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這獨特的寧波地理優勢的就是寧波園林博物館,其同樣也是浙江省首個以園林為主題的博物館。
夏日烈日炎炎,一走進博物館,入眼便是松柏、竹子等高低錯落,投映在白牆上形成斑駁陰影,給人撲面而來的陰涼。其巧妙利用綠島公園原有的生態環境,保留了場地內所有的景觀樹木,這也正是許多人前來打卡拍攝的原因之一。關於天童寺有這樣一段描寫:「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缽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缽,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鬱鬱蔥蔥萬松大道恭迎賓客朝山進香。」
保留至今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其佛殿建築和園林構築就是在宋代寧波工匠的幫助下重建的。在此之前其負責修建的大臣曾三次渡海入宋,並學習阿育王寺的土木建築。而關於天童阿育的另一大驚豔之處,便是其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與四周景色交相融合。說天童阿育是寺院,但它們更像是是寧波人賞景散心的去處。
小時候,大人總說:「帶你去天童阿育好不好啊?」去得多了,它更像是一個隨手便可以觸摸到的家門口的院子,因而覺不出它有何驚豔,而這次重新認識它背後的建築歷史後,卻又動了再去看一次的念頭。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臺樓閣,遍植四時花樹,月湖上十洲勝景便來源於此。這十洲分別是:湖東的竹嶼、月島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嶼、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煙嶼、雪汀和芙蓉洲。此外還有三堤七橋交相輝映。
館內展出了一副長長的月湖十景浮雕,其上粗略地模擬了月湖的俯瞰景色。隔著玻璃,無法湊近了細細看,更不能上手摸,所以只是看了個大概。常見的園林建築有廊、亭、樓、閣、榭、舫,而發展到明清時代,不得不提寧波的天一閣。在第四展館內,詳細地描述了天一閣的建築構造以及想法創意。都說人無骨不立,園無石不成,天一閣寶書樓前的假山就地取材,採用了當地海邊的海礁石。天一閣還將月湖之活水引入藏書樓的園林之中,在園中設置溪流泉水,而這水也使園林景色充滿靈氣。這便是天一閣通過疊山理水豐富園林空間層次的精彩之處。
圖源@sarah一直在路上
作為寧波人,一聽外來的遊客提天一閣,總是自然地生出自豪感,卻往往對天一閣只知其名卻不曉其名於何。身邊不乏有很多寧波人連天一閣都未曾邁進過,只因為它太熟悉也太近,漸漸失去了細窺究竟的好奇心。
圖源@sarah一直在路上
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這些是官方給天一閣下的名號。而在寧波人眼裡,它就是一個家門口的書房,靠近它,連空氣都變得充滿了書香。
時至如今,天一閣依然是寧波地區文化活動舉辦的首選地。它就是一個文化地標,它在,寧波的文化之根就永遠不會爛不會斷。晚清至民國便是寧波園林文化中西融合的初期,走到第五展廳,首先看到的就是中山公園的簡介。民國初期的寧波,市內還沒有一所公園,於是在1927年5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建設了寧波室內的第一個開放性公園—中山公園。
之後寧波商貿交流機器繁盛,會館園林正式興起。較著名的有錢業會館、慶安會館及虞洽卿會館。虞洽卿是寧波幫傑出人物之一。其虞洽卿故居位於慈谿龍山,坐北朝南略偏東,建築布局以一條中軸線貫穿食中,左右堆成,錯落有序,層次分明,過渡自然,是近代建築中西合璧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