
但問題是老陳已過了五十歲,突然失業了。失業前還沒有一絲徵兆。
這是個多麼要命的問題。
未來何處何從?
回家?還是不回家?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回家,買一張車票,背上行囊,踏上回家的車那麼容易。這是一次結束異鄉漂流,不再回頭的路。
也許,以後再也不用等公司放假的通知了,再也不用擔心買不到火車票了,更不用擔心過年回不了家見不著孩子了。可以天天陪在父母身邊,陪著孩子身邊。
問題是,回家後還能幹什麼?
多年漂流在外,家裡的田地早已荒棄,被村裡其他留守老人拾弄著。更何況那微薄的一畝三分地真的能養得起老弱多病的父母嗎?交得起孩子讀大學學費嗎?
更重要的是自已甘心嗎?甘心再去侍弄拋棄多年的田地活嗎?
不甘心又能怎樣?
拿不回可以嗎?
恐怕不可以。
不說葉落歸根的傳統想法,何況這裡沒有家,沒有工作,沒有親人。連基本的養老也沒有。離開了工作崗位,這座奮鬥了幾十年的城市就跟他沒有半分錢的關係。
斷得乾乾淨淨!
斷得徹徹底底!
前面是回家的路,身後是揮灑了二十年青春歲月,到處聳立著高樓大廈、燈火輝煌的城市。
城市已經無情的拋棄了這群中年人。
重新找工作嗎?
說得容易,實踐起來很難,很難。
四十多歲的老王,在一間家居廠工作了六年,公司一直是計件生產,因為技術好,手腳靈活,每月可以拿到九千左右的工資。老王感覺很滿足了,正準備狠幹幾年,等幹不動了,再回老家。
沒想到年初公司突然訂單暴減,半生產半停工狀態,老王每月只能拿二三千塊的保底工資。老王自恃自已技術好,心血來潮,一下子辭職了,決定另外找工作。
結果換了二三家,要麼嫌棄他年齡大,要麼工資不到位,還有一家欺負他單兵獨鬥一個人,總派給一些難度大,又不掙錢的活路,辛苦還不賺錢。
總體來說都不掙錢,結果沒有一家中意。聽說建築工地的工資高,一氣之下,他背上行李去了工地。
幹了一段時間,心裡就開始後悔了。已經習慣在工廠屋簷下,風不吹雨不淋的幹活方式,哪裡受得了露天下的工地烈日炎炎的暴曬。更何況工地並不穩定,趕完了一個工地的工期,又要重新尋找新的工地。
無奈之下,又回到這座城裡繼續尋找新的工作。
有時候打敗自已的是多年養成習慣,而非他人的歧視。
老王還是有著傳統的技術。而那些沒有專業技能的中年人怎麼辦?
他們的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五十歲是找工作瓶頸,也成了找工作不可逾越的高山。
要想翻過這座山,也許要經歷一趟煉獄淬火一把。重新學習,重新培訓,對這一代農民工來說,他們自已都沒有信心。
於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放棄,背上行李,留給這座城市的只是一個落寞的背景。
最可悲的是養老問題。
當年這一代農民工大多數並沒有養老的觀念。很多工廠並沒有全員購買社保,農民工自已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給企業造成購買社保一定的難度。主要的還有大部分農民工都捨不得繳納個人部分。
一些企業從成本上考慮,只購買部分員工的養老保險。2008年以前,一些員工離職後,還自已要求退還個人養老保險金,造成大批員工交費年限清零。
如今認識到養老的重要性,重新交費的話,到了退休年齡卻仍然不夠交費年限。特別是60.70後的女性,基本上都到了退休年齡了,只好放棄城鎮居民職工養老保險,回到農村老家購買農村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60.70這群人已漸漸步入老齡化。等待他們的只有一條路,回家。但這條路如今卻顯得特別漫長,而且充滿了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