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機制更加健全, 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
《意見》要求,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遊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建立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大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學校體育競賽制度和選拔性競賽(夏令營)制度等。 此外,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素質測評情況和支持學校開展體育工作情況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範圍。
近些年來,阜陽市潁東區各鄉(鎮)的中小學通過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和比賽,讓校園「動」起來,讓學生在運動中身心健康起來。
以「體」育人 「運動小花」綻放校園
「叮鈴鈴……」一陣鈴聲後,充滿朗朗讀書聲的校園瞬間被參加陽光大課間的學生們的歡笑聲替代,校園裡綻放著一朵朵「運動小花」。在潁東區冉廟鄉冉廟小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喜愛的體育項目。
近年來,該校在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在冉廟鄉中心學校堅持「全員性、常規性、多元性和特色性」為特色體育活動目標引領下,以「體」育人,注重發展特色體育,校園籃球、特色足球、花樣跳繩、手球……上好體育課、多彩社團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項目讓學校體藝花開。
據悉,該校體藝教育特色活動社團多、項目多、形式多,真正讓學校「亮」起來,讓26個班「活」起來,讓1084名學生「動」起來。
體育課「一節不能少」
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特色發展的前提,該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足、開齊體藝課程,保證體育課「一節不能少」。學校充分利用體育課和體育社團,對學生進行體育技能全面普及,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在此基礎上,注重挖掘和培養學生特長優勢,開設體育類校本課程,形成「人人愛體育,人人愛運動」的良好氛圍。
體育課後,在加強學生練習體育技能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已在該校形成教學常態化,通過學生課後鍛鍊「野蠻其體魄」。
據該鄉中心學校校長李佔強介紹:「今年學校『以心動擂臺 健康你我』為主題,跳繩成為其中一項特色家庭作業,以每月擂臺賽為載體,家校聯動,為鼓勵學生堅持鍛鍊,教師也與學生一起打卡,通過教會、勤練、競技,使學生增強體質、錘鍊意志;同時,通過體育鍛鍊掌握一技之長。」
「體」貼入微 抓特色促成長
「體藝2+1」是學校體育特色的基礎。自該校開展「體藝2+1」以來,根據學校規模、場地條件等因素,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發展的目標與計劃,籃球、足球、手球、田徑、排球等體育課程供學生選擇「走班」,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
據悉,該校籃球社團涉及高年級、中年級、低年級,籃球操、籃球訓練在各個年級普遍開展,本學期,該校籃球社團就多達15個班,籃球一直是學校的主抓項目,形成了班班有球隊、天天有比賽的模式。
籃球訓練場上,訓練45分鐘的四年級學生申旭堯已經滿頭大汗。「有點累,但很開心、很放鬆。」他說。
該校體育教師王剛說:「在低年級,我們以培養興趣為主,教一些球類的基本動作。到了三年級以後,就會要求掌握一些專業技能,將其融入體育遊戲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樂趣。」
為了使學校的體育特色發展更快,提高運動隊競技水平,負責運動隊訓練的王剛與隊員們一直堅持訓練,風雨無阻,「冬練三九,夏練三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體育人才,歷屆畢業生冉家豪、於浩傑被臨泉籃球訓練隊選拔走,申繼偉特招阜陽市城郊中學橄欖球隊;六年級學生趙夢緣跳高全區第二、李晴以田徑項目優勢被阜陽市體育運動學校選拔走等等。
有耕耘就有收穫。2018年,該校在潁東區第四屆中小學籃球聯賽中獲小學女子第一名;2019參加了「姚基金」籃球賽獲阜陽賽區一等獎、省三等獎;同年,參加阜陽市「體彩杯」2019年中小學手球聯賽獲二等獎等。
活躍在田徑場上的學生
初中男子組團體第一名、初中女子組團體第一名、小學男子組團體第一名、小學女子組團體第二名是潁東區老廟鎮中心學校田徑代表隊在潁東區第十四屆中小學田徑運動會暨第三屆中小學田徑聯賽上取得的驕人戰績,對於一所偏遠的鄉鎮中心學校,這樣的成績來自不易。
據悉,多年以來,老廟鎮中心學校就非常注重發展田徑運動,並逐漸形成了選拔、訓練、比賽一整套科學、合理的體系,打造出了一支叱吒田徑場的尖兵隊伍。
地處偏遠鄉鎮,該校多年來深受教師不足、專業課教師更缺乏的困擾,但無論如何學校一定會排除萬難開足體育課。體育教師可以兼帶其他課程,但體育課必須先排滿。前年,從體育院校畢業的馬冬冬到該校任教,除了帶五個班的體育課之外,還兼帶了兩節課外活動課,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雖然任務很重,但馬冬冬非常高興,他希望用自己專業所學為學校培養更多的體育人才。晴天上室外課,鍛鍊學生體能體魄;雨天上室內課,講解體育知識技巧。該校要求教師每節體育課都要做到一絲不苟,絕不可馬虎懈怠。
田徑運動是一項非常倚重平時訓練的運動,這就需要教練員和運動員們長期堅持訓練,經年累月的持之以恆,方見成效。因此,該校的體育教師們的工作時間被拉大了數倍。每天課外活動,體育社團都要進行一個小時左右的訓練。每周一和周四下午最後一節課田徑小組都會特別集訓。更別提每次比賽之前的加訓練習了。體育教師馬忠強的妻子說:「都說體育老師不批作業閒得很,我看你比誰都忙。莫非你是個假的體育老師?天天不是在學校訓練學生就是帶運動員出去比賽,你看,咱家小孩都快不認識他爸了。」
科學化、系統化的田徑訓練強健了該校學生的體魄,也使一批批優秀的田徑人才得以脫穎而出。六(1)班學生馬宇豪從小就活潑好動,今天踢壞了商店的玻璃,明天扯掉了學校的條幅,家長要揍他跑得賊快,攆都攆不上,家人天天為他傷透了腦筋。
六年級到老廟鎮中心學校後,在體育課上他仿佛魚兒得了清水,一身不安分的勁頭有了用武之地。課堂上的突出表現使馬冬冬很快發現了馬宇豪的田徑運動天賦,將他招到學校田徑隊進行專業指導。
馬宇豪熱愛田徑,所以訓練時特別用心,再苦再累都不怕。在家也不調皮闖禍了,每日學習之餘就是鍛鍊田徑,媽媽說:「馬宇豪這練田徑練得懂事了,真是想不到啊。」在潁東區第十四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暨第三屆中小學田徑聯賽上馬宇豪獲小學男子組跳高、小學男子組1500米競走雙項第一名 。媽媽高興極了,把馬宇豪懷抱獎牌的照片發到朋友圈,逢誰跟誰炫耀。
學生範亞勤從小身體素質並不好,愛生病,但她天生有一雙讓人豔羨的大長腿。體育教師孫濤測試了一下她的彈跳力,發現她彈跳力很好,是個跳高、跳遠的好苗子。於是,孫濤著意對她進行單獨培養。從基本的體能訓練開始,循序漸進,慢慢加入動作技巧的培訓。範亞勤也很努力,緊跟孫濤的指導刻苦鍛鍊。兩年多來,她從學校田徑社團的「小弱兵」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副隊長;從體質嬌弱的「病丫頭」轉變成身強體健的美少女。潁東區第十四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暨第三屆中小學田徑聯賽中範亞勤奪得女子跳高第一名,女子跳遠第一名、並打破了這兩項比賽的區級紀錄。
用籃球為學生打開一扇窗
在潁東區口孜鎮中心學校有這麼一支響噹噹的女子籃球隊,一群農村女孩懷抱夢想,玩轉籃球,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優秀的成績:先後獲2018年阜陽市青少年籃球錦標賽女子組第一名,2018年省傳統項目學校比賽初中女子組第三名,2019年省全國籃球特色學校比賽女子乙組第三名,2020年省傳統項目學校籃球比賽乙組第三名。2019年,籃球隊沈天麗、李雯雯、白夢雪經過層層選拔,被送到斯洛維尼亞公費留學。同年,王若情、王欣雨被省體育運動學校選拔集訓,備戰省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取得優異成績。此外,籃球隊第一批畢業生嶽慧雙、武光雲和莊方方等分別考取了河北體育學院和山東體育學院。
該校校本部籃球主教練李敬楊記得,2011年夏天他帶幾個學生去參加阜陽市一所高中學校體育特長生選拔,結果全部落榜,由於這些學生文化成績較差,考不上高中,只能外出打工,這件事給了他很大的觸動:「要想方設法幫學生找回自信,培養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2012年,李敬楊組建了校男子籃球隊;同年,組建了校女子籃球隊,利用體育課、放學後、周末時間給學生精心指導,嚴格認真,用心施教。
學生更是勤奮訓練,據李敬楊介紹,2018年,校隊主力隊員李玟玟代表阜陽市參加省運動會,在一場比賽中她腳踝受傷,但不願放棄:「我是隊裡的主力,責任大,任務重,我能撐得住。」
今年讀九年級的孫慶紅家庭困難,母親生病,父親外出打工,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和年邁的奶奶。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停課,但孫慶紅並未放鬆她每天到村部的籃球場訓練,她說,很珍惜能在學校上學進入籃球隊訓練的機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改變家庭現狀。
「學校和教練員給了我學習的動力和為籃球拼搏的勇氣,有教練員的精心呵護和關懷,女籃這個集體充滿了愛和溫暖,在學校覺得我是最幸福的,我找到了自信和關愛。」孫慶紅說。
「剛開始,我們不想讓孩子打籃球,怕耽誤學習,又是女孩子,打籃球多苦啊,可是夢雪喜歡,教練對孩子又那麼好,我們只好支持她。看著孩子一次次取得好成績,我們很自豪,更沒想到的是還能出國留學,真想不到打籃球也能打出名堂。」白夢雪的家長自豪地告訴記者。
據悉,口孜鎮中心學校高度重視體育事業和學生體質健康,把校園籃球運動項目作為提升學生身心素質的重要載體,融入教學實踐。該校成立了籃球工作領導小組,每學期制定籃球教學活動計劃,修訂籃球教學組織管理制度,每學年組織籃球教學總結和效果評估。
此外,該校還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籃球運動,每周開設一次籃球課,每日組織籃球興趣班強化集訓,每月組織班班對抗,每季度組織年級對抗,每年舉辦學校籃球聯賽,激發師生熱愛籃球、參與運動的熱情和動力。
□通訊員李曉梅、康燕、李懷萍,本報記者徐徐採寫